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中
日同形词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汉语
与日语中由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
字形相同,但含义却不一样,因此在中日同形词的比较中,学者更多的是在两种语言的词语含义上下功夫,抑或是进行大量的实例对比。
本文从对照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中日同形词进行对比,分析翻译过程中的错误及误用的原因,以期更好地理解中日同形词,更恰当地进行日语翻译。
一、中日同形词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在同形词的研究中,中日两国可以说是同时起步的,但关于两国语言的深入对比,则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之间。
日本同形词的研究者代表有大河内康宪、荒木清秀、西川
和男等;中国则以高伟雄、鲁元宝、曹丽萍等为代表,他们都为同形词的研究发展作出了贡献。
汉语和日语虽然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但是因为都使用汉字,所以两国的语言文字不断影响与融汇。
汉语和日语在词义上的交流历史十分久远,总体来说可以明治时期作为分界线,划分前后两个时期。
明治时期以前由中国传入日本为主,明治时期之后则主要是由日本传入中国。
汉字传入日本的最早时间已经不得而知,但我们从中日两国的史料记载中不难得出,大致是在公元3世纪前后,从朝鲜半岛进入日本的中国书籍,使得两国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
随着汉语书籍以及佛教的传播,汉语流入日本,深刻影响了当时日本的生产及生活。
随着西方文明对两国本土
文化的影响,中日语言的翻译基本同时出现。
就日本来说,在与中国清朝政府的战争后,西方文明更加深入影响了日本人的思维,关于西方文明的词汇不断地涌现,这也是日本学习意识增强的体现之一。
在这之后,日本大量的翻译词传入了中国,比如现在被人们运用也熟知的“公害”“污染”“运营”等,都是起源于日本。
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日本的流行语也不断影响着中国的网络语言,如“宅男”“萌”“食草”等。
从这些词语的流行不难看出,中日两国的交往还在不断深入,同形词还在不断地涌现。
从中日两国的词汇交流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形词之所以大量存在,原因大致有两个。
一是日语对于汉语的借用,最早从中国古代传入的外来语,已经深深扎根在日语中,如今的
中日同形词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东方语学院王尤
64
DOI:10.16412/ki.1001-8476.2017.05.020
ywjszxk@
日本人不会将其视为外来语,这是主要原因所在。
二是中国从日本借用的词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新汉语。
这种汉语现在被人们称为“和制汉语”,在中日同形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样的词汇也已融入汉语,所以中国人也并不会觉得“干部”“电报”“美术”是外来语。
何宝年在《中日同形词研究》中提到,同形词的范围不是只有字典,还有网络以及两国日常生活中各个不同领域出现的词汇。
同时他还提到,演歌、俳句中出现的特殊读法的固有名词、汉字的不同顺序等不应包含
在中日同形词的范围内。
[1]根据
已有的研究,笔者发现汉语和日语中的同形词比例都很高。
日语资料里出现同形词的比例为20%左右,汉语则高达50%左右。
这也表明,中日语言存在融汇与交集。
二、中日同形词的差异与误用
1.差异
随着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流逝,语言的含义是会发生变化的,中日同形词当然也是如此。
相对来说,同形词的变化不会那么明显,但在汉语与日语语义的对比之下,其因时代变化而产生的差异就体现了出
来。
根据同形词在词汇方面的差异,我们可将其分为同形异义词、同形同义词和同形类义词。
其中同形异义词是指字形相同,但意思完全不同,无法进行沟通的同形词。
同形词中最为广泛的是同形同义词,即除了发音,意义与字的形状完全相同,这类词对两国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同形类义词则兼具同形异义词与同形同义词的特点,使用方法与意义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使用不当会造成误会,也是整个同形词中最棘手的部分。
从语义学的视角看,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出发分析词语的含义:语法特色、词义特征和褒贬色彩。
词义特征是构成词语的核心部分,褒贬色彩与语法特征组成词语的周边部分。
之前大部分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词义研究,对于周边部分则研究较少。
实际上,周边部分对于词语的影响也相当大,比如褒贬色彩。
对于词语周边部分进行研究,能够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词语意义,促进交流沟通的进行,因此笔者更加关注对周边部分的对比研究。
2.误用
首先,中日两国汉字构成要素不同,是造成误用的根本原因。
三喜田光次在研究中日同形词时发现,两种语言的词汇构
