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
寓意
晏殊
水槛遣心二首 杜甫
一 、 优美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看来,美是 和谐、适宜、对立与差异的统一, 是完整与鲜明。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Aphrodite、维纳斯)
(一)美学史上的“优美观”
1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倡“美 在和谐”,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 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 导致协调。“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 是球体,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形”。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 到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黑格尔 “我们在观照伟大的东西时,或者感到恐怖,或者惊奇,或者对自己的力量以及人 类的尊严产生自豪,或者由于我们自身的渺小、衰弱而丧魂落魄。” ——车尔尼雪夫斯基
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某些自然事物中:如果我们环 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 有用,可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还有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 光是美的,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无光了;火山在爆发 时从地底抛出巨石和整个山丘,大地上还因此流起火的河流,那样的景象具有摧毁一 切的惊人气势。

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在西方受到普遍重视,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当 时欧洲普遍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纤巧、彬彬有礼的封建贵族文 明感到厌倦,他们向往粗犷的大自然,追求惊心动魄的境界。自然界中的崇高是矫揉造作的贵 族上流社会无法体验到的。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在《论剧体诗》里说:“诗 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静的自然?他宁愿哪 一种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的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美呢?诗需要 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这里,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就是崇高美。
3、艺术崇高:是自然崇高和社会崇高的 结合体。比如电影中惊心动魄的场面, 如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瞬间等。
(五)崇高的美感特点
崇高的本质特征决定其美感特点。欣赏崇高时,往往使人惊心动魄, 经历由痛感转化为愉悦、由惊叹转化为崇敬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经 常伴随着紧张的理智思考和深情的精神探索。

崇高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 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和谐、单纯、平易、完整、均衡、舒缓、温柔、秀丽、典雅、宁静、精致、协调……)
二 、崇高
崇高是和优美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审美对象在激烈壮阔的矛盾、冲突、 对抗、斗争的动态过程中展示高峻的形象、深刻的意义和伟大的精神, 审美主体则经历一番激荡震撼的心理波动,最后在自我心灵的升华里 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


朗吉弩斯提出崇高应该对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效果,使人狂喜,让人惊奇,这是贯穿 《论崇高》全书的一条主线。他写道:“天才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在于使人狂喜。 凡是使人惊叹的篇章总是有感染力的,往往胜于说服和动听。因为信与不信,权在于我, 而此等篇章却有不可抗拒的魅力,能征服听众的心灵。”这里,崇高的目的不是净化, 不是摹仿,也不是理智的说服。朱光潜先生对“狂喜”做出了解释,狂喜“是指听众在 深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 态”。
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也有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的论述。姚鼐列举的阳刚之美的对象有:雷霆闪电、 崇山峻岭、对于人来说如凭空远眺、万千将士勇猛 杀敌等等;而阴柔之美的对象有:云、霞、清风、 烟雾、幽静的山林里潺潺的溪水等等。朱光潜先生 在《文艺心理学》第十五章《刚性美和柔性美》里 就援引了姚鼐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这 是我国系统论述崇高这个审美范畴,对崇高和优美 进行比较研究的最早文献。
(二)优美的定义
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
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相对统一的宁静、柔和的状态。
(三)优美的特征
1、在形式上具有小巧、精致、轻盈、优 雅等品格。
2、实质上是外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没有冲突、矛盾。
(四)优美的美感特点
优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纯粹的欢愉与轻松,是一种明朗和谐、爱恋与 快慰,人在对优美对象的审美关照中,审美主体的生理、精神的自由 与和谐与审美对象达到一种完满互动、相互自足的境界,审美主体与 审美对象相呼应,从而获得恬静、温柔、舒畅的审美快感。
崇高也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艺术中。朗吉弩斯所理解的社会生活的崇高主要限于人格的 伟大、精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烈。比如,《论崇高》里通篇充满了对意志远大、激越 高举、慷慨磊落的人格的赞赏和对和琐屑无聊、心胸狭窄、墨守成规的人格的鄙夷。
朗吉弩论斯崇高的效果

