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检测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峥嵘(róng)遒劲(qiú)磕绊(kē) 引吭高歌(háng)B.浪遏(è) 惆怅(chàng)百舸(gě) 自艾自怜(āi)C.晨曦(xī) 恪守(gè)纤巧(xiān) 面面相觑(qù)D.颤抖(zhàn) 乖僻(pì)蛮横(hèng) 瞠目结舌(chēng)解析B项自艾自怜yì;C项恪守kè;D项颤抖chàn。
答案 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A.耿介震撼待价而估戴罪立功B.缄默肢解价值联城见兔顾犬C.惦念谛造老生常谈尸位素餐D.彪悍针砭助纣为虐辅车相依解析A项待价而沽;B项价值连城;C项缔造。
答案 D.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作者自以为写得出神入化,但从现在看起来,是连新奇气息也没有的。
B.他们俩分别将近十年,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
C.成绩暂时较差的同学,不应该妄自菲薄,甘居下游,应奋起直追。
D.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两人。
解析B项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这里说“他们分别近十年”,说明原来认识,所以使用不恰当。
答案 B.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青年人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B.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早期及国家文物局近期分别主持的两项重大考古发现表明,永定河这条天然走廊是“古人类移动的路线”。
C.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父母与子女能否消除代沟,关键是父母要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追不上孩子的时代。
D.在这次民族联欢节中,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
解析B项“……主持的两项重大考古发现”,句式杂糅。
应改为“……主持的两项重大考古研究的发现”。
C项前后不一致,前面用“能否”,后面对应了“能够”。
D项有歧义,“各种”修饰“民族”还是“体育比赛”,表意不明;“赛歌”不是“体育比赛”。
答案 A.下面两副对联各缺一半,请将备选短语加以整合,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3分)备选短语:千秋片纸九州松涛梦俗尘芝兰魂水甜幽泉香凭崖畔竹院赠绿歌唱东方红风云胸中贮能缩天下意书画院对联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一笔可画古今情茶叶店对联上联:幽借山巅云雾质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对联的要求及形式是固定的,在给出上联或下联并给出备选短语的基础上完成对联,难度较小。
答案书画院对联上联:片纸能缩天下意茶叶店对联下联:香凭崖畔芝兰魂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
”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
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
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
”议遂定。
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
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
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
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
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
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
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
”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
坐是降工尚书,知颍州。
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
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
”已而薨。
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权:权且。
B.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延:邀请。
C.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规:规范。
D.以不视疾为恨恨:遗憾。
解析C项规:获取。
答案 C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帝爱其不欺其孰能讥之乎B.延范仲淹以教后生焉用亡郑以陪邻C.当世知名之士蚓无爪牙之利D.坐是降工部尚书觉今是而昨非解析A项第一个是代词,代晏殊,第二个是疑问代词,谁;B项连词,来;C项第一个助词,的,第二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第一个是指示代词,这,第二个是,正确,对。
答案 B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晏殊推进贤才的一组是( )(3分)①延范仲淹以教生徒。
②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
③及为相,益务进贤材。
④欲因群材以更治。
⑤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解析①为兴办教育;④是皇帝作为。
答案 D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晏殊七岁便能写文章,参加殿试提笔成文,复试时主动要求更换已做过的试题,因而深得皇帝赞美,这充分表现了晏殊出众的文学才华和诚实的优良品质。
B.晏殊性情暴躁、自恃清高,曾用笏板撞落侍从牙齿,也曾轻视诏令、役使官兵,因而或被免官或被降职,一生坎坷,从中暴露出了古代文人的性格弱点。
C.晏殊任应天府时,兴办学校;太后拜谒太庙,他以《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应答;陕西作战时,他提出切实有效的军事建议。
可见,晏殊具有文才武略。
D.本文写晏殊,除了正面刻画,还侧面烘托。
如写晏殊重病时,皇帝将亲临探望,晏殊去世后,皇帝亲自祭奠,罢朝两天,以此突出晏殊在当时的崇高地位。
解析B项“役使官兵”为辅臣例宣所为。
答案 B三、(24分)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向太后奏事的大臣,需隔着帘子汇报,使太后在帘子内听政,不能看到他们是谁。
(2)晏殊平日喜爱交游贤士,当世知名之士,比如范仲淹、孔道辅,都出自晏殊门下。
(3)我是老毛病犯了,马上就要好了,不值得让陛下担忧。
【参考译文】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七岁时便能写文章,景德初年,张知白任江南地区安抚使,以神童的名义向朝廷推荐晏殊。
皇帝召晏殊和千余名进士一起参加殿试。
晏殊文采神气没有被这种场合所震慑,提笔成文。
皇帝很是欣赏,赐晏殊同进士出身。
两天之后,又进行诗赋策论的复试。
(接到题目后)晏殊说:“我曾经做过这样的文题,请换其他题目考我。
”皇帝喜爱他诚实的品格,等到他写完文赋,多次称道此文。
宋仁宗即位后,章献明肃太后根据先帝遗诏授权临朝听政。
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自向太后上奏言事(专擅朝政),朝中众臣慑于他们的权势,无人敢非议。
晏殊进言:“向太后奏事的大臣需隔帘汇报,使太后不能看到他们是谁。
”此事方定。
由于有次去玉清昭应宫,侍从拿着板笏在他之后才赶来,晏殊怒了,用笏板撞他,把他牙齿打折了,御史大夫就此事上奏弹劾晏殊,晏殊被免官,贬谪到宣州。
过了几个月,改至应天府任职。
晏殊延请范仲淹收徒讲学,兴办教育。
自从五代以来,天下的学校荒废,兴办教育是从晏殊开始的。
太后拜谒太庙,有人奏请太后穿衮冕拜谒。
太后拿这个问晏殊,晏殊用《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回答。
朝廷正在陕西用兵的时候,晏殊请求罢除内臣监兵,不用阵图强行命令诸将,使得将军能够根据敌军形势决定攻守策略;并且招募弓箭手,培训他们,以备战斗。
晏殊又请求拿出宫中多余的器物变卖以资助边境军费。
这些建议都被施行。
晏殊平日喜爱交游贤士,当世知名之士,比如范仲淹、孔道辅,都出自晏殊门下。
晏殊为相后,更加致力于选拔贤材,于是范仲淹与韩琦、富弼都被重用。
担任要职的人,多是一时的贤士。
皇帝亦励精图治,意气风发,想要凭借群材来革新政治,于是小人佞臣都受到打击。
孙甫、蔡襄上言:“宸妃所生的陛下是天下的主人(这个就是有名的“狸猫换太子”),而晏殊曾接诏令为陛下生母作墓志铭,然而晏殊并无作为,此事便这样过去了。
”又有人上奏说晏殊役使官兵治僦舍来获得私利。
由于这个,晏殊被降为工部尚书,贬谪到颍州。
然当年晏殊因为章献太后(仁宗养母)正在临朝,所以不敢修仁宗生母的墓志铭;并且所谓晏殊差使的士兵,是辅臣例宣借用的,时人认为这不是晏殊的罪过。
过了一年,疾病加剧,皇帝乘车将要探访他病情。
晏殊立即派人飞马上奏说:“无非是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快要好了,不足让陛下担忧。
”不久病逝。
皇帝虽然亲临祭奠,但皇帝因为没有探访他病情而遗憾,于是特地罢朝两天,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雕刻他碑首为“旧学之碑”。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分析其寓意。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其主要特点就在于托物言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意志与情感。
答案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讽刺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本诗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