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解《易》十九则述要摘要:孔子解《易》十九则见于今本《系辞传》。
孔子解语,影响后世学术慧命世教人心至大,可由《中庸》“言而世为天下则”一语以蔽之。
此十九则包括:一、慎言行。
为君子之枢机,一身之荣辱系焉;二、同心之利。
孔子以其臭如兰、其利断金为喻;三、谨慎。
言慎之为用至大,百行之所宜先务;四、谦。
易特立(谦卦)六爻皆吉,<周易)仅见;五、戒亢。
过高极亢,动而有悔;六、慎密。
凡机密军国大计,万不可外泄;七、咎由自取,不可怨天尤人;八、履信思顺。
守信顺理而行,无往不利;九、感应为宇宙真理,精诚人无靡不感通;十、凶,言处困当知所据,否则辱,危立至;十一、藏器待时,为国家培育有用之人才;十二、惩小人以安社会;十三、善可日益,恶不可积累;十四、居安思危。
存亡、治乱之机在焉;十五、度德量力,为自处之道;十六、烛照机先,知机之谓;十七、不远而复,改过之速;十八、阴阳和合而万物育焉;十九、贪得无厌之求,凶败立至。
孔子解《易》十九则,见于今本《系辞传》。
此十九则影响后世学术慧命之钜大,暨世教人心之深远,可由《中庸》一语以肯定之。
《中庸》第二十九章:“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此君子实目圣人“言而世为天下则”句,于孔子解《易》十九则,可谓一言以蔽之矣,又可断为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矣。
孟子遵孔子之道(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以待后之学者,其论诐、淫、邪、遁之辞,生心害政,发政害事,自信之笃则曰:“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公孙丑上》,即十九则而言,固大可谓圣人复起,必从孔子之言矣。
故孟子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上》)今细读十九则,一语一字靡不发人深省,浸润心脾。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认可义理)有如此。
而修己立人,内圣外王之道,靡不毕具,尤在加强吾民族忧患之意识,维护、巩固吾华立国之大本者,昭昭在兹,且纯以义理,鲜及象数,诚千古解经不易之宗法,永启后世治《易》之津逮也。
若夫“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直孔子分内之事,不待词费而自喻矣。
十九则分次于下:一、慎言行《中孚》九二爻:“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手?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按中孚,内怀诚信也。
《说文三下爪部》:“孚,卵即孚也。
从爪、子。
一日信也。
”段注:“鸡卵之必为鸡,鸟卵之必为鸟。
人言之信如是。
”《易》中“孚”字训信。
《中孚·彖传》:“豚鱼吉(卦辞),信及豚鱼也”。
《坎》卦辞:“有孚维心亨。
”《彖传》:“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
”足证孚之为信,为诚信。
九二,鹤鸣于幽隐之处,而其子应和,应之者,中心之愿相通(好爵分与同好亦中心之愿相通。
《象传》:“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此帛声气之相通也。
《文言传》谓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孔子由应和之义衍申于人之言行(此偏重言)。
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故言为君子之枢机,荣辱由之而决。
又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者,此已及于感通之理,当于第九则详之。
载籍慎言之训至多,首为《大雅·抑之什》“慎尔出话……白圭之玷(缺)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无易由言(勿轻易出言)无曰苟(率尔)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斥之曰:“惜乎夫子之言君子也,驷不及舌(言出于舌,驷马不及追)。
”(《论语·颜渊篇》)《周易·颐·大象》特著君子“以慎言语”句,皆经典慎言之嘉训也。
二、同心之利《同人》九五爻:“同人先号眺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按《同人卦》,上下和同(五阳同一阴)同人之义也,本卦离下乾上,九五同于二,而为三、四两阳所隔,终必得合故后笑也(程传)。
孔子由与人和同,以同心为主,凡出处语默相与谋猷必衷心密契,坚若金石,精诚无间,断金、如兰(其利其香)物莫能间之,其事未有不成者也,伪《泰誓上》“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其理固然,不必以其伪而忽之也。
《汉书·师丹传》哀帝册免丹曰“夫三公者,朕之腹心也……君奏封事,传于道路,谤议匈匈,流于四方,腹心如此,谓疏者何?殆谬于‘二人同心’之利焉。
”善味乎孔子之言也。
三、谨慎《大过》初六爻:“藉用白茅,无咎。
”子曰:“苟错(措同)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无所失矣。
”按此则言慎,茅本细物而用于祭享以荐物,慎之为用大矣,百行之所宜先务也。
语其大者三事: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述而》。
齐(斋)接神明,战决死生,三军生命国之存亡系焉,疾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三者皆事之至大,慎之固宜。
《中庸》“凡事豫则立(先为之防,慎也),不豫则废。
”又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按慎独为圣贤之学非恒人之所能至,明末大儒刘蕺山,特立慎独一旨,以为见道之心法,后世惟有心向往之而已,孔子以“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戒子路,虽云“因才”,亦慎之一方,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也,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篇》)此谓谨言行而禄不待求而自至,寡尤寡悔,慎言行之效若是其至也。
