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1)过氧化物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POX)[原理]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中含有的过氧化物酶能将底物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新生态氧,它将四甲基联苯胺氧化为蓝色联苯胺。
后者进一步变成黑色化合物,沉积于胞质内。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1.粒细胞系---原粒大多数呈阴性反应,有点渴出现少量蓝黑色颗粒。
自早幼粒致成熟中性郡城阳性反应,细胞月成熟,阳性越强。
中性分叶核强阳性,嗜酸性粒细胞阳性反应最强,其阳性颗粒比中性粗大,有折光性。
定位于胞质内。
嗜碱性粒细胞呈阴性反应。
2.单核细胞系-原始单核呈阴性反应,幼稚单核及单核呈弱阳性,阳性颗粒少而细小,均匀分布,有时也可呈阴性反应。
3.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均呈阴性。
有的巨噬细胞可呈阳性。
(2)过碘酸-雪夫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PAS)[原理]过碘酸-雪夫又称糖原染色。
胞浆内存在的糖原或多糖类物质(如黏多糖、黏蛋白、糖蛋白、糖酯等)中的乙二醇基经过碘酸氧化,转变为二醛基,与雪夫试剂中的无色品红结合,形成紫红色化合物而沉积于胞浆中糖原类物质所存在的部位。
该反应称为过碘酸-雪夫(PAS)阳性反应。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1.粒细胞系-----原粒细胞多呈阴性,至早幼粒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呈阳性反应,并随细胞熟,阳性反应的强度逐渐增强。
嗜酸粒细胞本身不着色,而颗粒之间的胞浆呈红色,嗜碱粒细胞为阳性反应,阳性物质为大小不一的紫红色颗粒。
2.单核细胞系---原单位阴性,幼单为(+)阳性反应,单核细胞为(+)~(++)阳性反应。
3.淋巴细胞系---大多数淋巴细胞为阴性反应,少数淋巴细胞可为(+)阳性反应。
4.红细胞系----红细胞系的各个阶段皆呈阴性反应。
5.巨核细胞系--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呈弥散性和粗大颗粒状强阳性反应。
6.其他----浆细胞呈阴性反应,少数呈较弱阳性。
巨噬细胞可呈阳性反应。
均定位于胞质内。
1[临床意义]1)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红白血病的幼红细胞PAS染色多呈阳性反应,阳性率高,反应强;成熟红细胞有时亦可为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原、幼淋巴细胞PAS染色多为红色颗粒或块状阳性反应;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原粒细胞呈阴性或胞质呈弥漫淡色阳性反应;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异常早幼粒细胞的PAS染色为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幼单核细胞PAS染色阳性反应呈弥漫分布的红色细颗粒,巨核细胞白血病原巨核细胞PAS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表现为红色颗粒或块状。
2)各类贫血的鉴别MDS、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曾称地中海贫血)的幼红细胞PAS染色多为阴性反应,有时可出现阳性反应;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的幼红细胞PAS染色为阴性。
3)其他细胞类型的鉴别戈谢细胞呈强阳性反应;尼曼-匹克细胞PAS染色为弱阳性,空泡中心阴性。
非霍奇金淋巴细胞PAS染色呈阳性反应;R-S细胞则为弱阳性或阴性反应。
骨髓内转移的腺癌细胞PAS染色呈强阳性反应,表现为红色颗粒或块状。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偶氮耦联法)(NAP)[原理]中性粒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在时,能水解磷酸萘酚钠,释放出磷酸与萘酚,再以重氮盐与萘酚耦联成不溶性有色沉淀于胞质内酶所存在的部位。
阳性—(+)1分:胞质见浅红色,无颗粒或有少量细小颗粒但小于胞质1/4面积。
(++)2分:胞质见红色,有较粗红色颗粒但小于胞质1/2面积。
(+++)3分:胞质见粗大红色颗粒,可达胞质面积3/4以上。
(++++)4分:胞质见粗大深红色颗粒,达胞质全部面积甚至可掩盖于胞核上。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1.碱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除巨噬细胞可呈阳性反应外,其他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2.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的计算100(包括分叶核和杆状核粒细胞),参考值为7-51。
[临床意义]生理变化:①新生儿高,老年低;②应激状态可增高;③月经前期高,行经后降低;④妊娠后逐月增高NAP积分增高:1.细菌感染,凡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活力显着升高;病毒感染无明显变化。
鉴别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感染。
2.慢粒NAP积分明显减低,常为“0”,缓解时上升。
类白血病,由化浓性球菌引起的类白反应,NAP活力明显升高。
鉴别慢粒和类白血病反应及观察慢粒疗效。
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NAP减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可见NAP中度增加,鉴别急粒和急淋。
4.急单减低。
5.再生障碍性贫血,NAP活力持续增加,经治疗缓解时可有下降趋势。
对再障的诊断疗效观察和估计病情均有一定意义。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NAP减低,可鉴别PNH和再障。
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NAP活力持续增加,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NAP无明显变化,鉴别真红和继发红细胞增多症。
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NPA减低。
8.红白血病NAP减低,镰形细胞型贫血,家族地磷酸酶血症减低;慢淋、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和红血病增高。
9.其它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和ACTH后NAP增高。
