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10月)历史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10月)历史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本试题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代,贵族阶级普遍盛行孝友或孝梯观念,周公曾告诫卫康叔,“不孝不友是最大的罪恶”。

由此可知,西周时期A.儒家伦理观念已初步确立 B.统治秩序借助于道德观念C.贵族阶级内部实现了团结 D.社会道德体系已基本建立2.表l表1为不同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手工制品署名统计表。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官营手工者私造现象严重B.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C.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D.官营手工业注重品牌效应3.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体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

这主要是因为A.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 B.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C.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 D.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4.据《邦计部·河渠二》记载,唐代宗“大历初,李栖筠为工部侍郎,时关中沃野千里,旧资郑、白二渠,为豪家贵戚雍隔上流,置私碾(磨面)百余所,以收末利,农夫所得十夺六、七”。

这说明当时A.农田水利工程严重失修 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明显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家庭手工业的规模扩大5.据记载,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因吕夷简、王曾两位宰相“论议多不合”,且相互攻击,“至交论帝前”,参知政事宋缓、蔡齐也因分别助吕夷简和王曾,四人一起被罢免。

由此可知,当时A.多相制导致了争权激烈B.参知政事已拥有议政权C.集体领导追求和谐理政D.宰相的职权极其不稳定6.清人顾公燮在《消夏闲记摘抄》卷中说:“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径、洙径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

”这反映出明代A.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繁荣 B.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中心C.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已产生 D.棉纺织业出现专业化经营7. 1860年,《北京条约》签字后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说:“我们永久性的利益在于贸易,而贸易的繁荣全赖于秩序和安定”, “中国政府的垮台只会对英国的非领土权益造成严重损失……英国的利益依靠一个中央政府的存在”。

为此,英国A.放弃了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 B.要求中国开放全部沿海港口C.提出外国公使必须进驻北京 D.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8. 1906年,清政府批准商部的奏议,允许各省机器局于“制造军火之暇,兼造各种机器”,“供各省随时订用”。

这说明清政府A.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潮流 B.开始转向发展民用企业C.放弃了军事立国的方针 D.经济政策开始了近代化9.武昌起义爆发后,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众多的原立宪派人士纷纷加入各地的起义之中,极大促进了南北各省的独立。

此现象主要说明了A.封建统治基础走向全面崩溃B.立宪派与革命派有共同政治诉求C.“反满革命”已成为时代主流D.立宪派人士试图排挤革命党人10.图1是1912-1920年间我国华商煤矿产量占全国机械采煤产量比重变化示意图。

据此可知A.民国初期重工业发展迅速 B.工厂已普遍使用蒸汽动力C.交通运输近代化程度提高 D.外国资本仍控制着采煤业11.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割据区域”等。

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A.对革命方式有了新认识 B.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C.支持井冈山式革命道路 D.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12. 1948年7月,国民政府虽发行了面额25万元的纸币,但城市中的大宗买卖基本上都使用黄金、美元结算,农村中则恢复了银元交易,甚至用实物粮食来计价。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市场上货币流通量严重缺乏 B.官僚资本大肆搜刮社会财富C.国民党统治区货币严重贬值 D.国统区的社会经济走向崩溃13. 1954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 “规定之”中的“之”也都去掉了。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力求表述更加准确B.更好地体现人民性C.强化宪法的权威性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14.1963年6月,李先念在给毛泽东的报告中写道:“农村中生猪、家禽发展很快,收购量大大增加。

”“市场上许多传统的小吃已经恢复起来,饮食业比过去活跃了。

”这说明当时A.集体经济走向规模化生产B.经济建设重心已转向农业C.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振兴D.农村的经济政策有所松动15.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实现了从“中国之世界”到“世界之中国”、从世界体系的“局外者”到“局内者”的转变。

在这一转变中,我国A.全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B.全方位地展开了多边外交活动C.结束了与美国等国的长期对抗D.开始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16. 20世纪80年代初,当绝大部分中国人尚不知股票为何物时,深圳已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宝安股票(1983年7月8日)”。

这说明当时深圳A.最先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开始大规模引进外国资本C.尝试与世界经济模式接轨 D.正式确立了对外开放政策17.雅典克利斯提尼时期制定了陶片放逐法,它规定在公民大会上公民可通过投票来决定是否实行放逐及放逐何人,凡达到六千以上票数的人就会被放逐。

由此可知,陶片放逐法A.突出了公民的公共权力 B.保证了民主政治的公平C.彰显了雅典法律的正义 D.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18.有学者统计,16——18世纪从美洲流入西欧的白银总量达10万吨,但同时有3.2万吨被分流到亚洲,1.1万吨被分流到了东欧和西亚,美洲白银在西欧的实际存量只有5.7万吨。

