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有机化学教案

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落实基础,着力构建学生有机化学知识的网络和体系
2.突破重点、难点,提高解题技巧和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专题设计:一常见有机物结构、性质及结构与性质的互推,二常见有机物结构与同分异构体,三常见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

课时安排:专题一2课时,专题二、专题三各1课时,共4课时
小专题一:常见有机物结构、性质及结构与性质的互推
一、几种重要烃的比较
二、几种重要烃的衍生物的比较
2CH
)或K2Cr2O
小专题拓展
结构(官能团)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官能团)重要反应的断键机理
共线、共面的母体有机物
小专题二:常见有机物的结构与同分异构体
一、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与规律
书写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时要按一定的顺序,避免遗漏和重复,一般的思路为:类别异构→碳链异构→位置异构。

1.判类别:根据有机物的分子组成判定其可能的类别异构。

2.写碳链:根据有机物的类别异构写出各类别异构的可能的碳链结构(先写最长的碳链,依次写出少一个碳原子的碳链,把余下的碳原子挂到相应的碳链上去。

)3.移官位:一般是先写出不带官能团的烃的同分异构体,然后在各条碳链上依次移动官能团的位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官能团时,先上一个官能团,再上第二个官能团,依此类推。

4.氢饱和:按“碳四键”的原理,碳原子剩余的价键用氢原子去饱和,就可得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二、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
1.等效氢法
有机物分子中,位置等同的氢原子叫等效氢,有多少种等效氢,其一元取代物就有多少种。

等效氢的判断方法是:
(1)同一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如分子中—CH3上的3个氢原子等效。

(2)同一分子中处于轴对称位置或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如分子中,在苯环所在的平面内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对称轴,故有两类等效氢。

2.换元法
对多元取代产物的种类判断,要把多元换为一元或二元再判断,它是从不同视角去想问题,思维灵活,答题简便,如二氯苯和四氯苯的同分异构体都为3种。

小专题拓展
由烷基的同分异构体可快速推断烃的衍生物的种类数目。

如下表,5 n 的烷烃及烷基的异构体数目规律:
准确理解生记忆丁基有4种、戊基有8种,对于分析有机物的结构,确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会有很大的帮助。

小专题三:常见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
1.氧化反应
(1)燃烧,绝大多数有机物都能燃烧。

(2)被酸性KMnO4氧化,包括烯烃、苯的同系物、醇等。

(3)催化氧化,如醇与氧气在催化剂条件下氧化。

(4)葡萄糖被银氨溶液、氢氧化铜悬浊液等弱氧化剂氧化。

2.取代反应
(1)烷烃、苯及其同系物的卤代。

(2)苯及其同系物的硝化。

(3)酸与醇的酯化。

(4)酯、油脂、糖类、蛋白质的水解。

3.加成反应
不饱和烃与X2、HX 、 H2O 、 H2 等发生加成反应。

4.加聚反应:烯烃的加聚。

小专题拓展
有机物的燃烧规律
1.凡分子里氢原子个数为4的气态烃,如CH 4、C 2H 4、C 3H 4,完全燃烧前后前物质的量不变,若温度高于100℃的密闭容器中,定温时,其压强不变。

2.烃及其含氧衍生物的燃烧通式
烃:CH+(4y x +)O 2→x CO 2+2
y H 2O 烃的含氧衍生物:CHO+(2
4z y x -+
)O 2→x CO 2+2y H 2O 3.耗氧量大小的比较 (1)等质量的烃完全燃烧的耗氧量取决于含碳量(即CH x y /中x y /值),含碳量越高(x y /值越小),耗氧越小。

(2)等物质的量的烃(CH )及其含氧衍生物(CHO )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取决于(2
4z y x -+)值的大小,其值越大,耗氧量越多。

(3)等物质的量有机物其耗氧量大小的比较:可先把分子里的O 按CO 2或H 2O (按一个C 耗两个O 生成一个CO 2或2个H 耗一个氧生成H 2O )处理以后,再比较剩余的C 原子和H 原子的总耗氧量的大小。

