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

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

病人原发病处理的情况下,大多数肠内营养支持的 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EN引起的并发症有:
1、胃肠道并发症:恶心、呕吐、胃排空延迟、腹 胀、肠痉挛、便秘和腹泻等,其中以腹泻最为常见 。
2、与喂养管相关的并发症
25
鼻咽部和食道粘膜损伤、导管阻塞、 喂养管移位
肠内营养
五、EN的并发症
3、代谢性并发症
高血糖 高碳酸血症 水、电解质与微量元素失衡
19
肠内营养
二、肠内营养优点:
4.在摄入相同热能相同氮量情况下,经肠内营养 治疗病人的体重增加及氮潴留程度均优于全肠外 营养治疗。
5.肠内营养对技术、设备要求较低,操作方便, 临床管理便利,同时费用也较低。
尽早开发 肠内营养
20
肠内营养
三、实施EN的途径:
1.经口喂养
混和奶举例
鲜牛奶600ml,浓米汤 350ml,鸡蛋2个
16
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是指经鼻胃(鼻肠)或胃肠造瘘管 滴入要素制剂,也有人愿意经口摄入。
EN的可行性主要取决于小肠是否具有吸收 各种营养素的功能。
基本原则: 只要胃肠功能允许, 尽量采用经胃肠营养。
17
肠内营养
一、 适 应 症:
凡胃肠道具有消化、吸收功能,但受疾病或治疗限制不 能经口饮食、或经口饮食有困难的患者:
4. 中、重症急性胰腺炎
5.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6. 高分解代谢术期
9. 妊娠剧吐或神经性厌食
10.七天以上不能进食者
8
肠外营养
二、PN的禁忌症:
1.无明确治疗目的,或已确定为不可治愈、无复活希望而继续盲目 延长治疗者。
2.心血管功能紊乱或严重代谢紊乱期间需要控制或纠正者。 3.病人的胃肠道功能正常或可适应肠内营养者。 4.病人一般情况好、只需短期肠外营养、预计需要的时间少于5天
27
PN EN 监 测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确定检查次数,一般以 每周一次为宜。
1.管后导管位置/与导管有关感染的监测。
2.营养状况监测:
@ 体重
@ 肱三头肌皮肤折褶厚度
@ 体重指数
@ 上臂中点肌肉周径
@ 肌酐/身高指数
28
谢 谢 聆 听
29
术的治愈率等方面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
1992年4月8日,历史将记住这一天。
蔡惟成为世界上完全依靠人工全静脉
营养孕育的第一人。周绮思母女的事 例也因此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6
肠外营养(PN):即静脉内营养,指经过静脉系统补充营 养和体液的营养支持方式。
肠内营养(EN):是指经胃肠道用经口喂养或管饲的方 法来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基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 养支持方式。
应太高,以避免对静脉造成损害。因此PPN配 方应相应稀释。
10
肠外营养
四、肠外营养支持的并发症
肠外营养不同于肠内营养,属强制性的 营养支持手段,不同于正常经口 摄食时的生理过程, 故更易出现各类并发症。
11
(一)与静脉穿刺置管有关的并发症
此类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的病情、体位、穿
刺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和导管质量等因素有关。