(4)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NAS-DCE[原理]细胞内的氯乙酸AS-D萘酚酯酶(NAS-DCE)水解基质液中的氯乙酸AS-D萘酚,产生AS-D萘酚,进而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存在的部位。
3正常细胞反应:1.粒细胞系---中性粒细胞(除原粒细胞外)均可呈阳性或强阳性,且酶活性并不随细胞成熟而增强,定位于胞浆内。
嗜酸粒细胞为阴性和弱阳性,嗜碱为阳性。
2.单核为阴性,个别阳性。
淋巴细胞系、浆细胞系、幼红细胞系、血小板均呈阴性。
[临床意义]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粒细胞可出现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细胞为阴性反应;(5)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α-NAE)[原理]血细胞中的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水解基质液中的α-醋酸萘酚,释放出α-萘酚,进而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在的部位。
正常细胞阳性反应:1.粒细胞系----各期粒细胞均为阴性,少数粒细胞可呈阳性反应,不被NaF抑制。
2.单核细胞系—原单为阴性或弱阳性,单核和幼稚单核为阳性,被NaF抑制。
3.巨核细胞系--巨核细胞和血小板为阳性。
4.其他红细胞系-----幼红和淋巴一般为阴性,少数可可呈弱阳性,不被NaF抑制,浆细胞阴性。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单核细胞阳性受氟化钠抑制,其他不受抑制。
(6)碱性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α-NBE[原理]细胞内的α-丁酸萘酚酯酶(α-NBE)在pH碱性条件下水解基质液中的α-丁酸萘酚,释放出α-萘酚,后者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耦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存在的部位。
本试验常用的重氮盐为坚牢紫酱GBC,形成的有色沉淀为红色。
α-NBE主要存在于单核细胞中,其阳性产物能被氟化钠抑制,而其他细胞系列的阳性产物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4正常细胞阳性反应:1.粒细胞系----各期粒细胞均阴性。
2.单核细胞系—分化差的原单阴性,分化好的原单阳性,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呈阳性,被NaF抑制。
3.淋巴细胞----T、非T非B淋巴细胞可呈阳性,B淋巴细胞阴性。
4.其他细胞——幼红细胞、巨核细胞系、浆细胞均呈阴性或弱阳性。
组织细胞可以呈阳性,但不被NaF抑制。
[临床意义]与α-NAE临床意义相同,敏感性不如α-NAE,而特异性较差,是急性白血病常用的化学染色。
(7)酸性磷酸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原理]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在酸性条件下,将基质中的磷酸萘酚AS-BI水解,释出萘酚AS-BI,再与重氮盐耦联,形成不溶性有色沉淀,定位于胞浆中。
[临床意义]1)白血病类型鉴别多毛细胞白血病的多毛细胞ACP染色呈强阳性或中度阳性反应,并耐L-酒石酸抑制作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淋巴细胞ACP染色也可阳性,但可被L-酒石酸抑制,有助于与多毛细胞鉴别。
2)鉴别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ACP染色呈阳性反应;B淋巴细胞ACP染色呈阴性反应。
3)戈谢细胞和尼曼-匹克细胞的鉴别戈谢细胞ACP染色呈强阳性反应;尼曼-匹克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
(8)酯酶双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原理]血细胞内的醋酸AS-D萘酚酯酶与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蓝色沉淀,定位于胞质内。
氟化钠抑制试验是以相同方法制备2份基质液,其中一份加入适量NaF,另一份不加NaF作对照。
将已固定的2张相同标本的涂片混入这2种不同基质液中,分别作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属于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用油镜观察计数100或200个被检细胞,分别计算出抑制前和抑制后的阳性率和阳性积分,按下述公式计算出抑制率。
抑制率(%)=(抑制前阳性率或阳性积分-抑制后阳性率或阳性积分)/抑制前阳性率或阳性积分×1005[临床意义]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除单核细胞被NaF抑制,都不受抑制。
都阳性。
(9)骨髓铁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原理]骨髓中的含铁血黄素(细胞外铁)和幼红细胞胞内的铁与酸性亚铁氰化钾发生普鲁士蓝反应,形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细胞内外铁存在的部位。
细胞外铁:观察骨髓小粒重点铁,呈弥散蓝色、颗粒状、小珠状或块状。
分为(-)、(+)、(++)、(+++)、(++++)细胞内铁:观察100个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计算出铁粒幼细胞的百分比。
根据蓝色铁粒的多少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及环铁粒幼红细胞(指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颗粒在6颗以上,围绕核周二分之一以上者)。
1.正常人骨髓细胞外铁为+-++。
2.大多数为++铁粒幼细胞阳性率为19%-44%。
铁染色(ironstain;IS)中的细胞外铁反映骨髓中铁的储存量,细胞内铁反映骨髓中可利用铁的量。
[临床意义]1)鉴别缺铁性贫血骨髓细胞外铁减少甚至消失,铁粒幼细胞的阳性率明显减低,经有铁剂治疗后,细胞外铁增多。
作为诊断缺铁性贫血及指导铁剂治疗的方法。
2)有助于铁粒幼细胞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铁粒幼细胞贫血时出现较多的环形铁粒幼细胞,铁粒幼细胞也增多,所含的铁颗粒数目也较多,颗粒也粗大,有时还可见铁粒红细胞。
作为诊断铁粒幼细胞贫血的重要方法。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铁粒幼细胞的百分比可增高,其所含铁颗粒的数目可增多,环铁粒幼细胞常见。
4)非缺铁性贫血如溶血贫、营养性巨幼贫、再障和白血病细胞外铁正常或增高,铁粒幼细胞正常或增高,。
5)感染、肝硬化、慢性肾炎及尿毒症、血色病及多次输血后,骨髓细胞外铁增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