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讲 优美与崇高

第九讲 优美与崇高


古希腊的这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不仅表现于建筑 和雕塑,而且也表现于绘画、音乐、诗歌等其他艺术形 式。
拉 斐 尔 : 《 西 斯 廷 圣 母 》
“是一种天国仙界中的 平和与安静。”“在拉 斐尔的任何画幅之前, 必得要在静谧的和谐中 去寻求它的美。”(傅 雷)
拉 斐 尔 : 《 美 丽 的 女 园 丁 》
• “我们在观照伟大的东 西时,或者感到恐怖, 或者惊奇,或者对自己 的力量以及人类的尊严 产生自豪,或者由于我 们自身的渺小、衰弱而 丧魂落魄。”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
朱光潜先生 (1897—1986)
• 朗吉弩斯提出艺术中的崇高 应该对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 效果,使人狂喜,让人惊奇, 这是贯穿《论崇高》全书的 一条主线。他写道:“天才 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 在于使人狂喜。…….” 朱 光潜先生对“狂喜”做出了 解释,狂喜“是指听众在深 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 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 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 态”。
Hale Waihona Puke • 对感情、灵感、想象的重视使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成为若干年后的启蒙运动者和浪漫主义者手中的武器。 他们以此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反对刻板的政治 生活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压抑,崇尚艺术创作中的自由 和激情。
•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 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 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
审美形态
•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 艺术美。而如果依据美的表现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关 系)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优 美、崇高、悲和喜等也被称作美学的基本范畴。
•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最一般 和最本质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优美与崇高
米兰大教堂
科 隆 大 教 堂 的 尖 顶
崇高的审美特征:
•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 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 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 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 “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 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有用, 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光是美的, 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 无光了;火山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气势。” “崇高的 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崇高”的艺术风格: • 宗教艺术风格:追求对有限人生的精神超越。 • 浪漫主义风格:人自身成为崇高的主体,人超越自
我的精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
• 中世纪基督教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了早期的崇高风格, 这是一种对神的赞颂同时对人的价值进行压抑的宗 教艺术。
• 当崇高从宗教艺术风格演变为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时, 它的内容从主体精神的异化复归为主体精神的自觉。 追求超越的人对自身的超越这一精神历程,代替宗 教超越中的彼岸(天国、上帝),成为崇高的核心。
崇高的效果
• 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就有 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 感到自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象、 超过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 体会到一种自豪。
黑格尔(1770~1831)
•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 无定、浩浩无际、渺 渺无限的观念;人类 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 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 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 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 切。”
溪流
溪流
海洋
火山
• 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高的美学 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 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崇高”对象的特征 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崇高感是主 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化为由肯定主体尊 严而产生的快感。
• 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 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 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 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 怖。比如,浩瀚的海洋、 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 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 让人有可怖的感觉,因 而引起崇高感。
• 从这里引申出来,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但 同时也夹杂着快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是真正 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和。而优美的事物因为 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惑力,想去接近它, 爱它,在情感上始终让人感到愉快和向往。
• 一、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 二、崇高的文化内涵 • 三、崇高的审美特征 • 四、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 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 优美(beauty or grace)的审美形态最早来源于古代希腊文化。
古 希 腊 雕 塑 : 掷 铁 饼 者
古 希 腊 雕 塑 : 雅 典 娜
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
• 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在西方受到普遍 重视,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当时欧洲普遍 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 纤巧、彬彬有礼的封建贵族文明感到厌倦。自然界中 的崇高是矫揉造作的贵族上流社会无法体验到的。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 “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 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 的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 平静的自然?他宁愿哪一 种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 的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 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 的美呢?诗需要的是一种 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 气魄。” ——《论剧体诗》
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
• 优美的审美特点:完整、单纯、静穆、和 谐的美,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它所引起的美感,就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 悦之情。“没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没有 地方引起人鄙俗的感觉,而是在明净清楚 的界线里保持着绝对的调和。”(勃兰兑 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崇高的文化内涵
• 崇高(sublime)的审美形态起源于希伯来文化和 西方基督教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