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病人的护理

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病人的护理


6、缓慢复温
1、环境和物品准备
2、实施方法:冬眠Ⅰ、 5、预防并发症:肺部感 Ⅱ;物理降温措施,每小 时1℃为宜降至肛温32-34 ℃ ,腋温31-33 ℃较为理
染、低血压、冻伤
想。
3、病情观察:生命体征、 4、饮食护理 意识状态、瞳孔,每1-2小 时测量一次
非手术治疗病人的护理---------病情监测
颅内压增高“三主征”:
头痛
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呕吐 迷走神经及延髓呕吐中枢受刺激所致。 视盘水肿 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之一。
小脑幕切迹疝又称颞叶沟回疝 (1)进行性意识障碍 (2)同侧瞳孔散大 (3)对侧肢体瘫痪
病情进一步发展,病人深昏迷,双侧瞳孔 散大固定,去大 脑强直,甚至死亡。
Gcs计分法按睁眼、语言、运动3种反应共15项
检查,正常人为15分,8分以下为昏迷,3分为
深度昏迷,计分越低,预后越差,>8分者预后
较好,<8分以下者预后较差,<5分者死亡率较
高。
Gcs昏迷评分表
睁眼反应计分 自动睁眼 4 言语反应计分 回答正确 5 运动反应计分 遵医嘱活动 6
呼唤睁眼 刺痛睁眼 不能睁眼
枕骨大孔疝
概述:
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是 后颅窝
占位病变易发生,幕下压力高于椎管内压 力,小脑扁桃体经枕大孔推挤至椎管内。
枕骨大孔疝
(transforamen magna herniation)
病理生理
正常
分为慢性和急性枕骨大孔疝; 延髓受压、脑脊液循环障碍; 慢性者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特点
小脑幕切迹疝与枕骨大孔疝的临床
小脑幕切迹疝 枕骨大孔疝 幕下占位疾病 晚期出现 较早出现
主要病因 临 意识障碍 床 特 点 Cushing反 应
幕上占位疾病 早期出现 较晚出现
颅内压增高的其它表现
其他症状和体征 :
头晕、猝倒、头皮静脉怒张 小儿有头颅增大、颅缝增宽或分离、
辅助检查 :
头颅X线摄片 CT及MRI检查
动脑受到挤压和牵拉。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
瞳孔变化 生命体征改变
意识障碍 锥体束征
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进行性加重,伴烦 躁不安,频繁呕吐
进行性意识障碍:嗜睡、浅昏迷、深昏迷 瞳孔改变
患侧瞳孔略 缩小,光反 应迟钝 患侧瞳孔散大,直 接和间接对光反应 消失,伴上睑下垂 及眼球外斜 双侧瞳孔 散大,光 反应消失
脑疝是脑组织从压力高处向低 处移位,压迫脑干、血管和脑神 经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病变
小脑幕切迹疝(颞叶钩回疝)
脑疝
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
脑疝的命名:根据疝发生的部位命名。
小脑幕切迹疝
大脑镰下疝
枕骨大孔疝
脑疝的分类
1 、小脑幕切迹疝 2 、 枕骨大孔疝
小 脑 幕 切 迹 疝
引起小脑幕切迹疝的常见病变及诱因 颅内血肿 颅内肿瘤 颅内脓肿 颅内寄生虫及各种慢性肉芽肿 腰穿(应高度重视的医源性诱因)
5、颅内压监测
1、意识状态:传 统方法;GLS评分
4、头疼、呕吐
2、生命体征: R→P → Bp → T
3、瞳孔变化
手术治疗病人护理
手术前护理 手术后护理
手术后病人护理
• 定时测量生命体征。意识、 肢体活动、呼吸道通畅 • 妥善连接引流管并记录 • 监测颅内压、血氧饱和度 • 记录液体出入量 • 变动卧位时保持一条直线, 避免扭曲和震动 • 全麻、清醒、幕上手术、幕 下开颅、较大肿瘤 • 术后第一日 • 术后2-3日 • 较大或全麻手术 • 长期昏迷着鼻饲
临床表现
与小脑幕切迹疝相比,枕骨大孔疝的特点: 生命体征变化出现较早,(R)

