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酮类抗生素组合生物合成
细胞生物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Cell Biology 2007.29:692—696
hap://www.cjcb org
聚酮类抗生素组合生物合成
黄惠娟乔建军+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30C072)
摘要 组合生物合成是公认的产生大量“非天然”的天然产物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近年
来药物创新与应用的研究热点和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组合生物合成在聚酮类抗生素等生物活性
}LC
其中:【1,31 R=E‘[2,41 R=Me
围1 DEBSl.TE与分别插入雷帕霉素模块2或5后的对照161
适用于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宝尔超纯水系统,使实验数据更逼真Tel:021—64040161
万方数据
WWW baolor.com
694
别插入到全长的合成红霉素的PKS中模块l和模块 2之间,结果得到了在相应位置多出一个结构单位的 十六元环的聚酮化合物。 2.3 PKS中模块的替换
由于聚酮化合物特殊的结构和合成机制、非凡 的多功能性和可塑性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组合生物合成 方法便捷地获得由其他方式难于得到的新化合物Ⅲ。 因此,应用组合生物合成的方法直接地对聚酮化合物 生物合成途径中涉及到的一些酶的编码基因进行操 作(如模块/结构域的增加、减少、替换等),产生一 些非天然的基因组或者杂合基因而可能改变原有的 生物合成途径,从而可以间接地对聚酮化合物的生物 合成进行调控,以获得大量新的聚酮化合物或其衍生 物口一l。本文对近年来聚酮类抗生素组合生物合成的 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对某些方法所存 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讨论。
进行的大量试验中也有许多新的化合物产生Il”。 3.2模块中结构域的增加
McDaniel等1121将合成红霉素PKs模块2的KR结 构域替换为来自于合成西罗莫司PKS模块4的DH— KR结构域,与原模块的结构域相比相当于增加了一 个DH结构域,得到了一个含有C=C双键的化合物。 类似地,Kao等[131将合成红霉素PKS模块2的KR结 构域替换为合成西罗莫司PKS模块1的DH.ER-KR结 构域,得到了一个新的八元环化合物。由此可见,KR 结构域对底物的要求较宽容.可接受许多非天然底 物。由于不同来源的结构域没有非常严格的底物特异 性。因此可在不同的PKS中发挥相应的酶催化活性。 3.3模块中结构域的替换
在红霉素DEBS 1的N端有一个称为荷载域 (10ading domain,LD)的AT和ACP域。LD是PKS 基因簇的作用靶点,它以丙酰辅酶A为起始单位通过 ACP泛酰基转移至DEBSI的KSl半胱胺酰活化位 点。已知不同的LD对底物的选择性不同,利用LD 对底物的宽容性,用异源替换原LD可以改变所接受 的起始单元,从而获得新的聚酮化合物,如阿维菌素 的LD可以加载多达40余种不同的化合物作前体[71。 将阿维菌素的LD移接到红霉素DEBSl的N端,改造 后的DEBSl.TE在天蓝色链霉荫(sfrPpfomycPs coelicolor)中除产生了新的化合物外,还能接受阿维 菌素牛物合成的起始单位异丁酸或2一甲基丁酸而产 牛新的三酮体。Marsden等【BJ用阿维菌素的LD替换 红霉素的LD,在构建的糖多孢红霉菌(Saccharopilys. pora erythraea)突变体中,产生了以阿维菌素生物合 成起始单位异丁酸和2.甲基丁酸为起始物的红霉素
聚酮化台物是由聚酮生物合酶(Polyketide biosynthase,PKS)催化合成的。据国内外新近研究 报道11),目前所发现的PKS可以归为三类:(1)I型PKS 也称为模块式PKS,它由若干个多功能多肽组成,每 一个多肽上都分别携带有独特的、非重复使用的催 化结构域,参与一轮聚酮生物合成反应的所有结构域 称为一个合酶单位,编码这个合酶单位的DNA被称 为一个模块。如合成红霉素的PKS由3个多肽域 (DEBSl、DEBS2和DEBS3)6个模块组成:合成雷帕 霉素的PKS由3个多肽域(RAPSl、RAPS 2和RAPS 3)14个模块组成。I型PKS研究最为透彻,主要由 酮基合成酶(keto synthase,KS)、酰基转移酶 (acyltransferase,AT)、脱氢酶(dehydratase,DH)、 烯酰还原酶(enoyl reductase,ER)、酮基还原酶 (ketoreductase,KR)和酰基载体蛋白(acyl.carrier protein.ACP)等结构域组成,其中Ks、AT、ACP
物质的开发应用研究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结合文献中的例子,回顾了运用组合生物合成在
天然产物的基础上产生更多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的聚酮类抗生素的方法和思路,并对某些方法所存
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组合生物合成;聚酮化合物;天然产物
组合生物合成是在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 成基和酶学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微生物代谢产物 合成途径中涉及到的一些酶的编码基因进行操作(如 替换、阻断、重组等)来改变生物合成途径产生新 的代谢旁路,利用天然产物生物台成机制获得大量新 的“非天然”天然产物的方法。
