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三章-第四节-社会行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三章-第四节-社会行为
新观点,儿童认识到惩罚应该以互惠性为基础或与过失有 合理的联系。而且,惩罚应该以公平、均衡的方式对有过 失的每个人实施,以保证相同的公平性。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使用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海因茨偷药》提出了著 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水平一:前习俗道德水平。大约在学前期至小学低、中年级。
度、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一行为的评价会影响他是否惩罚女儿。”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了研究。他采用了 开放式的临床访谈,对5~13岁之间的儿童在打 弹子游戏中对于规则的理解提出问题。另外, 他给出几个成对的故事《哪个更坏?》,在故 事中,人物的行为意图与行为后果是冲突的, 以获得儿童的道德判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孩子能站在两人之外想象,站在 霍丽认为救小猫很重要。她也知道父亲不准她爬
第三者(旁观者)的角度上考虑 树。但她知道如果能向父亲说明爬树的原因,父
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亲就不会惩罚她。”这说明能跳出霍丽和父亲的
圈子,同时从两个角度考虑问题。
当问及霍丽会不会受罚时,回答是:“对动物的
认识到旁观者的看法会受社会角 人道主义原则会决定霍丽的行为。父亲对女儿这
第二,自律性道德(大约10岁以后) 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可逆
性的出现,与同龄人的交流愈加频繁,这就促使孩子的道 德判断过渡到了自律性道德阶段,也就是按自身内在的标 准进行道德判断。
首先,同龄人之间意见不一致是有促进作用的; 其次,当一个儿童作为平等的主体参与到同龄人的活 动中时,他们学会了以相互受益的方式解决冲突。 最后,当儿童获得了互惠性以后,产生了有关惩罚的
道德是受外部控制的,儿童接受权威人物的规则,并且通过行为的 结果来判断行为。此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以服从与惩罚为取向。儿童认为规则是由权威制订的,必 须无条件地服从。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行为的好坏 也是依行为所得的结果来评定。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 行为就是坏的。如一些儿童认为海因兹偷药是坏的,原因是“偷药会 受到惩罚”。 阶段二:以工具性目的为取向。儿童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 定不变的东西。他们已经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是多方面的,如海因兹 可以认为他偷药是对的,而药商可以认为那是错的。同时,他们还 认为,一个人最终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快乐作出决定。
法,但两者常常有混淆。
小猫,父亲也会因此而高兴,他也喜欢小猫。
1级:社会信息角度
4~9岁
当问及霍丽父亲知道她爬树会怎么想时,孩子说: 孩子认为不同观念是有可能的, “如果他不知道是为了小猫,他会生气。但如果 因为人们接受不同的社会信息。 告诉他是为了救小猫,他会改变主意。”
2级:自我反省角度 3级:第三者角度 4级:社会角度
塞尔曼研究了换位思考的五个等级模式。他让从学龄前到青春期的儿童对 一些两难社会问题作出回答,这些回答对同一事件提供了不同的信息。《两难故事》 表8-1 塞尔曼换位思考的五个等级
等级
大约年龄段
描述
对霍丽两难处境的反应
0级:无显著特征
3~6岁
孩子认为自己和别人有不同的想 孩子认为霍丽不想让小猫受伤害,因此她会去救
水平二:习俗道德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
儿童继续把遵守社会规则当成是重要的,他们认为积极地维持现 在的社会制度对于确保乐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来说是很重要 的。此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三:以“好孩子”为取向,或者人际合作的道德观。个体希望 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和谐的关系,保持相互的尊重、信任。 好的行为就是能使别人高兴,受到别人赞扬的行为。如儿童认为 海因兹是因为“爱他的妻子”才去偷药的,所以是好的。 阶段四:以维持社会秩序为取向。儿童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承担社 会的义务和职责。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的职责,尊重权威, 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否则就会感到内疚。儿童一方面认为海因 兹应该去偷,因为他爱妻子,同时他们认为维护法律的尊严是十 分重要的,不可以违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他律性道德(大约5~10岁)。 “他律”指按照外在的他人的标准判断事物的好坏。这个阶段的儿童把规则看做 由权威人士传下来的(神、父母和教师),是不可改变的,需要严格遵守。 如,儿童认为打牌子游戏的规则是不能改变的,他们这样解释,“你不能用其 他的方式玩”。 皮亚杰认为以下因素限制了儿童的道德理解。 (1)成人的权利。这种权利认为儿童应该顺应,并且它会促进对规则以及实 施规则的人的无可怀疑的尊敬。 (2)认知的不成熟。尤其是自我中心主义,因为儿童认为所有的人都以相同 的方式看待规则。 (3)现实主义的道德判断。儿童把规则看做现实的外部特点,而不是能被随 意修改的合作原则。
7~12岁 10~15岁 14岁到成年
当问及霍丽是否会因此而受惩罚时,孩子说: 孩子能“踏着别人的脚印“寻思
“不会,因为父亲会理解她爬树的原因。”这说 别人的想法、感情和行为。他们
明霍丽的想法受父亲的影响,也认为父亲会站在 也认为别人能这么做。
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当问及霍丽该不该受罚时,孩子说:“不,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