教学方法:注重教材,巩固基础;专题讲解,构建网络;精练精讲,提升能力
1.注重教材,巩固基础 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课本关。

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

因此,在总复习中特别是第一轮复习中,尤其要重视课本,强调回归课本。

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本时,要关注书上的例题,有关习题,课本演示实验和有关的分组实验,并勾划出知识重点和难点。

了解哪些知识属于记忆性内容,哪些属于理解性内容,哪
些属于综合运用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 专题讲解,构建网络以结构为主线,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
(1)划分知识板块。

可将知识内容分成如下7个知识块:①有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②各类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③有机反应基本类型;④重要有机物质的转化关系;⑤有机化工、环保、用途等;⑥有机实验;⑦有机计算。

(2)抓住一条知识线,即物质结构主线。

应强调:①从结构上认识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及反应规律;②从结构上分清重要有机物的异同及理解一些概念;③分子里原子或原子团间的相互影响;④注意多官能团有机物的性质和反应。

(3)联成知识网。

要着重研究有机概念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对各类有机物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综合,找出各类有机物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联系,使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并可通过表解形式、图解形式、转化关系加以归纳。

3. 精练精讲,提升能力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有机化学板块在第Ⅱ卷中的题型“稳、新、活”,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第一轮有机复习中,一定要跳出题海,更不能搞一些过难题、偏题和怪题。

要精心编选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功能性的有机范例题,让学生进行精练,进行解题思路、过程、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解题训练中启迪思维,分析归类,寻找共同点,发现规律,做一道题会一类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通过精练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拓宽解题思路,增强解题技巧性。

还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法”等来拓展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解题的熟练程度和能力。

学法指导:
1.回归教材,巩固基础
一轮复习要指导学生认真看书,加强记忆,加强理解,归纳零星知识,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落实双基,着力构建知识网络和体系。

总结有机知识,一方面要理出主线:“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如:用乙烯为原料合成乙二酸乙二酯、工业合成聚氯乙烯等。

通过这些题可以让学生记住有机知识的主线、一些主要反应类型以及相关物质的性质等。

另一方面分专题梳理知识点,进行分类对比建立知识网络。

比如说:有机物的物理性质(供推断题、鉴别题用)、同分异构体、有机物的命名、高聚物单体的确定、有机合成等。

2.强化训练,提高能力
训练是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重要知识点的复习以及热点题型的强化训练,使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在练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缺陷,并对某些难
点、易错点的知识进行反复强化训练,检测反馈,查漏补缺不断强化巩固基础知识,逐步形成审题、析题、解题的习惯和能力,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 树立信心,沉着应战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的命题,既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考查,又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考查,同学们在训练和考试时,普遍感觉有机题比较难,对有机题产生畏难情绪。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完题后,回顾分析当时的心态,对比平时练习与考场上的心理区别,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总结和训练,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整方法。

有道是“考试一半靠心态”,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高考成功的关键。

在平时的训练中,把自己置于一种仿真的状态,体现“平时是高考,高考是平时”的训练思维,对答题的速度、答题的规范做出严格的要求,克服对答有机题难的心理障碍。

4. 规范书写,力求高分
有机试题答案中符号多、结构复杂,对书写的规范性要求很高。

许多同学可以把某些物质推断出来,但由于自己的习惯不好,写得不准确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如:①结构简式、结构式、分子式混写;②文字中出现错别字;③有机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不对、不全、不准确(如:没有配平;“↑”“↓”不写;不写无机产物);④分子式或结构简式不会写(如:麦芽糖、纤维素、油脂不会写)⑤元素符号、结构式不规范。

而规范认真的习惯是靠平时养成的,不可能到了考场想认真就能认真起来,可引导学生在模拟考试后,采用相互交换阅卷等方式来体会一下,锻炼一下,从而更加强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积极训练,养成准确规范表述的良好习惯。

总之,有机化学复习专题的设计应以“两纲”、“一本”为依据,结合历年高考试题的热点,具有针对性强和选择性好的特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考点的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上有所突破,,达到抓住考点,突出重点,强化热点及弱点,突破难点之目的,注意思路、方法、技巧的形成,体现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