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函数》教学设计
商州区中学秦明伟
一、学情分析
本课时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正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有主动意识,对新知识充满探求的渴望。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这为他们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建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二节,推导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本章所涉及的所有公式的源头。

由于向量工具的引入,教材选择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这样处理使得公式的得出成为一个纯粹的代数运算,大大地降低了思考的难度,也更易于学生接受。

从知识产生的角度来看,在学习了《三角函数》及《平面向量》后再学习由这些知识推导出的新知识也更符合知识产生的规律,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

从知识的应用价值来看,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是新教材的显著特点,课本中丰富的生活实例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体验生活即数学理念,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而推导得到其余的和差公式,为后续简单的恒等变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究,让学生探索、发现并推导其他和(差)角公式,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强化题目的训练,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在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基础上记忆公式,并用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向量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及公式的具体运用,使学生深刻体会联系变化的观点,让学生自觉的利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创造的过程,体验成功探索新知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的推导。

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并能灵活运用公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提出向量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解决几何度量问题,如长度、夹角的问题。

让学生回忆单位圆及向量的数量积的知识,结合课件进行差角的余弦公式探究的学习,进而推导其他的和差公式
新知探究
提示学生联系与角的余弦相关的知识点,明确以向量运算中
的数量积与三角函数线作为研究途径。

如右图,在单位圆中作出角
,它们的终边
与单位圆分别交于A、B两点,先假设


,提出以下问题:
(1)图中哪个角可以表示

(2)
可以看作是哪两个向量的夹角?
在证明公式之前先引导学生结合三角函数知识写出点A、点B的坐标。

证明过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内作单位圆O,以Ox为始边作角
,其中
,且
,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O的交点分别为A,B,则
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

,且

,那么向量
的夹角就是
,由数量积的定义,有
于是
(1)
由于我们前面的推导均是在
,且
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1)式还不具备一般性。

事实上,只要

所表示的就是向量
的夹角。

但是,若
,(1)式是否依然成立呢?

时,设

的夹角为
,则
另一方面,
,于是
所以
也有
综上所述,得出公式:
对于任意角

观察公式形式,让学生思考如何推导其余公式?
提示:


通过学生自己推导,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
对任意角
,都有
总结公式的特点,便于学生记忆。

注: 1.公式的结构特点:余弦公式:余余正正异相连;正弦公式:正余余正同相连;
2.对于α,β,只要知道其正弦或余弦,就可以求出sin(α+β)、cos(α+β)、 sin(α-β) 、 cos(α-β) ;
3.式子中α、β是任意的;
4.公式的正用和逆用。

例题讲解
例1 利用所学公式求。

解:
方法一:
方法二:
思考:如何求

解:
解题思路:
解:由
,得
又由
,得
所以
练习化简求值
六、小结
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注意向量法的应用)。

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及其特点:
3.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解决简单的求值和证明问题。

七、作业
P121 A组第2题(1)(3)(4)第3题
八、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