四、谦《谦》九三爻:“劳谦君子有终吉。
”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按作《易》圣人,特重视谦,于六十四卦之中,特立谦卦,且六爻皆吉,大异于余六十三卦,其重要可知,《彖传》申之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明天人鬼神,无不疾盈而好谦,以其为自然之法则,老聃以濡弱谦下为表(《庄子·天下篇》),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二十三章)知雄守雌为天下溪(二十八章)又总之曰“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六十八章)庄子则提出“虚”字曰“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又曰“虚室生白”(司马云: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老庄于《易》契之至深,故发明谦德若此其至也。
孔子尝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孔子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第三》)孔子执谦之德尝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篇》)老子所以告孔子者德言盛也,后世所难能者“以其功下人”“鲍叔事齐公子小白(有禄位)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史记·管晏列传第二》)“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为在高位者至警策之语,持盈守泰之良药也。
五、戒亢《乾》上九爻:“亢龙有悔”。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按六爻之位,九五至尊,上九过高,居无位之地,与民疏远,贤人所辅者九五,若太上皇然(九家易)。
亢字金文“令彝”作,上从大、闩象高地之形,人在高地之上,过高之意至明,《易》言阴阳消息,阳极反阴,阴极反阳,“物极必反”,宇宙之恒理,《易》于《泰》九三爻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泰》上六爻曰“城复于隍”。
《丰·彖》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损·彖传》“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皆其显例,《文言传》“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历观史乘,功臣名将,功高震主,而不知戒亢履谦,多招杀身之祸,韩信、彭越、英布之徒,皆历史之炯戒。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尝称病不朝从。
……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幸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尝从容与韩信言诸将能否,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孝经》“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孝经·诸侯章》)不危、不溢,长守富贵之道力言亢之有悔,《长恨歌》“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埽”,太上皇之凄凉孤寂如绘,故亢之动辄得咎,为自然之势也。
六、慎密《节》初九爻:“不出户庭,无咎。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凡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
按节本竹约(《说文》),有节制之义,《彖传》“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制度,所以约制举国上下之行止也,孔子于本爻由约制之义提及“慎密”,凡机密军国大事,不可泄漏于户庭之外,为其所系至大也,君臣不密则失臣失身,几事不密则害其成功,深警特戒,万不可忽!观《左桓十五年传》“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壻雍纠杀之,将享于郊,雍姬(祭仲之女)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郑大夫)之汪(池)公载(纠尸)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郑伯曰谋及妇人,泄机密于妇人,机密大事,即夫妇亦不可与知,况户庭之外耶?雍纠自取杀身之祸而不知也。
刘向上封事“《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汉书·刘向传》)引孔子此爻全文而上封事,疏奏密封,非君上不得擅启,慎密之特重可知。
七、咎由自招《解》六三爻:“负且乘,致寇至。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负也者,小人之事也。
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盗之招也。
按负者负荷重物,小人力役之事,乘乃君子之器,衣冠之族,君子代步之器,各随其身份,今应负之人而乘车,非其所宜有,开启盗寇攘夺之念,是自招盗寇之来也,慢藏启盗之念,冶容招淫乱之人皆自取其咎也,孟子曰:“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大雅·文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公孙丑上》)孟子引文王之什言祸福胥由自己求之者,引《太甲》言祸之自己求之,故总之曰祸福皆自己求之,不必尤人也,《诗·小雅·十月之交》言之至切曰“下民之孽,匪降白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