材料中的“分流”现象A.缓解了欧洲货币过剩问题B.加速了欧洲物价的上涨C.导致了欧洲对外贸易衰落D.不利于欧洲经济的稳定19.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两院通过的任何法案,“除非因国会休会而使该项法案不能退回,在此情况下,该项法案不能成为法律”,因而总统常借国会休会而搁置国会议案,被人称为“口袋否决”。

这表明“口袋否决”A.明确了总统立法否决权 B.导致了总统权力扩张C.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异化 D.削弱了国会的立法权20.图2是1756~1793年英国兰开夏郡男性工人实际工资指数变化示意图。

图2 客观上反映了当地A. 工人已经摆脱了贫困境地 B.工农业人员收人差距拉大C.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 D. 工业化水平得到持续发展21.巴黎公社成立初期,许多公社公职人员身兼数职,针对此情况公社规定:“除去本人日常工作之外,从事其他工作的公社公职人员,没有权利再领到任何报酬。

”此“兼职不兼薪”的规定A.杜绝了职务腐败的产生 B. 保证了民主政治广泛性C.体现了奉献的公仆精神 D. 说明公社财政经济困难22. 1924 年苏联颁布法令,将农民所担负的各种国家实物税全部改征为货币税,国家所需粮食和农副产品一律通过市场收购来完成。

这说明A.国家经济弓实现了好转 B.农民负担得到了减轻C. 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D.自由贸易进一步活跃23.图3 是二战后的一幅欧洲形势漫画。

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A.导致德国走向了分裂 B.促进了欧洲市场统一C.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 D.加速了西欧经济复兴24.据联合国统计,2004年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值达到7160亿美元,交易数达6 134 起,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交易有141起。

这说明A.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贸易 B.经济全球化发展存在阻力C.全球投资自由化得到发展 D.国家间经济斗争日趋激烈25. 2016年,美国在西亚地区最重要的盟国土耳其与美国分道扬镳,东南亚的菲律宾杜特尔特政府表示也坚决不做美国的“小跟班”。

上述现象反映了A.美国对世界控制力开始减弱 B.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 地区和国家间冲突日益加剧D.美国干涉他国内政受阻第Ⅱ卷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我国古代监察官在行使监察权力时,一般说来不仅不受同级乃至上级行政长官的干预,也可以不受上一级监察长官的左右。

隋唐时期,其独立性更加明显,一般御史在执行监察任务时,不仅不受任何官员的约束,甚至连御史台长官也无权过问,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且可以闻风奏事。

清代还规定“御史言事,不先自台长”。

——摘编百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材料二古罗马监察官制度从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22年一共持续了421年。

一般认为监察官制度在苏拉独裁期间被废除,因为在这近十年间没有作过人口普查。

尽管后来在庞培和克拉苏任执政官期间,监察官制度又被恢复了,但其权力受到保民官克劳狄制定的一项法律的限制。

该法律规定,监察官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才能把某位元老驱逐出元老院,同时两位监察官必须就此处罚达成一致意见。

庞培第三次担任执政官期间废除了该法律,但监察官的权力和影响再也无法恢复。

随后的内战期间没有再选举监察官,公元前22年以后,罗马不再设监察官。

——摘编自李阳华《古罗马监察官制度及其评析》(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8分)(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古代罗马监察官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不同的主要原因。

(6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一凯恩斯认为,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需要看,政府对经济一味采取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政策,单纯依靠私人经济的市场自动调节,不可能做到使资本主义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持续增长。

因此,凯恩斯大声疾呼要实行政府干预经济,并且凯恩斯在为政府设计干预经济的政策时,着眼点放在社会总需求方面。

为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以需求管理为主,要以扩大政府开支、扩张政府需求的方法来弥补私人有效需求的不足。

凯恩斯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提出后,很快风靡于西方各国经济学界,成为居主流地位的一大经济学流派。

——摘编自王东京《凯恩斯“革命”与他的充分就业理论》材料二罗斯福考虑到要维护失业者的尊严和身心健康,政府准备发动一系列大规模公共工程,以促进经济的恢复,扩大就业。

1933年3月31日,成立“国内资源保护队”( CCC,亦叫民间资源保护队)。

受雇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预防土壤侵蚀、修筑森林道路、植树、造林、美化公园之类的工作。

每人每月工资30美元,其中22美元(亦说25美元)寄回其家中。

四个月内共招募了第一批的25万人,在大约1500个营地劳动,遍及各州。

“这是美国和平时期规模最大和最迅速的动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