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新津中学2018届高三11月月考理科综合试题

四川省新津中学2018届高三11月月考理科综合试题

新津中学高2015级高三11月月考理科综合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N-14 O-16 Na-23 Al-27 Cl-35.5 Cu-64 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13题。

每题6分,共计78分。

在每题给出的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构成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以碳链为骨架的有机化合物构成了细胞的基本框架B.化合物的含量和比例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不会改变C.不同种类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均有一定差异D.构成各类大分子有机物的单体在不同细胞中是相同的2. 生长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种海蜇能发出绿色荧光,这是因为该种海蜇DNA分子上有一段长度为5170个碱基对的片段——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转基因实验表明,转入了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也能像海蜇一样发光,这个材料说明:①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片段②基因在染色体上③基因控制特定的遗传性状④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有两条⑤转基因技术可以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⑤3.下列课本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利用淀粉酶、蔗糖和淀粉为材料证明“酶的专—性”时,可以用斐林试剂对反应产物进行检测B.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既可以用于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又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C.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增大细胞膜对染色剂的通透性并使 DNA 与蛋白质分开D.向一个密闭玻璃容器中的绿色植物提供 C18 O2和 H 218 O,检测所产生的氧气中同位素的种类,用以探究氧气中氧元素的来源4.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它能干扰疟原虫表膜一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导致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到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进而达到抗疟的目的。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疟原虫的细胞与人的成熟红细胞具有的生物膜种类相同B.疟原虫的细胞内自噬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点C.在青蒿素的作用下,疟原虫细胞内能量的供应机制受到影响D.在青蒿素的作用下,红细胞运输营养物质的速率明显下降5.下表为人体血浆中部分成分的平均含量。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两种血清蛋白B.血浆中所有脂肪比所有葡萄糖储存的能量多C.血浆中的 Ca2+浓度偏高时会导致肌肉抽搐D.长期碘摄入不足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偏低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无法用显微镜直接观察B.先天性愚型患者和猫叫综合征患者都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可用显微镜直接观察。

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且人群中男女患病概率相等D.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7.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墨水是一种胶体,不同墨水混用时可能使钢笔流水不畅或者堵塞B.持续加热到一定温度能杀死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因为病毒的蛋白质受热变性C.洁厕液与84消毒液混合洗厕所可以达到洗涤和消毒杀菌的双重功效,对人体不可能造成伤害D.用13C示踪原子法可以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精确检测8.用N 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0gH218O与D216O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数为N AB.0.1molCl2溶于足量水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1N AC.常温常压下50g 46%的乙醇溶液中,所含氧原子数目为0.5N AD.25℃时,pH=13的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1N A9.下图所示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或说法正确的是A.进行中和热的测定B. 运用该实验可区分胶体和溶液C.X若为苯,可用于吸收NH3或HCl,并防止倒吸 D. 验证AgCl溶解度大于Ag2S 10.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水电离的c( H+)= 1xl0-13 mol/L的溶液中: K+、Na+、SiO32-、SO42-B.能溶解Al(OH)3的溶液:NH4+、K+、SO42-、HCO3-C.甲基橙显黄色的溶液:Na+、CO32-、NO3-、SO32-D.1.0 mol/L的CH3COOH溶液:K+、Fe3+、NO3-、Cl11.已知A、B、C、D、E是短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主族元素,其中元素A、E的单质在常温下呈气态,元素B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元素C在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元素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的单质在自然界只有一种核素B.元素C、D、E的简单离子的半径依次减小C.A、E分别与C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一种相同类型的化学键D.这几种元素可能形成的简单离子中E的简单离子的还原性最强12.利用如图所示原电池可测量空气中Cl2含量,其中电解质是Ag+可以自由移动的固体物质。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电子经外电路流向Pt 电极B. 电池工作时,电解质中Ag +数目减少C. 正极反应:C12+2e —+2Ag + = 2AgClD. 空气中c(C12)越大,Ag 极消耗速率越快13.室温下,0.1 mol·L -1的某二元酸H 2A 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含A 粒子(H 2A 、HA -、A 2-)的物质的量分数随pH 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 2A 的电离方程式:H 2A H ++HA -B .pH =5时,在NaHA 和Na 2A 的混合溶液中:c (HA -)∶c (A 2-)=1∶100C .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HA 和Na 2A 溶液等体积混合,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 (Na +)>c (HA -)>c (A 2-)D .Na 2A 溶液中必存在c (OH -)=c (H +)+c (HA -)+2c (H 2A),各粒子浓度均大于0二、选择题(本题共计8题。