对于崇高的效果,朗吉弩斯在《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话:“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 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森罗万象的宇宙中来,仿佛引我们去参 加盛会,要我们做造化万物的观光者,做追求荣誉的竞赛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 的心灵中植下不可抵抗的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 这段话表明,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 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感到自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 象、超过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自豪的愉悦。
朱先生所理解的崇高和优美存在于自然界、 艺术和社会生活中 。“鹰和松式的美”和 “莺和柳式的美”这些例子就是自然界中崇 高和优美的典型。而在艺术方面,朱先生则 用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的作品为例加以说明。 他们分别是刚性美和柔性美的极端代表。米 开朗琪罗的两尊雕塑作品《摩西》和《大卫》 中塑造了摩西和大卫这两位远古时代希伯来 民族的英雄和领袖。“你看他的《摩西》! 有比他的目光更列的火焰么?有比他的须髯 更硬的钢丝么?你看他的《大卫》!他那副 脑里怕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 罢?”而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 “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 笑,那丰润灵活的手,艺术家已经摸索追求 了不知几许年代,到达·芬奇才带着血肉表现 出来,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成功!”
7.康德认为,优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是 美的对象的形式与想象力和理解力之 自由活动的和谐融洽,美的对象因此 而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单纯的快感,是 观赏者始终处于赏心悦目、平静安宁 的审美体验状态。
8.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 从移情的视野解说审美喜悦是 一种令人愉悦的同情,认为优 美的核心在于一种柔和的力量 扣人心弦。
浮华纤巧的洛可可 (Rococo)风格
彬彬有礼的封建贵族
2、博克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博克认为,崇 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怖。比如,浩瀚的海洋、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马、一望 无际的天空都让人有可怖的感觉,因而引起崇高感。而优美的事物共同的特点是可爱。博 克认为,这些可爱的事物是能够引起人的怜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自我保全——崇高的起源
(四)崇高的分类 1、自然崇高:以无限大的力量、无比大 的形式显示崇高。体现在量的无限大, 力的无限威猛。 泰山是雄伟高大的,但是当我们爬到山 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我们征服它的 感觉就是一种美感,是一种愉悦感。
2、社会崇高:主要体现在推进社会历史 前进的志士仁人中、英雄人物中。如 历史上农民起义、反抗外族入侵和压 迫民族英雄。岳飞、刘胡兰等
相互交往——优美的起源
3、康德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崇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雨中 的大海、荒野的崇山峻岭、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 威力,比如“天边层层叠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与雷鸣、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崖”等等。 但是康德同时强调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这种威力抗争。 康德这里说的“抵抗力”, 是指人的勇气和尊严,因此,崇高的审美判断接近于伦理道德的判断。对于康德的崇高在于 体积巨大的观点,受到后人的批评。英国的勃拉德莱在《牛津诗学讲义》中,就举了俄国作 家屠格涅夫写到的麻雀抗拒猎狗的例子反驳康德的这个观点。一只幼小的麻雀从巢里掉下来, 猎狗想去吃它,为了护雏,老麻雀羽翼怒张,奋不顾身地与猎狗对峙,猎狗竟然望而却步。 麻雀的英勇和它的体积不相称,所以,体积的大小并不是崇高的主要因素。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 意义。它标志着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由规范法 则向精神实质的转变,对艺术作品的分析由抽象的理论探讨转变为具体作品的分析和 比较,在创作方法上则由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转变为追求宏伟的精神气魄的浪漫主义 倾向。
二、崇高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论述 1、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朗吉弩斯(213-273)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 为审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的 《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崇高的条件:一是庄严伟大的思想;二是强烈激越的情感; 三是运用藻饰的技术;四是高雅的措辞;五是整体结构的堂皇 和卓越。 总体而言,崇高的美学特征是庄严、伟大、堂皇、卓越,即 不平凡。
姚鼐 (1732-1815) 清代学者、古文家、诗人
朱光潜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刚性美和柔性美 的区别。比如,“走进一个院子里,你抬头看见一 只老鹰站在一株苍劲的古松上,向你瞪着雄赳赳的 眼,回头看见池边旖旎的柳枝上有一只娇滴滴的黄 莺,在那儿临风弄舌,这些不同的物体在你心中所 引起的情感如何呢?”“鹰和松式的美”是刚性美, 和“莺和柳式的美”是柔性美。鹰和松同具一种美, 莺和柳又同具一种美。你遇到任何美,都可以拿它 们作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 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垓下哀歌的项羽或 是横槊赋诗的曹操”,这些都是“鹰和松式的美”, 也就是刚性的美。另一类,“比如说清风,皓月, 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 的林黛玉或是‘侧帽饮水’的纳兰成德”,这些是 “莺和柳式的美”,也就是柔性的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