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缺氧课件.
可使心肌细胞内的K+减少,Na+增加使静息膜电位 降低,心肌兴奋及自律性增高和传导性降低,可引 起异位心律和传导阻滞。
(4)静脉回流减少
• 严重缺氧时可抑制呼吸中枢,使星胸廓运动减弱,
导致静脉回流减少。长期缺氧,体内产生大量乳酸,
腺苷等代谢产物,使末梢血管扩张,血液瘀滞于外 周血管,引起回心血量和心血输出量减少,引起组 织供血供氧减少。
成不足、酸中毒、细胞内游离Ca2+增多、溶酶体酶的释放以 及细胞水肿等,均可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甚而神经细胞
结构的破坏、当PaO2低于6.67kPa(50mmHg)时,可使脑血管
扩张。缺氧与酸中毒还使脑微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导致脑水 肿(图3-5)。脑血管扩张、脑细胞及脑间质水肿可使颅内压 升高,由此引起头痛、呕吐等症状。
(四)组织细胞的变化
• 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组织细胞可通过增强利用氧 的能力和增强无氧酵解过以获取维持生命活动所必 须的能量。 • 1、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 2、无氧酵解增强发 • 3、肌红蛋白增加 • 4 、缺氧性细胞损伤
1、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通过交感神经引起的。
•
呼吸运动过深反而通过反射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扩张和血压
下降。
•
(2)心收缩性增强:缺氧作为一种应激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
奋,作用于心脏β—肾上腺素能受体,使心收缩性增强。
•(3)静脉回流量增加:胸廓呼吸运动及心脏活动增强,可导致静脉 回流量增加和心输出量增多。
• (3)心律失常
• (4)静脉回流减少
(1)肺动脉高压
• 肺动脉高压使右心房后负荷增加,导致右心室肥大,
肺源性心脏病甚至心力衰竭。慢性缺氧可引起缩血
管物质增多,增加肺循环阻力,导致肺动脉高压。 长期缺氧会加重肺血管收缩和管壁硬化。
缺氧
急性
慢性
Kv通道功能
抑制NO和PGI2
K+外流 膜去极化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 Ca2+内流 血管重构
的扩血管作用为主,故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这种血流分布的
改变显然对于保证生命重要器官缺氧的供应是有利的。
(3)肺血管收缩
• 肺血管收缩肺血管直接对缺氧的反应与体血管相反。肺泡缺氧及混 合静脉血的氧分压降低都引起肺小动脉收缩,从而使缺氧的肺泡的 血流量减少。如果是由肺泡通气量减少引起的肺泡缺氧,则肺血管 的收缩反应有利于维持肺泡通气与血流的适当比例,使流经这部分 肺泡的血液仍能获得较充分的氧,从而可维持较高的PaO2。此外,
内皮素增强
肺血管收缩
肺动脉高压
(2)心肌收缩功能降低
• 严重缺氧可损伤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以及同时
存在的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衰竭,缺氧使心肌
ATP生成减少,能量供应不足,可使心肌细胞膜和 即将忘改转运功能障碍和分布异常。
(3)心律失常
• 严重缺氧时,PaO2降低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反射性的兴奋迷走神经,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缺氧
(二) 血液系统的变化
(三) 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四) 组织细胞的变化
(一)循环系统的变化
• 低张性缺氧引起的代偿性心血管反应,主要表现为
心输出量增加、血流分布改变、肺血管收缩与毛细
血管增生。
•
心输出量增加 可提高全身组织的供氧量,故对急 性缺氧有一定的代偿意义。
(1)心输出量增加
•(1)心率加快:缺氧时心率加快是通气增加所致肺膨胀对肺牵张感
(二)血液系统的变化
(1)代偿性反应:
• 红细胞增多:急性缺氧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肝, 脾等器官血管收缩,储存血进入有效循环,增加血 液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低氧血流经肾脏能刺激 肾脏近球细胞产生并释放红细胞生成素,使骨髓加
速红细胞成熟和释放。
• 红细胞内2,3-DGP增多:缺氧时,红细胞内2,3-DGP 增多使氧离曲线右移,使氧与血红蛋白亲和力降低
正常情况下由于重力作用,通过肺尖部的肺泡通气量与血流量的比
值过大,肺泡气中氧不能充分地被血液运走。当缺氧引起较广泛的 肺血管收缩,导致肺动脉压升高时,肺上部的血流增加,肺上部的肺
泡通气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4)毛细血管增生
• 长期慢性缺氧可促使缺氧组织内毛细血管增生,尤
其是脑、心脏和骨骼肌的毛细血管增生更显著,毛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基础病理生理理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级
成 员 及 分 工
组长:刘爽 主讲:许敏 PPT:李爽 答疑:符诗云 吕洋 洋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 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包括机体度缺 氧主要引起机体代偿性反应;严重缺氧而机体代偿
不全时,出现的变化以代谢机能障碍为主。机体在
急性缺氧时与慢性缺氧时的代偿性反应也有区别。 急性缺氧是由于机体来不及代偿而较易发生代谢的
机能障碍。各种类型的缺氧所引起的变化,既有相
似之处,又各具特点,以下主要以低张性缺氧为例, 说明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 代谢变化
(一) 循环系统的变化
(2)血流分布改变
• 血流分布改变器官血流量取决于血液灌注的压力(即动、静脉
压差)和器官血流的阻力。后者主要取决于开放的血管数量与 内径大小。缺氧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收缩;局部组织因 缺氧产生乳酸、腺苷等代谢产物使血管扩张。这两种作用的平 衡关系决定器官的血管是收缩或扩张,以及血流量是减少或增 多。急性缺氧时,皮肤、腹腔内脏交感神经兴奋,缩血管作用 占优势,故血管收缩;而心、脑血管因以局部组织代谢的产物
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离解,使血液向组织中释放较多
的氧,供细胞利用。
(2) 损伤性变化
• 血液黏膜粘滞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大,心脏后负荷 增大,这是缺氧引起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 严重缺氧时, • 红细胞内2,3-DGP过度增加妨碍血液Hb与氧结合。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 神经细胞膜电位的降低、神经介质的合成减少、ATP的生
细血管的密度增加可缩短血氧弥散面积,缩短氧至 细胞的弥散距离,增加对细胞的供氧量。
循环功能障碍
• 严重缺氧可引起循环系统障碍,导致心脏的形态结
构发生改变,发生高原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
贫血性心脏病等,进而导致心力衰竭。缺氧所致的 循环障碍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 • (1)肺动脉高压 • (2)心肌收缩功能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