3 PKS模块中结构域的组合生物合成
在不同的模块中减少、增加或者替换结构域是 组合生物合成形成新化合物的基因操作重点。 3.1模块中结构域的减少
1991年,首次报道了对红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中 PKS结构域进行改造的研究【3】,方法是将合成红霉素 PKs模块5的KR结构域去掉使其功能失活,得到了 一个5位是酮基的新化合物。虽然形成的新化合物 不具有生物活性,但是实验的成功首次证明了可以通 过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定向改造PKS产生新的红霉素 前体6.脱氧红霉内酯B(6一deoxyerythronolide B,6. dEB)的类似物。此后又有文献报道可将TE结构域 直接连接到DEBSl上。缩短后的PKS基因依然能够 发挥作用。产生了不同于原有十四元大环内酯的三酮 内酯化合物[101。此外,在以红霉素PKS为操作对象
碳链结构的一大类天然产物,可以分为两大类:复合 聚酮化合物和芳香族聚酮化合物。复合聚酮化合物 是低级脂肪酸在缩合反应后经过内酯化成环而产生 的一组分子,包括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聚醚类 (如南昌霉素,nanchangmycin)等抗生素。芳香族聚 酮化台物是低级脂肪酸在缩合反应后均保持非还原 状态,经过折叠和醇醛缩合形成六元环,芳香环随后 被脱水还原而产生的一组分子,包括葸环类(tm多柔 比星)、苯并异色满醌类(如放线紫红素,actinorhodin) 等抗生素。
衍 生物,添加不同的前体则可合成c一13位为异丙基、
2一丁基等红霉素A、B和D衍生物。由于有许多支 链羧酸可以成为阿维茼素的前体,冈此利用阿维菌素 LD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可以获得多种红霉素衍生物。 类似地,Pfcifer等191用来源于合成利福霉素的LD替 换红霉素的LD也合成了在c.13位结合苯环的红霉 素衍生物。
不同PKS模块选用小同的聚酮链延伸单位,不 同AT结构域识别不同的聚酮链延伸单位,相互替换 或者置换AT结构域可以导致新的聚酮化合物的产 生{14】。如用合成雷帕霉素PKS模块2中具有丙二酰 专一性的AT 2结构域替换DEBSl.TE模块1中具有 甲基丙二二酰专一性的AT 1结构域,产生了两个在内 酯环的c一4位都缺少一个甲基的新三酮内酯[15J。Lin 等[t61第一次尝试在全长的PKS中进行结构域的替 换。他们用合成雷帕霉素PKS模块2中AT结构域 替换台成红霉素PKS模块1中AT结构域,产生了在 C.2位缺少一个甲基侧链的新化合物。由于PKS模 块中各个AT结构域对底物的结构和立体构型都有相 当严格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地突变AT结构域可以 改变其底物特异性,拓宽创制新化合物的可能性。 此外。对底物特异性要求较宽松的KR结构域有时可 决定聚酬体上甲基或羟基手性中心的立体构型,因此, 可以用异源替换原合成红霉素PKS模块中的KR结构 域,使得6.dEB中的羟基构型(s.型或者R.型)发生转 变,进而改变6-dEB的立体结构。如用合成雷帕霉 素PKS模块2中的KR 2结构域替换合成红霉素PKS 模块6中的KR 5结构域,合成了3.位羟基差向异构 的6一dEB衍生物“71。
黄惠娟等:聚酮类抗生素组合生物合成
693
是聚酮碳链延伸反应的“最小PKS”;(2)II型PKS 也称为迭代式或芳香式PKS,它是一个多酶复合体的 迭代体系(至少包含KS和ACP),通过一套可重复使 用的结构域在重复的反应步骤中多次用来催化酚聚 酮结构的生成。II型PKS在起始单位和延长单位的 选择方面不及I型PKS变化多样,它的结构多样性主 要来源于聚酮合成后的修饰步骤;(3)Ili型PKS是可 重复使用的同源双亚基蛋白,属于查尔酮(chalcone)合 成酶类。III型PKS与前两类PKS截然不同,它不依 赖于作为酰基载体的ACP及其上的4’一磷酸泛酰巯基 乙胺。也不像前两类PKS是通过ACP活化酰基辅酶 A的底物.而是直接作用于酰基辅酶A活化的简单羧 酸。尽管不同类型PKS的结构和机制不尽相同,但 是所有类型的PKS都有通过酰基辅酶A脱羧缩合和 KS结构域或亚基来催化c.c键形成的功能。
聚酮化合物是由细菌、真菌、放线菌或植物
产生的一大类天然产物.是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重要 药物之一。因其重要的生物活性在临床应用中可以 作为抗生素(如红霉素,erythromycin A)、抗癌药物 (如多柔比星,doxorubicin)、低月R固醇剂(如洛伐他 汀,lovastatin)、抗寄生虫剂(如阿维菌素,avermectins)、 抗真菌剂(如两性霉素,amphotericin B)、杀虫剂(如 多杀菌素,spinosyn A)以及免疫抑制剂(如雷帕霉素, rapamycin)等。
随着分子遗传工程、DNA测序以及生物信息 学等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人们对各类型PKS的认知程 度逐步加深,对聚酮化合物生物合成机制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与掌握。应用组合生物合成方法对聚酮化合 物生物合成途径基因进行操作,可以获得更多新颖的
具 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2 PKS中模块的组合生物合成
聚酮化台物中碳链骨架的构成单位与催化其形 成的PKS模块之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