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相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双相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循环频率增加 MSs时下降为31.6%)。循环频率增加25.6%,新发生的RC为32.1%
— Game等(2004)报道单用ADs治疗:BP-D转躁为84.2%(合用 治疗:
— Bottlender(2001)报道 报道158例BPI—D,单用 转躁率82%,合用 报道 例 ,单用TCAs转躁率 转躁率 ,
II.明确抑郁症患者家族史 II.明确抑郁症患者家族史 在BPD诊断中的意义 BPD诊断中的意义
有肯定的躁狂症家族史 有三个以上一级亲属患抑郁症 的危险) (均有患BP-I的危险) 均有患 的危险
(Akiskal等,1983;Slrober&Carlson,1982) 等 ; , )
III.明确人格气质 III.明确人格气质 BPD诊断中的意义 在BPD诊断中的意义
现有临床双相障碍分类
——各系统间的差别 各系统间的差别
DSM-IV系统 DSM-IV系统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 双相I型:包括躁狂单次发作及复发性躁狂发作 双相II型: —环性心境障碍 环性心境障碍 未在他处特指的双相障碍,包括:快速循环发作、 未在他处特指的双相障碍,包括:快速循环发作、 复发性轻躁狂发作
II. 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
发作的方式
—90%以上为反复发作 以上为反复发作 —终生平均发作 次,平均每年 次 终生平均发作9次 平均每年0.5次 终生平均发作 —青少年首次发作多为 ,连续数次转为 或HM,成人首次 青少年首次发作多为D,连续数次转为M或 青少年首次发作多为 , 发作M与 机会相似 发作 与D机会相似 —随发作次数增多,其间歇期逐渐缩短,频率则增多 随发作次数增多,其间歇期逐渐缩短, 随发作次数增多 —间歇交替发作:MI-DI或DI-MI,循环发作:MDI,DMI,约 间歇交替发作: 间歇交替发作 或 ,循环发作: , , 占25% —快速循环发作(RC):自发或诱发 快速循环发作( ): ):自发或诱发 快速循环发作
现有分类系统中BPD概念的局限性 现有分类系统中BPD概念的局限性 BPD
* ICD-10(1992)未正式使用 ( )未正式使用BP-I、II型,也无 型定 、 型 也无II型定
义,无RC
* DSM-IV(1994)将抗抑郁治疗所致 、HM及 ( )将抗抑郁治疗所致M、 及
Mixed均归为药物或治疗所致心境障碍,而非BP-I 均归为药物或治疗所致心境障碍,而非 均归为药物或治疗所致心境障碍 或II型 型
双相障碍流行病学
D-D :BPD=10:1~4:1 ( Winokur 1996) =1:1 性别患病率: 性别患病率:男≈女 女 首发年龄高峰:15~19岁 首发年龄高峰: 岁 自杀企图 25~50%,自杀死亡 ,自杀死亡11~19% 共病: 患者合并酒或其他物质依赖, 共病:40%BPD患者合并酒或其他物质依赖,使心血管病患 患者合并酒或其他物质依赖 者率增加20% 者率增加 BP-II(抑郁发作重)是最多的表现型(Simpson 1998) (抑郁发作重)是最多的表现型( 估计在诊断的DD中约有 实为BP-II (Akiskal 2002) 估计在诊断的 中约有50~70%实为 中约有 实为 (Akiskal 1996)
现有分类诊断系统落后于 临床研究实际
• 20世纪 年代 世纪60年代 等将MDD分为单相抑郁 世纪 年代Leonhard等将 等将 分为单相抑郁 )、双相障碍 (UPD)、双相障碍(BPD) )、双相障碍( ) • 40年来两者发展很不平衡,临床研究和实践中 年来两者发展很不平衡, 年来两者发展很不平衡 BPD远远落后于抑郁障碍(DD) 远远落后于抑郁障碍( ) 远远落后于抑郁障碍 • 20世纪 年代以来,欧美少数 世纪70年代以来 欧美少数BPD研究先驱者的 世纪 年代以来, 研究先驱者的 临床研究进展未能反映到国际分类诊断系统中 • 陈旧的概念一直约束当今 陈旧的概念一直约束当今BPD的临床实践和研究 的临床实践和研究
双相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是发病、 社会心理因素:是发病、病情恶化及复发的促发因素
人格气质:情感旺盛气质及环性情感气质者易患BPD 人格气质:情感旺盛气质及环性情感气质者易患
季节因素:部分 发病有季节性, 季节因素:部分BPD发病有季节性,初冬(10-11月) 发病有季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初冬( 月 出现抑郁发作,次年初夏( 月 出现抑郁发作,次年初夏(5-7月)转为躁狂或轻躁 狂发作
使用BZDs(尤以阿普唑仑) (尤以阿普唑仑) 使用 酒精滥用
临床研究新进展
—扩展BPD的内含 扩展BPD的内含 扩展BPD
I.药物诱发情绪高涨应属于BPD I.药物诱发情绪高涨应属于BPD 药物诱发情绪高涨应属于
Akiskal(1978)发现诱发的 发现诱发的HM,其后有自发 发现诱发的 ,其后有自发HM, , 应属于BP-II 应属于 Sultzer等(1989)复习文献指出:药物诱发情绪 等 )复习文献指出: 高涨均属BPD,患者常有 家族史 家族史HM的病期 高涨均属 ,患者常有BP家族史 的病期 标准可少于4天 标准可少于 天 Akiskal(1977)证实 证实HM病期可为 天 病期可为2天 证实 病期可为 Wick和Angst(1991)研究发现其众数范围为 天 和 研究发现其众数范围为1-3天 研究发现其众数范围为
II. 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