瞳孔改变和意识障碍出现较晚。
二、脑疝病人的急救护理
1 对颅内压增高病人,要准备好
抢救物品,随时观察意识、瞳 孔、血压、呼吸、脉搏等的改 变,及时发现脑疝,早期治疗。
病情观察
一、意识判断
使用昏迷量表“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
疝 脑
急性者压迫生命中枢迅速死亡。
枕骨大孔疝
病 理 生 理
①延髓受压
②脑脊液循环障碍 ③疝脑组织的改变
临床表现
①枕下疼痛、项强或强迫头位
②颅内压增高 ③后组脑神经受累
④生命体征改变
病情变化快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 项强直,生命体征紊乱出 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 晚,早期可突发呼吸骤停
临床 表现
引流袋放置位置、引流速度,日引 流量要注意:引流高度10-15cm,每日引 流量<500ml。 引流一般不超过5—7天,开颅手术后 不超过3—4天 拔管要求:先夹管或抬高引流袋
小脑幕切迹疝
病理生理 当幕上一侧占位病变不断增长引起颅内压 增高时,脑干和患侧大脑半球向对侧移位。半球上 部由于有大脑镰限制移位较轻,而半球底部近中线 结构如颞叶的钩回等则移位较明显,可疝人脚间池
,形成小脑幕切迹疝(transtentorial herniation)
,使患侧的动眼神经、脑干、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
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
颅内压(ICP) 颅内压。
颅腔内容物(脑组织、脑
脊液、血液)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 成人ICP为0.7~2.0kpa(70~200mmH2O) 儿童为(0.5~1.0kpa)(50~100mmH2O)
颅内压增高:由于颅腔内容物的体积超过了颅腔可代偿 的容量而引起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幕下 包容了小脑、脑桥和延脑,中脑在小脑幕裂孔中通 过,紧邻海马回和钩回。 动眼神经 自中脑腹侧的大脑脚发出,在大脑后动脉及小 脑上动脉之间穿过前行。 枕骨大孔 颅腔与椎管相通处,为延脑与脊髓交界处。 小脑扁桃体 位于枕骨大孔之上、延脑背侧。
颅内压增高与脑疝
脑疝相关解剖图示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三主征” 脑疝的表现 颅内压增高的其他表现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主要表现 神经系统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对有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病人禁忌腰椎穿刺,以免形 成或加 重脑疝。
处理原则
去除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降低颅内压
护理措施
非手术治疗病人的护理 手术治疗病人的护理
非手术治疗病人的护理 一般护理 观察并记录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抬高床头15°~ 30°。 控制液体摄入量,成人每日补液量不超过2000ml。
②做好血压、脉搏、呼吸的监测。 ③保持良好的抢救环境 ④重视高体温、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因素
立即脱水治疗 保持呼吸通畅,给氧
快速静脉输入20%甘 露醇250ml(15—30 分钟内输入) 甘露醇脱水
可急症行手术治疗
二、脑疝病人的急救护理 3 对呼吸骤停者,在迅速降颅压的基础上按脑 复苏技术进行抢救: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压给氧 ②循环支持 ③药物支持
小脑幕切迹疝临床分期
代偿期 失代偿期 中枢衰竭期
意识
躁动不安逐渐出现嗜睡 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 深昏迷 或昏睡 碍,昏迷 一过性缩小,继之一侧 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
瞳孔
肢体活 动 生命体 征
一侧瞳孔明显 散大,光反射 消失,对侧瞳 孔光反射迟钝
双侧瞳孔明显散大, 光反射消失,眼球固 定, 肢体过伸
运动反应:
遵嘱活动:能按指令完成动作。
刺痛定位:手举向疼痛部位。 刺痛躲避:刺痛时肢体能回缩。 刺痛肢曲:刺痛时双上肢呈过度,异常屈曲 (去皮质强直)。 刺痛肢伸:刺痛时肢体过伸(去大脑强直)。
不能活动:刺痛时肢体松驰,无动作。
二、脑疝病人的急救护理
2 除去引起颅内压增高的附加因素: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
ICP>2.0kpa 儿童ICP>1.0kpa
颅内压增高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综合征
脑血流量减少 脑疝 脑水肿 库欣反应 胃肠功能紊乱及消化道出血 神经源性肺水肿
脑疝
是指颅内占位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 使脑组织由高压区域向低压区域移位,部 分组织被挤压到颅内生理腔隙或裂隙,产 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甘露醇脱水
二、脑疝病人的急救护理 4 昏迷病人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 吸痰 (排痰困难者,可行气管切开) 。
气管插管
治疗
治疗原则与小脑幕切迹疝基本相仿: 1.诊断明确者,早手术 2.症状明显及并发脑积水者,脑室外引 流+ 脱水+手术 3.呼吸骤停者,插管+脑室外引流+ 脱 水+手术
引流管护理原则
对侧上下肢肌力稍弱肌 对侧上下肢瘫痪 张力轻度增高 Cushing反应,体温 亦稍升高。
脉搏、呼吸减慢
潮式呼吸、叹息样呼 吸,生命体征紊乱。 呼吸停止,继之心跳 停止
枕骨大孔疝(Transforamen magna herniation) 又称小脑扁桃体疝 (1)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或强迫头位。 (2)Cushing征:血压骤升,脉搏迟缓而有力,且 呼吸深慢。 (3)意识障碍:出现较晚,直到严重缺氧时始出现 昏迷。
运动障碍:病变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麻痹, 继之波及双侧,可出现去大脑强直
பைடு நூலகம்
生命体征变化:紊乱,晚期出现血压骤降, 脉搏快弱,呼吸浅而不规则,呼吸心跳相继 停止而死亡
双下肢过伸
双下肢过伸
1 、小脑幕切迹疝
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双侧瞳孔不等大 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病变对侧出现中枢性瘫痪
临 床 表 现


高热者应予有效降温护理。
躁动不安者,寻找原因及时处理,切忌强制约束。 劝慰病人安心治疗,切勿情绪激动。
非手术治疗病人的护理
防止颅内压骤然升高 1、休息与镇静 2、防止剧烈咳嗽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防止便秘 5、控制癫痫 应用脱水剂 应用糖皮质激素 实施过度换气
非手术治疗病人的护理---------实施冬眠低温疗法
3 2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