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情绪与情感的分类根据我国古代传统和国外资料,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把情绪情感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原始情绪人的情绪情感是较为复杂的,自古以来许多学者试图对情绪情感进行分类。
根据《礼记》记载,情绪可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即“七情”;到了近代,西方学者常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它们通常被认为是最基本的情绪形式或原始的情绪。
(一)快乐快乐是指人们盼望的目的达到后,或者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如高考时取得了好成绩,买了一件自己喜爱的衣服,都会产生快乐的体验。
快乐可以有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不同的程度之别,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愿望满足的意外程度。
目的突然出乎意料地实现会引起极大的快乐。
(二)愤怒愤怒是人们在实现某种目的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或者愿望不能够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的程度可以有不满、生气、愤怒、暴怒几种。
一般来说,当人们遇到挫折时,都会产生一定的不满情绪,但不一定会发怒。
如果人们意识到这种挫折是由于他人的恶意中伤造成的,那么,怒气就会油然而生。
特别是当人的自尊受到伤害,人格受到侮辱时,往往会产生激烈的愤怒情绪,甚至勃然大怒。
愤怒是一种不良情绪,它会破坏人的心理、生理平衡,从而诱发各种疾病。
因此容易发怒的人,一般体质都欠佳。
(三)悲哀悲哀一般是与所热爱事物丧失和希望破灭有关的情绪体验。
如亲人去世、升学考试失意都属这种情况。
悲哀也有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哀痛等程度的不同,悲哀的强度决定于个人所失去事物的价值。
由悲哀引起的紧张的释放就是哭泣,通过哭泣,人们的悲哀就会得到缓解。
哭不仅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心理保护措施。
当人遭遇到极大的委屈或亲友亡故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哭起来。
(四)恐惧恐惧是人们面临危险的情景,或预感到某种潜在的威胁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它往往是人们无力摆脱困境时的表现。
如大难临头,又无路可走时,人们的恐惧心理就会油然而生。
一个人夜间单独行走,本无危险,但想象到某种可能的危险也会产生恐惧。
恐惧可分为程度不同的怕、惧怕、惊恐和恐怖几种。
人在恐惧时,脸色苍白,反应迟钝,有时还会浑身发抖。
“心惊肉跳”就是形容人在恐惧时的精神状态。
可见恐惧也是一种消极情绪。
恐惧有常态和变态之分。
对陌生的东西产生恐惧乃常态恐惧,如原始人害怕雷电。
变态恐惧则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人的恐惧心理大多都是后天习得的。
在上述四种基本情绪形式的基础上,又能派生出许多情绪,组成各种复合的形式。
与对他人评价有关的如爱慕、厌恶、怨恨;与对自我评价有关的如谦虚、自卑、悔恨等,都包含着快乐、愤怒、悲哀、恐惧等因素。
二、情绪状态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把情绪分为激情、心境、应激和挫折四种情绪状态:(一)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绝望等。
激情具有冲动性,发生时强度很大。
在激情状态下,机体内部伴随有强烈的生理变化,并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如狂喜时手舞足蹈;暴怒时面红耳赤。
激情还具有爆发性,发生的速度很快,持续的时间很短暂,一旦离开引起激情的具体情境,会很快冷静下来或转化为心境。
引起激情的原因很多。
首先,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突发事件可以引起激情。
如重大的喜讯、亲人的亡故等。
其次,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兴奋与抑制也容易引起激情,如对某种痛苦忍耐过久,抑制过度,一旦爆发出来,就会成为十分强烈的、难以控制的激情。
此外,激情的发生还和一个人的修养程度有关。
那种缺乏教养、不讲礼貌或患有歇斯底里症的人,可以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引起激情的爆发。
激情对人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积极的激情常常能调动人身心的巨大潜力,成为激励人行为的强大动力。
而消极的激情则会使人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范围缩小,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作出一些鲁莽的行为,甚至铸成千古之恨。
当然消极的激情也并非不可控制,事实证明,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并可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
控制激情的方法有很多。
首先尽量避开引起激情的环境刺激。
其次是转移注意力,干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
再次是合理地有节制地发泄。
此外,还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由发怒转为发奋。
如生活中遭到挫折时,受到他人讽刺嘲笑,心中不平时,要化愤怒为力量,变压力为动力,发奋图强,做生活的强者。
当然,控制激情最根本的方法还在于加强思想修养。
(二)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如心情舒畅或忧郁寡欢,兴高采烈或无精打彩等。
心境具有弥散性,它不是关于某一特定事物的体验,而是由一定的情境唤起后在一段时间内对各种事物态度的体验。
一个人的某种心境一旦发生,常常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使自己的一切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影响着人的全部行为表现。
例如在舒畅的心境下,会觉得事事顺心,处处快乐。
在悲伤心境中,一切都令人烦恼。
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说的就是对于同一件事,不同心境的人体验是不相同的。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第一,激情的余波。
激情过后往往会转为心境。
如狂喜过后,心情舒畅;暴怒过后,闷闷不乐。
第二,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社会地位的变迁、经济条件的变化、工作和学习的顺利与受挫、事业的成功与失败等都会引起不同的心境。
第三,人际关系。
一个人与家人、邻里、同事关系融洽,就会有愉快的心境。
相反,家庭关系紧张、邻里关系不和、同事之间矛盾重重者,心情就抑郁苦闷。
第四,自然环境变化。
冬天寒冷,雨雪纷纷,道路泥泞,心境容易抑郁;夏日炎热,心境容易烦燥;春光明媚,秋高气爽,心境就快乐、舒畅。