每题6分,共计48分。

14-18题为单项选择,19-21为不定项选择。

全对得6分,漏选得3分,错选、多选不得分。

)14. 水平推力F 1和F 2分别作用于在水平面上等质量的a 、b 两物体上,作用一段时间后撤去推力,物体将继续运动一段时间后停下,两物体的v-t 图线如图所示,图中线段AB ∥CD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 1的冲量大于F 2的冲量B.F 1的冲量等于F 2的冲量C.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D.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等15. 如图所示,位于水平桌面上的物块P ,由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物块Q相连,从滑轮到P 和到Q 的两段绳都是水平的。

已知Q 与P 之间以及P 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两物块的质量都是m ,滑轮的质量、滑轮上的摩擦都不计。

若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 拉P 使它做匀速运动,则F 的大小为 ( )A. 4μmgB. 3μmgC. 2μmgD. μmg16.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体c 置于水平地面上,小物块b 置于斜面上,通过细绳跨过光滑的轻质定滑轮与容器a 连接,连接b 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在a 中缓慢注入沙子的过程中,a 、b 、c 均一直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绳子的拉力保持不变B .b 对c 的摩擦力一直变大C .绳对滑轮的作用力方向始终不变D .地面对c 的支持力始终不变17.如图所示,a 为放在地球赤道上随地球一起转动的物体,b 为处于地球表面附近的卫星,c 是地球同步卫星,d 是高空探测卫星.若a 、b 、c 、d 的质量相同,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卫星转动的线速度大于7.9km/sB .a 、b 、c 、d 的周期大小关系为a b c d T T T T <<<C .a 和b 的向心加速度都等于重力加速度gD .在b 、c 、d 中,b 的动能最大,d 的机械能最大18.物体放在动摩擦因素为μ的水平地面上,受到一水平拉力作用开始运动,所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和拉力功率随时间变化关系分别如图甲、图乙所示。

由图像可知动摩擦因素μ为( )(g =10m/s 2)A .μ=0.1B .μ=0.3/s 图甲/s图乙C .μ=0.2D .μ=0.419.如图所示,两段长均为L 的轻绳共同系住一质量为m 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等高的两点O 1、O 2,两点的距离也为L ,在最低点给小球一个水平向里的初速度v 0,小球恰能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 ,则( )A .小球运动到最高点的速度Lg v 23=B .小球运动到最高点的速度Lg v =C .小球在最低点时每段绳子的拉力Lv m mg F 33220+= D .小球在最低点时每段绳子的拉力Lv m mg F 323320+= 20.如图甲所示,一质量为 M 的长木板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其上放置一质量为 m 的小滑块。

木板受到水平拉力 F 作用时,用传感器测出长木板的加速度 a 与水平拉力 F 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重力加速度g=10m/s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滑块的质量 m=2 kgB .小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0.1C .当水平拉力 F=7 N 时,长木板的加速度大小 为3 m/s 2D .当水平拉力 F 增大时,小滑块的加速度一定增大21. 如右图所示,带有挡板的光滑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斜面倾角θ=300,质量均为2kg的AB 两物体用轻弹簧栓接在一起,弹簧的劲度系数为5N/cm ,质量为4kg 的物体C用细线通过光滑的轻质定滑轮与物体B 连接,开始时A 、B 均静止在斜面上,A 紧靠在挡板处,用手托住C ,使细线刚好被拉直,现把手拿开,让C 由静止开始运动,从C 开始运动到A 刚要离开挡板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体C 未触地,g取10m/s 2)( )A .初状态弹簧的压缩量为2cmB .末状态弹簧的伸长量为2cmC .物体B 、C 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D .物体C 克服绳的拉力所做的功为0.8J第Ⅱ卷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在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在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3题~第3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22.(6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动能定理”.一个电磁铁吸住一个小钢球,将电磁铁断电后,小钢球由静止开始向下加速运动.小钢球经过光电门,计时装置记录小钢球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 1和t 2,用刻度尺测得两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为h ,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1)该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了小钢球的直径,结果如下图乙所示,小钢球的直径d= cm ;010200123cm 乙1 2 甲(2)小钢球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大小为 ;(3)若上述测量的物理量满足关系式 ,则动能定理得以验证.(2、3问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23. 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m 1、m 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m 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m 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如图乙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 ,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已知m 1=50 g 、m 2=150 g ,则:(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在打下第“0”到打下第“5”点的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ΔEk =________J ,系统势能的减少量ΔEp =______J .(取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10 m/s 2)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结论: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