第五章跨国公司区位选择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是多区位公司的一种特殊类型,较为普遍的跨国公司的定义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外商直接投资(FDI)涉及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跨国投资?2、选择在何国家投资?3、选择在何地点建立机构?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有关理论
(一)产品周期理论(R Vernon)
其中心在于产品从其进入市场开始,大致经历了由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组成的生命周期。
新产品阶段是产品开发与投产的最初阶段,需要通过国内市场以了解对产品的不同要求,并加以改进。
所以,这一阶段市场过程中投入最多的是技术知识和熟练劳动,产品的技术密集度较高。
成熟阶段的产品出口量大增,并开始被国外厂商模仿或引进先进技术从事生产,这时需要投入较多的资本与非熟练劳动,产品由知识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转化。
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后,产品及其生产技术已经定型,资本与非技术型熟练劳动成为产品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因而生产区位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这就是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由于企业为了顺应产品周期的变化,以避免某些产品生产上的比较劣势,从而引发产业结构的区域性转型。
(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
其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以扩张边际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导向顺贸易的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即从投资国趋于劣势的边际产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被投资国廉价生产并向本国进口是有利的。
(三)折衷理论(J.H.Dunning )(Compromise Theory )
与其他国际商务相比,对于具有对外直接投资能力的国家或公司必须具备一些特定优势,这些特定优势即是的折衷理论中所论述的所有权优势、内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种优势(OLI )。
1、所有权优势(Owner Advantage )是指企业在资产和所有权方面所获得的为其他企业所不拥有的优势,包括产品、技术、商标、组织管理技能等。
所有权优势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力。
2、内部化优势(Interior Advantage )是指企业通过将其资产的内部化使用所能带来的优势,它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范围。
3、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 )是指企业在国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权优势,它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优势来源于受资国的需求拉力,包括该国的丰富资源、市场潜力和各种优惠政策等,间接优势则来源于企业所在国各种因素对企业所造成的无形推力,包括生产成本上升、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等。
前两项优势条件是投资者自身所要具备的、优于其他竞争者的能力,而区位优势则是影响产业结构在区域间转移的选择方向。
对于缺乏区位优势的企业,就会选择出口的经营方式而不是对外投资。
因为,市场和成本是企业行为的主导,对于出口经营而言,虽然固定成本低,但可变成本将因国际运费和关税的影响而不断增加。
因而,具有一定优势能力的跨国企业都要经历从商贸出口向对外投资的转移过程(图
4.1)。
图1 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成本曲线
(参照:Buckley ,1995,p.491)
赫斯(Hirsch )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起建成本即等于生产技术转化成本,而技术转化成本依照弗农的生产周期理论是与生产的标准化程度相关的。
标准化程度反映生0
成本 C(q)
产所达到的技术发展阶段,标准化程度越高,技术转化成本越低,越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选择。
C F = nC T (1)
C T = kD S (2)
其中:C F为FDI起建成本;C T为技术转化成本;D S为标准化程度;
k为周期指数;n为常数。
因此,跨国公司在利用其所有权和内在化优势,依靠海外生产而不是出口,服务于海外市场的内在化过程中,首先考虑选定合适的区位;而对区位的选择除生产要素外,还要依据潜在受资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工业化战略和途径。
一般而言,发达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早于发展中经济,产业结构自身也是从农业向工业进而服务业,或从劳动、资源型向资金、高加工度型进而向技术、高附加值型转移,发达经济在转型过程中不可能将原有产业完全屏弃,而是通过向外投资和重组的办法进行转换。
由此,跨国公司早期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对海外原材料的开发和加工,随着市场充盈和贸易壁垒的存在,原材料加工受到限制,而发展中国家在特定区域建立出口加工区,为外商直接投资在非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特别是纺织和电子组装的出口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一)区位论的成本学派
(二)区位论的市场学派
公司战略:成本——利润、要素——市场
三、跨国公司的微观区位选择
(一)集中于经济中心区的布局
(二)集中于边界地区的布局
(三)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的地区
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公司总部、区域总部、研发机构及生产经营机构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一)功能:制定战略决策
(二)区位要求
1、便利的交通运输
2、及时的信息获取
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三)实际区位
大都市区,优势表现在:
1、公司之间的接触面广;
2、金融、法律、广告等服务便捷;
3、具有与其他大都市高度的接近性
世界城市:纽约(26%)、东京、伦敦等
(四)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
总的趋势是分散,但向母国以外迁移少,在国内都市间迁移多。
二、研发机构的区位特征
(一)研发的过程特点
1、研究阶段;
2、研制阶段;
3、生产阶段
(二)区位要求
1、接近于科研机构
2、接近于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
3、接近于新产品使用者
(三)研发区位:大都市区、大科研院校集中区
1、母国市场型公司:少海外建研发机构,或低层次的支持型实验室
2、东道国市场型公司:建综合性研发实验室
3、世界市场型公司:全球运营
4、国内一般与公司总部相匹配
三、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一)全球集中生产型:本国,贸易壁垒的存在
(二)市场地生产型:进口替代型生产,生产规模受制于当地的市场规模
1、及时改造,本土化
2、非关税壁垒存在
(三)专业化生产型:全球运营寻找最佳区位
(四)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生产过程在不同区位进行专业化生产,建立“出口平台”,生产单位是“国际采购点”。
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联系系统
1、所有权联系:行业主管
2、生产链联系:飞地性的生产企业,如昆山
3、组织链联系:企业文化
二、区域等级关系
重点是老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主导关系。
三、跨国公司和区域的综合联系
构建组织——空间等级关系
高级决策——世界城市
次一级管理功能——区域性中心城市
生产功能——中小城镇
四、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1、广泛性;
2、层次性(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
3、区域性;
4、多面性;
5、差异性(发达国家技术影响,发展中国家加工影响)
第六章区位政策
一、目标
1、扭转地域间经济的差异和不平衡;
2、调整地域产业结构,促进合理的地域交易和国际贸易
3、诱导新型产业的发展
二、手段
1、区位投资环境的改善
2、区位补助金(地租和税收的减免,雇佣补助金)
3、区位倾斜政策(通过鼓励和限制政策,进行有目的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