2.鼻胃管途径
白糖50g,植物油10g,盐3g。 配制方法:
3.鼻肠管途径
①鸡蛋打入容器内加白糖、盐、油,搅匀; ②将鲜牛奶和米汤混合,煮沸;
③将制成的鸡蛋混合液倒入煮沸的牛奶米汤
4.造口导管途径: 中,边倒边搅拌,再煮沸即成。 1000ml混合奶中含蛋白质40g,脂肪40g,碳
水化合物120g,能量4184KJ(1000kcal)
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
ICU 2014年10月
1
学 习 内 容:
一、概 述 二、肠 外 营 养
(适应症、禁忌症、支持的方法、并发症) 三、肠 内 营 养 (适应症、优点、实施途径、注意事项、并发症、禁忌症) 四、PN、EN的监测
2
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是现代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疾病的治疗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先由外科医生实施,也有人称它们为外科营养: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 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现已从外科治疗领域扩展到 内科、神经科、妇产科、小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等
大量的文献报道认为:谷氨酰胺是小肠粘膜细 胞的特殊营养物质,它在维持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方
15
面有着重要作用。
(五)代谢性骨病 长期应用TPN治疗的儿童病儿易发生佝
偻病,其中的原因是,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需要 大量的钙和磷,而TPN溶液中所含的钙、磷极有 限,远不能满足新生儿代谢的需求,这也许能 被临床医生查觉,但维生素D的适量供给常常会 被忽略。
23
肠内营养
四、肠内营养的注意事项 1.在输注营养液时,病人应取半卧位。
2.逐渐增加营养液的浓度和给予速度
3.肠内营养液的温度以38℃--40℃较为适宜 。
4.要严格按无菌要求操作,避免污染。避免 管腔阻塞,饲食前查胃管位置。
5.长期鼻饲者,应每日进行口腔护理。
24
肠内营养
五、EN的并发症 在严格掌握肠内营养适应证、加强监测、重视
1.气胸
2.血管神经损伤
3.胸导管损伤
4.纵隔损伤
5.空气栓塞
6.心脏损伤
7.导管内血栓形成
8.导管错位或移位
9.静脉内血栓形成
10.血栓性静脉炎
12
(二)感染性并发症
与TPN有关的严重的感染性并发症是导管性和 肠源性感染。随着肠外营养知识的普及和技术水平 的提高,导管性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已明显下降, 但肠源性感染的临床意义已引起高度重视。
3
PN 与EN的营养液均由中 小分子的营养素组成,包 括多种氨基酸、长链及中 链脂肪酸、糖类、平衡的 多种维生素、平衡的多种 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与 普通的食物营养成分有根 本的区别。
4
5
它们的应用在阻止病
人营养状况的进一步恶
化、加速创伤的愈合、
促进正氮平衡、纠正酸
碱和电解质紊乱、增强
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手
①口腔手术、颜面灼伤等致进食、吞咽困难者;
②食道狭窄、放射性食道炎或食道粘膜灼伤者;
③脑血管病变、脑外伤或煤气中毒的昏迷病人;
④老年痴呆症等意识障碍或进食能力低下者;
⑤营养不良或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的危重病人;
⑥不能正常进食的手术、创伤等高分解代谢病人。 18
肠内营养
二、肠内营养优点:
1.营养物质经门静脉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蛋 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 2.长期肠外营养会使小肠粘膜细胞及营养酶系的活性 退化,而肠内营养可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结构和功能 的完整性,从而有效地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发生。 3.肠内营养符合生理状态,对循环干扰较小,而肠外 营养使内脏血流和心排出量增加,因而对代谢营养物 质所需的能量增加。
一次性投给与间歇性滴注仅用于胃内置管喂养方式。
22
肠内营养
管 饲 法:
(3)连续输注:通常借助输液泵每天24h连续地输注肠内 营养液。
十二指肠和空肠喂养时常采用此方法
(4)循环输注:循环输注也是在输液泵的控制下持续泵 入肠内营养液,但在规定的时间内输完。输注的时 间通常在夜间。
这种方法常用于白天能够活动的病人或作为口服方法的补充。
3.胃部分切除后;
4.空肠瘘的病人;
5.处于严重应激状态、麻痹性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呕吐、 膜炎或腹泻急性期中,不宜给予肠内营养;
6.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及衰弱的病人;
7.症状明显的糖尿病,接受高剂量类固醇药物的病人,都不耐受肠内 营养的高糖负荷;
8.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病的儿童不能采用一般的肠内营养。
4、感染:吸入性肺炎
营养液及输送系统器械管道污染所致的感染 。
5、精神方面:
不能咀嚼、吞咽食物,部分病人不接受鼻胃管。有
些病人感到口渴,味觉异常。 由于鼻胃管的存在,病
人常经口呼吸,引起口干,流鼻涕。
26
肠内营养
六、 EN的禁忌症 :
1.年龄小于3个月的婴儿;
2.小肠广泛切除后宜采用PN 6~8周,以后采用逐步增量的肠内营养;
胃造口 颈食道造口 空肠造口等
最普遍应用的是空肠造口喂养途径 。
21
肠内营养
管 饲 法:
(1)一次性投给:用注射器将配好的肠内营养液通 过喂养管在10min内注完 。每次小于200ml,每日6~ 8次。病人在初期对这种喂养方式不耐受,出现恶心 、呕吐、腹胀、腹痛和腹泻。
(2)间歇性滴注:是指采用重力滴注的方法分次给 予营养液。将装有肠内营养液的容器经输注管与喂养 管相连,每次输注30~40min,间隔3~4h再输注。这 种喂养方式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一次性投给少。
1.局部感染
2.导管性败血症
3.肠源性感染
13
(三)代谢性并发症 1.高血糖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2.低血糖休克 3.高脂血症及脂肪超载综合征 4.氨基酸代谢异常 5.电解质紊乱 6.肝胆系统损害
14
(四)消化道并发症 长期禁食及TPN 治疗可破坏肠道粘膜的正常
结构和功能,导致肠粘膜上皮绒毛萎缩,变稀,皱 折变平,肠壁变薄,从而使肠道屏障结构受到影响 ,功能减退,极易导致肠道菌易位而引起肠源性感 染。
者。 5.原发病需立即进行急诊手术者。如需急诊手术的严重腹部创伤、
完全性肠梗阻病人等,不宜强求于术前行肠外营养支持,以免延 误对原发病的治疗。 6.预计发生肠外营养并发症的危险性大于其可能带来的益处者。 9
肠外营养
三、PN支持的方法
PN 分 中心静脉营养(CPN) 周围静脉营养(PPN)
即肠外营养液通过中心和周围静脉途径输注。 周围静脉营养(PPN)营养液的渗透压不
广义的EN还包括住院病人经口摄入的普通饭、软饭、半流质、流质 等医院常规膳食,各种治疗膳食、试验膳食和代谢膳食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