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港归侨咸水歌的传承保护研究
疍民是我国南方的水上居民,历史上记载疍民“以舟为室、以海为田”,世世代代都漂浮于海上,小艇像蛋壳一样脆弱,因而称“蛋”,也写作“蜑”。
在历史上,疍民处于受歧视的地位,不谙文字,不准穿鞋,不准上陆地居住。
咸水歌是在这样独特的环境下诞生的口头艺术,为疍民所独有,深受疍民的喜爱,在疍民传统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但随着疍民上岸居住,咸水歌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论文以北海市侨港镇归侨民众中传承的咸水歌为研究对象。
侨港归侨是1976年越南排华时从越南婆湾岛回到中国的难民华侨。
归侨大部分是中国东南沿海的疍家人,他们在越南较为完整地保存了疍家文化的传统样式,回到侨港之后,继续沿袭传统的疍家风俗和习惯,咸水歌也因此在侨港得到传承。
北海外沙、地角一带也曾是疍家人的栖息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海陆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这一带的咸水歌随着老人的离世而逐渐消失,唯余侨港归侨咸水歌还处于活态传承状态,并拥有相对广泛的群众基础。
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北海侨港归侨咸水歌进行研究。
在关注北海归侨咸水歌与生态环境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探讨归侨咸水歌的内容、分类、艺术特色及其传承状况,并为当下归侨咸水歌的传承探寻合适保护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