—RC发生的易感因素 发生的易感因素
女性、 女性、绝经期 甲状腺功能低下( 甲状腺功能低下(包括临床下 甲低) 甲低) 饮咖啡 DMI发作模式者 发作模式者 BP-II型者 型者 情感旺盛气质者 环性心境障碍者 使用兴奋剂 暴露于白光下 睡眠剥夺 服用抗抑郁剂
—RC发生的危险因素 发生的危险因素
双相障碍 临床现象学的复杂性
I. 临床发作形式的多样性
—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 —抑郁发作、轻微(minor)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轻微( 抑郁发作 ) —混合性发作 混合性发作 —环性心境障碍 环性心境障碍
II. 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
自然病程
—躁狂或混合性发作约数周至6个月,平均约3 躁狂或混合性发作约数周至6个月,平均约3 躁狂或混合性发作约数周至 个月(轻躁狂可短至1~3 个月(轻躁狂可短至1~3天) —抑郁发作约3~13个月,平均9个月 抑郁发作约3 13个月,平均9 抑郁发作约 13个月 —不加医疗干预多数可自发缓解 不加医疗干预多数可自发缓解 —10%可转为慢性病程,是以其抑郁发作持续 10%可转为慢性病程, 10%可转为慢性病程 两年以上,期间可有与M或HM并存的混合形式 两年以上,期间可有与 或 并存的混合形式
• 具有环性情绪及情感旺盛气质的抑郁症患者 易转为BPD(尤以药物诱发) 易转为 (尤以药物诱发) • 具有情绪不稳、精力充沛及白日梦三特征的 具有情绪不稳、 抑郁是发展为BPD的指征( Akiskal等, 的指征( 抑郁是发展为 的指征 等 1995;NIMH) ; )
* HM的病期标准定为4天以上,过严 的病期标准定为4 的病期标准定为 天以上, *不重视 家族史及人格气质在 不重视BP家族史及人格气质在 家族史及人格气质在BPD诊断中的重要性 诊断中的重要性 * 混合性发作概念狭窄及诊断标准混乱
混合性发作概念及诊断标准混乱
* ICD-10标准(1992):存在于 标准( 标准 ) 存在于BP-I或BP-II 或
ICD-10和CCMDICD-10和CCMD-3双相障碍分类
包括: 包括:单次及复发性躁狂发作 未分双相I、II型 在“其它双相情感障碍”中包括双相II型 其它双相情感障碍” 未列出快速循环发作 持续性心境障碍中包括环性心境障碍
CCMDCCMD-3双相障碍分类
将单次及复发性躁狂发作列为心境障碍的独 立亚型,不属于双相障碍。 立亚型,不属于双相障碍。 在双相障碍中列有快速循环发作。 在双相障碍中列有快速循环发作。
BPD) 双 相 障 碍(BPD)
——临床与研究现状 临床与研究现状
双相障碍(BPD) 双相障碍(BPD)的概念
临床表现为躁狂(或轻躁狂) 临床表现为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 抑郁发作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的发作性 病程形式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
双相障碍流行病学
终生患病率
— 国外资料
);BP-I 1%,BP-I与BP-II 3% * 1.3~2.6%(DSM-IV); ( ); , 与 与环性心境障碍4% (Goodwin 1990) * BP-I与II与环性心境障碍 与 与环性心境障碍 ) 5.5~7.8%( * 5.5~7.8%(Angst 1999) * 5~7%(Akiskal 2002) ( ) — 国内资料 地区, * 0.042%(国内 地区,1982) (国内12地区 ) * 0.7~1.6%(台湾省,1982-1987) (台湾省, ) * M 1.5%, FM 1.6%(香港特区,1993) , (香港特区,
过去至少有一次M、 或混合性发作; 过去至少有一次 、HM或混合性发作;目前或为两相症状都突出, 或混合性发作 目前或为两相症状都突出, 或为D与 或 的快速转换( );每次发作持续至少 或为 与M或HM的快速转换(每日或数小时间);每次发作持续至少 的快速转换 每日或数小时间); 两周
* DSM-IV标准(1994):只存在于 标准( ):只存在于 标准 ):只存在于BP-I中 中
MSs则为 则为58%,说明 转躁率很高。 则为 ,说明TCAs转躁率很高。 转躁率很高
— 各种抗抑郁剂转躁率大小,依此可能为:TCAs>SNRI、 各种抗抑郁剂转躁率大小,依此可能为: 、
NaSSA>SSRIs>丁胺苯丙酮 丁胺苯丙酮(Bupropion) 丁胺苯丙酮
II. 双相障碍病程的复杂性
双相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BP-I型者一级亲属中患 型者一级亲属中患BP-I为一般人群的 为一般人群的8~19倍 型者一级亲属中患 为一般人群的 倍 —约50%BP-I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患 M-D,且多为 约 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患 ,且多为D-D —如双亲一方患 如双亲一方患BP-I,其子女患 机率为25%,如双亲 如双亲一方患 ,其子女患M-D机率为 机率为 , 均为BP-I,则子女患 机率高达50~75% 均为 ,则子女患M-D机率高达 机率高达 —双生子研究:单卵双生BP-I同患率 双生子研究:单卵双生 同患率33~90%,双卵双生 双生子研究 同患率 , 为5~25% —索引病例后代患病率逐代减半 索引病例后代患病率逐代减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