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文脉,学习作者多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比喻、拟人、对偶等表达技巧。
2.能力目标: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领悟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运用,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
让学生学会扩展阅读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美文的赏析学会审美,发现美,陶冶学生情操。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领悟情志教学难点:理清文脉教学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结合,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有足够的钱,你会把你心目中理想的房子建在哪为什么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暂且称它为小屋吧。
这间小屋可能是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一间“陋室”,也可能在陶渊明笔下的清幽的世外桃源,可能在郑愁予那达达的马蹄走过的江南小镇,也可能在徐志摩心中柔美的康桥边。
总之,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
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二、作家简介李乐薇,祖籍江苏南京,台湾散文作家。
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信息。
三、读课文,理清层次1、体裁:托物言志散文(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2、字词音。
3、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文章围绕小屋描写了哪些景物)3、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有没有变化,有何变化答:有。
1-8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9-18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四、细节探究(一)第一部分1、语言分析(修辞美、音乐美、绘画美)——诗化的语言。
2、第一部分写山、树与小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山和树是自然景观,小屋是人文景观,它们彼此相互依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二)第二部分1、语言分析(修辞美、音乐美、绘画美)——诗化的语言。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答: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引导学生找出表现作者在小屋生活情状的语句,反复品读。
文章第九段用比照方式写自己的小花园和“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和无形的围墙,着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说明小屋的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多么自由舒畅。
接着描写的破晓和人暮,静观的过程给了他美的想象和享受,作者还写到外出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归来小屋是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小屋的无比喜爱之情。
(三)观察角度、写景顺序1、作者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那么作者调用了哪些观察角度答:空间角度:近看:树点缀了小屋,给小屋设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含蓄而有风度”;远观:小屋在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轻灵而自由”。
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
”时间角度:把小屋放在变化着的光线下写。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
早晨:光线强了(小屋如)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减弱了花瓣慢慢收拢深夜:(山上)灯光疏落小屋在如烟似雾的灯光中(山下)万家灯火月色朦胧、星光点点之下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笔法灵活,变化多端。
写出了小屋的神韵。
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2、写景顺序:定景换点,定点换景。
(四)虚实结合、缘情造境、情景交融1、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小屋吗(学生畅谈)答:没有。
第一部分写景,是实写。
第二部分写景抒情,是缘情造境,是虚写。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答:写景线索(实写)、抒情线索(一切景语皆情语、虚写)。
五、托物言志(文章主旨)1、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答:小屋及周围环境是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而幸福;而尘世则充满了喧嚣、名利,让人感到压抑、疲惫。
2、作者把小屋写在山上有何意图答:小屋脱离尘世,环境宁静自由独立,表现了作者对宁静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
3、文中的“小屋”是不是指的是“空中楼阁”,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答:是。
一是“我的小屋立在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凌空而起,仿佛在空中,这是实写;二是“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是虚写,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4、“空中楼阁”在本文中含义它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居住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的远离喧嚣、安宁的独立的生活环境,它寄托了作者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独立人格的追求。
5、文章主旨(最后两个自然段点明文章主旨)————见书上。
3点。
六、本文小结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拟人、还有对比的手法,并且通过诗化的语言,对小屋不同角度不同时刻来进行描绘,把自然景物之美与作者对小屋的独特感受融为一体,托物言志,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情怀,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七、阅读拓展:中国文人的山水田园情结。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刘勰《文心雕龙》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焉动,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玉珠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一组古典诗歌中反映出的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理想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和《我的空中楼阁》反映出的作者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共同之处古人:远离世俗官场的美好自然中。
所以说,对自然美的喜爱,对精神自由、心灵安宁的向往是古今文人共同的追求,山水田园是他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
八、布置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
2、完成练习册。
3、反复朗读课文,背诵3段你认为最有文采的文字。
4、预习《前赤壁赋》。
重难点:品味语言(一)语言的修辞美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比喻:续喻)此文章的开篇之笔。
作者先把山比做眉黛,古人也说过“眉如青山,眼若秋水”,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发开去,带出另一个新鲜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眉黛”之喻给“痣”之喻铺垫,“痣”之喻又强化“眉黛”之喻,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喜爱,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试想,如果开篇之笔写作“一座青翠的小山上坐落着一幢小屋”则效果如何呢只点明了小屋的位置。
而对小屋玲珑小巧、风韵独存的特点不能突显。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排比、博喻、暗喻)把“山”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喻为“辽阔无边的天空”,都仅仅增强了所绘之物的形象性,还未能引起动感,“撩”起人的流动的浮想。
而将“小屋”喻为“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则不仅从“点”“面”上表现出了其形态特征,而尤为精妙的是,它还使这本为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
这种比喻称之为博喻。
其特点就是对本体极力铺排渲染,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表现本体的特点。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3、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比喻:明喻)并不着眼于比喻物和被比喻物的相似,而是着眼于两个被比喻物之间的关系;倘孤立地看,可能较难看出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如果从花与树、面庞与姿态的关系着眼,我们就会觉得这两个比喻的帖切合理了。
4、“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明喻)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比喻的运用,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作者在作比设喻时,相当注重选用动态的形象作为喻体以描绘本体,使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5、“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
”(拟人)“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拟人)“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拟人)“含蓄”和“风度”本来是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把小屋写得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着作者人格中的尊严。
将景物人格化,赋予景物以人的动作、神态和精神,从而展示作者的志向和情趣。
6、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暗喻)用优美潇洒的笔调和新奇的比喻,描摹了破晓或入暮时她对光线变化的细微观察和独特感受。
早晨来到,山中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安谧”,随着晨曦的扩散,视野的扩大,“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作家捕捉到这个异常新鲜的感觉,将本体“山”与喻体“花蕊”这两样原本不相干的事物新奇地其“联”在了一起,“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便将光线微茫时的那种情韵,表现得非常充分。
夜晚降临,他又喻之为“花瓣微微收拢”。
花蕊这个比喻传神地描绘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因光线的变化而带给人的动态感,将“小屋”和“山”都给写活了,令人产生浪漫的遐想。
7、“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了一些花,那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
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这是由自家有形的院墙联想到天空这个无形的大围墙,二者都围住了一些东西;由自家院中各种各样的花联想到天上的云霞,二者在色彩、形状上都有近似之处。
只有心境自由、胸怀开阔的人,才能有如此可爱而美好的联想,具有强烈的抒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