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花
苏格拉底曾认为美必定是和效用相联系的,认为美必定有用,有用就美,因此就此看来美和善是一回事。
沿着美使人愉悦的联系一路发展下来,到了十八世纪的唯理性主义美学是这样诠释美学的: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善,只要那件事物易于凭它的完善来引起我们的快感。
也就是说把美和人的主观的感性认识联系在一起,但相比于之后时期的美学观念相比,沃尔夫的观点还是把美作为客观事物的性质。
而之后的诸如鲍姆嘉通等人更多的是以感性认识为对象的美学思想,从主体认识机能来探索美的本职,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
随着美学著作的延续流传,康德美学思想多少都是受德国唯理性主义精神的熏陶,但是在康德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同样能看到经验主义美学的影响,认为美来自感性经验,美感是美的根源,因此审美的愉快应归结到情感。
除此之外,继“审美的愉悦是一种无利益感的愉悦”,康德又对审美经验进一步研究,更为实质的是康德的理性思维催使他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批判哲学方法后相信鉴赏判断也同样存在先天原理。
在康德看来,美学应该接触到美的本质,而不仅仅是把美感看作是感性的模糊认识的完善,因为模糊认识的本身和愉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不能成立的结论。
康德的哲学批判方法是要对人的美感这一感受能力,进行分析剥离,从中寻找最纯粹的先验的要素,并建立新的美学体系。
在康德美学研究中,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区别审美判断和逻辑判断开始的,审美判断是不关乎概念的,只涉及主体的快感与否,是非逻辑的;而逻辑判断是知性的概念联系于客体,以求得对客体的知识,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判断联系与客体还是主体。
康德进一步解释说,我们头脑中的事物表象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而愉快与否的情感是与客观无关的,只是表示主体自己受到表象形式的刺激时的感觉。
比如,看见一朵花,这朵花的品种是什么,与这朵花美不美的表象形式所引起的愉快与否的情感,正是逻辑判断与审美判断的实例。
康德根据质、量、关系、情状四组范畴说明审美的特征和究竟什么是美,而我想着重阐述质、量两组范畴,并看康德的花是如何美的。
1.从质的范畴看:审美判断的快感不涉及利害
审美判断是借助于快感判断的,但是反之凭借快感的判断并不一定就是审美判断。
正如康德所说:“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因为它是单纯事物的表象在主体心里引起的快感,而不是这实际存在的事物引起了我们的快感。
我们只对这事物的表象形式产生兴趣,而对于“这里所表象的事物的存在绝不感兴趣”。
比如说,面对花丛里盛开的花朵,如果只是这映入我们头脑中的表象形式使我们感到愉快,那么这种情感是审美情感,凭借这种青甘宁的判断是审美判断,如果是这实际存在的花使我们感兴趣,比如花香能净化空气,花蜜可以酿食,因为产生愉快的情感,那就不是审美情感,这判断也就不是审美判断。
所以必须认清的是,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产生偏差而不是纯粹的审美判断。
所以说审美判断的快感是不涉及利害的。
审美的愉快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是联系于主体的,和对客体的认识以及欲求都是没有关系的,而快适的愉悦是感官对象的知觉,是属于客观的感觉,是和事物存在以及我们对这事物欲求有联系,因而涉及利益兴趣,就比如上文花香和花蜜的作用。
而善的愉快是由客体及其目的概念决定的,是受理性规律驱使我们去欲求,
遵从理性的利害感的愉快,与审美的愉快也是可以很好的区分开来的。
2.从量的范畴看:审美判断不依赖概念而具有普遍性
审美判断是单称的直感判断,却要求普遍性,这正是审美判断在量的范畴方面的特殊性。
“首先我们必须完全相信:人们通过对美的审美判断来断定每个人对于这一对象都感到愉快时,却不是依据着一个概念。
一个宣称某一事物为美的判断,本质地包含着这种普遍性的要求。
”一般来说,只有经由概念的所谓逻辑判断才能具有量上的普遍性,比如“这花是玫瑰花”,宾语“玫瑰花”是个概念,给予我们客观的认识,因此使我们每个人都承认,这个判断是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的。
而对美的判断,比如说“这朵花好美”,这时并没有赋予这花任何性质概念,只是说明我们面对这花时心中产生了不涉及利害的快感,所以就设想别人也会同意这个说法。
并且由于设想每个人都会同意,这个美仿佛就是这朵花的属性。
其实“美”这个字并不能说明花的什么属性,只能说明我们面对这花时的主观的愉快情感,并且设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愉快情感,这种“我称它美,设想别人也会称它美”的审美判断康德把它称为主观的普遍有效性。
康德认为客观的普遍有效性也是一种主观的普遍有效性,因为客观的普遍有效性是对客体性质的说明,主观上大家也是认同的。
在审美判断的关键问题是愉快在先判断在后还是判断在先愉快在后,根据普遍有效性来说,若是愉快在先,愉快是官能感觉的快适,是只限于主观个人的,不可能有普遍有效性。
康德说:“如果现在我们断定这种表象的普遍传达性的规定根据,仅仅是主观的,既不依存于对象的任何概念,那么这种规定根据除心意状态外不能是别的了。
这心意状态是在各表象能力的相互关系间见到的,在这诸表象能力把一个一定的静象连系到一般认识的限度内。
”就是说,审美判断作为一种判断它虽然不依赖概念,不是知性认识,但它还是和认识有一定联系的,和概念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才可能有普遍有效性。
通过从量的范畴对审美判断的上述考察,康德得出结论:“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