成看起来大致相似,但在语法与词义中还是有些许差异,他研究中国人在写作过程中对同形词的误用情况,从字形差异、单词构成数、构成要素、构成顺序等
方面进行了分类。
[2]
其次,由中日两国文化差异造成的误用。
在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往中,彼此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都有些许相似之处,但是两国的语言体系与社会文化完全不同,受到本国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中日同形词在交流使用时,难免会发生一些误用的情形。
再次,文字文体差异所造成的误用。
汉语与日语在针对同一物体进行描述时,文体差异也会产生十分微妙的影响。
比如“我早上8点起来”,翻译成日语为“私は朝8時起床すゐ”。
看上去表述并没有错,但这在日语里是十分正式的书面语,显得十分奇怪。
在语言环境的变化下,书面语与口语的混淆,也成为误用的原因之一。
最后,对母语的依赖性也是误用的原因之一。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进行日语学习时,会受到汉语语言习惯根深蒂固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在学习新语种时,会下意识地把母语使用规则进行新的套用,这有可能产生相悖的效果。
母语的干涉作用也是造成误用的原因之一。
65
2017.02三、中日同形词翻译转换众所周知,在翻译工作中,翻译的标准问题是衡量翻译水平的关键所在。
大家对于翻译标准比较公认的是严复“信达雅”的提法。
所谓“信”是指忠于原文,在保留原意的前提下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不做增减变化。
“达”指翻译流程清晰通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表达方式、语法、修辞等方面都符合语言的要求。
“雅”指对翻译进行加工、美化、雕刻,让译文更加优美生动。
为了达到“信达雅”这三个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进行词性转换。
也就是说,原文的动词不一定要翻译为动词,名词不一定要翻译为名词,而是根据翻译的表达习惯、语法等进行相应调整。
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来谈谈翻译过程中词性转换的重要性。
一是词的分类方面。
日语中有许多词性,如名词、形容动词、形容词、动词、副词、感叹词、连体词、助动词、有助词等。
汉语则根据功能分为虚词与实词,虚词有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连词、象声词六种。
我们从分类中可以看出,汉语中无连体词与形容动词。
词的分类没有一一对应,所以在翻译时进行词性转换是非常关键的工作。
二是语序方面。
附属词是日语表述语法关系的关键所在,
修饰语一定会放在被修饰语的前面,谓语放在句子最后。
日语中的主语、宾语成分是非常自由的,汉语中则恰恰相反,语法关系由语序来决定,所以当语序发展变化时,语义就会产生变化。
日语若原封不动地翻译成汉语,将会不伦不类,所以根据相应的语言习惯进行语序调整是必要的,而调整工作最重要的则是对于词性的转换。
由于中日语言中都有汉字存在,中国人在进行日语学习时,可以通过汉字推测出文章的大概,正是因为同形词这个共同点。
然而这一特点也让学习者更加容易被母语思维牵绊,容易产生望文生义的误解。
汉语与日语在同形词方面,根据不同的词义可分为多种类型,最困难的是同形异义词,字形相同,词义完全不相同,词义的变化常常让学习者陷入困境。
比如“商売という行私は新米です、よろしくお”,日语中的“新米”这个词汇,学习者很容易理解成字面意思。
尽管日语里面也有新米的意思,但更多时候是“新手”的意思。
如果把这个词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就很容易造成误解。
另外同形词中也有许多多义词,有的存在于日文中,有的则在中文里。
针对多义词,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词义,以便更加准确地
翻译。
再如“勉强”这个词,汉语中的“勉强”有很多种用法;而日文中的“勉强”则是努力、用功、热心的意思。
“大事”在中文里的意思就是大事件,国家大事;在日文里则可以是大事、大祸、保护、紧要关头等意思。
从中日同形词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没有形容动词,直接使用日语原本的词性无法得当地表达出含义,所以翻译时必须转换词性。
基于汉语与日语的差异,想要将日语翻译成接地气的汉语,除了要选择合适的词,还要把握好词性转换,在尊重日文原文基础之上,用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总体来说,中日两国的语言虽有融汇与交集,但两国的语言系统、社会文化的不同,造成了同形词的差异。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同形词是一把双刃剑,掌握得当可以有所助益,运用不当则造成障碍。
对于中日同形词,我们只有客观正确地对待并熟练掌握,才能加
深对语言的了解。
参考文献
[1]何宝年.中日同形词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转引自王梦雪.中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以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误用为中心[D].东北财经大学,2015.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