环境清静优美,使人舒畅;环境嘈杂,会使人厌烦。
第五,生理状况。
身体健康,情绪饱满;疲劳、失眠、疾病,会使人情绪低落。
除上述原因外,每个人还有自己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心境。
有的人乐观,有的人多愁善感。
决定人心境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信念。
乐观主义者即使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仍然能保持乐观的心境。
心境对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良好的心境能使人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有益于健康。
不良的心境则会使人消极颓废,降低工作效率,有损于健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培养积极心境,防止消极心境。
(三)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发事变时,必须迅速而及时地作出决定,采取有效措施应付紧急情况,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例如,正在行驶的汽车突然遇到障碍物,司机紧急刹车;还有突然发生的火灾、地震等。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所产生的特别紧张的情绪状态就是应激状态。
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急中生智。
此时,应激引起的身心紧张,可使个体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调动全身力量迅速而及时地作出决定,解决当前的紧急问题。
在这种应激状态下,人的思路清晰,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动作有力,能够化险为夷,做出平时做不到的事情。
另一种是惊慌失措。
应激所造成的高度紧张情绪,使个体行为失调,思维混乱,分析判断能力减弱,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发生困难,甚至会使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失调,出现暂时休克现象。
实践证明,人的应激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
通过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提高意志的果断性,增强动作的灵活性,加强技能的熟练性,提高在意外情境下迅速决断的能力,这样遇到突发事件,就能镇定自若,当机立断,摆脱困境,转危为安。
由于应激状态中会出现一系列激烈的生理反应,若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则会破坏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抵抗力降低,易受疾病侵袭。
(四)挫折挫折是指在实现社会目的和个人抱负的过程中,目标活动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目的不能实现,需要和愿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的一生都可能遇到挫折,正如古人所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十八九。
挫折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许多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挫折对一个人来说,有利也有弊。
挫折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见识,“吃一堑,长一智”。
“自古雄才多磨难,历来纨绔少伟男”,人的才能和智慧是在与挫折作斗争中增长和发展的。
挫折也会造成人的心理创伤,使人感受到心理压力,产生心理失调,甚至形成“心因性疾病”。
引起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然的原因。
这是指需要受到自然环境或物理作用的阻碍。
如恶劣的气候、强烈的噪音、火灾等引起的挫折。
二是社会的原因。
这是指需要受到社会习惯、传统或人为因素的阻碍。
如人际关系紧张引起的挫折。
三是经济原因。
这是由于收入不高,个人的需要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阻碍。
四是生理原因。
如想当歌唱家又没有好嗓子。
五是期望水平过高。
如对自己的期望超过了能力所及的范围,通过努力未能实现而产生的失败感。
个体遭受挫折后,必然会有所表现,以解脱挫折带来的烦恼,减少内心的冲突与不安,缓解挫折情绪,取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这种自我心理保护措施称为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主要有积极的、消极的和妥协的三种形式。
积极的自我防卫形式,是对挫折的理智性对抗行为,主要有升华和补偿。
升华是指将不为社会所接受的动机或欲望加以改变,并以较高境界表现出来,以求符合社会标准的要求。
如某人因舆论原因遭受爱情挫折时,他可以转向写诗、写小说或绘画等,抒发自己被压抑的情感,这就是升华。
补偿是指个体在某种活动中遭受挫折,从另一种活动中谋求成功,以弥补失去的自信与自尊。
如肢残学生体育上失意,而在文化课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以此补偿可减轻消极情绪的压力。
消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是一种非理智的对抗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行为。
当个体受挫后常会引起愤怒情绪,从而表现出攻击行为。
可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
直接攻击是指攻击目标直接指向造成障碍的对象。
如受到他人无故谴责时,你可能“以牙还牙”、“反唇相讥”来对付无故谴责你的人。
也可能把愤怒情绪发泄到其他人或物上去,迁怒于人或物称为转向攻击。
还有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自卑悲观者,经常把攻击对象转向自己,责备自己无能、不争气等。
妥协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是一种采取折衷的办法对待其所遭到的挫折,消除心理上不平衡的形式。
主要有合理化和逃避。
合理化是心理自我防卫机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指个体由于挫折使预定目标无法实现时,为避免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找出种种借口或理由为自己的失败辩解。
其表现形式有“酸葡萄”反应和“甜柠檬”反应。
“酸葡萄”反应是借否定不能达到的目标的优点,夸大其缺点以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防卫手段。
如某生考试成绩差,就说自己重能力不重分数。
“甜柠檬”反应是借夸大既得利益的好处,否定其缺欠,以减轻未能实现目标的痛苦。
如丢了钱,就说失财免灾,以此安慰自己。
逃避是指受挫后回避现实,避开原来挫折情境的妥协行为。
“眼不见心不烦”就是逃避的表现。
三、社会情感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