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衡阳市高一历史下学期结业(期末)试题(文科实验班,含解析)-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湖南省衡阳市高一历史下学期结业(期末)试题(文科实验班,含解析)-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湖南省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结业(期末)试题(文科实验班,含解析)1.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故A项错误,B项正确。

朝廷对使用玉制器皿的规定不属于“传统理论”,排除C。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非材料核心意思,排除D。

点睛:玉在中国古代一般被认为是王权和等级制度的象征,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饰品,到明前中期仍然大体如此。

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以及社会的变动,玉器不再拘泥于政治制度的束缚,脱离等级制度的体系,逐渐走向商品化,部分流入市场供民众选购,等级意味逐渐淡化。

2.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

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的增加A. 源于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B. 体现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C. 反映出人地矛盾日益尖锐D. 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明清时期,因为人口的不断增加,而多去开垦“瘠卤沙冈”,“陡绝之地”的耕地,而不是致力于去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以增加已有耕地的产量。

因此,不存在由于引进新品种而增加土地,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与开垦“边际之地”无关,所以B项错误;大量土地的开垦正是说明人口增加导致粮食不足,体现出人地矛盾的尖锐,所以C项正确;确实会导致水土流失,但是在精耕细作之下,影响不大,所以D项错误。

点睛: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业生产效率较为低下,自给自足的特征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因此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只有开荒一条路,因此大量“边际之地”的出现正是反映出人地矛盾的尖锐。

3. 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

下表是“百年张裕”1892~1915年发展大事年表(部分)。

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B. 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C. 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D. 北洋政府对张裕产品享誉世界起到一定作用【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其他行业发展情况的数据进行比较,不能得出“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实际上,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排除A;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而材料显示张裕酿酒公司创立于1892年,时间不符,排除;孙中山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建设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排除C;“在北京政府组织下”体现了北洋政府的鼓励扶植政策使其产品享誉世界,D正确。

4. 1936年《东方杂志》发表评论:“我们今日的建设,应当具有适合战争的性质……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在强有力的指挥之下,在齐整的步骤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这说明当时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B. 苏联经济思想影响了中国C. 中国深受经济大萧条影响D. 国民党集中力量围剿红军【答案】B【解析】从“我们今日的建设,应当具有适合战争的性质”可以看出,这是针对抗日战争所指定的经济策略。

从“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在强有力的指挥之下”可以看出这反映的是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本题选择B 选项。

A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C选项错误,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无法判断。

5. 在英国伯明翰著名的优美郊区艾吉巴斯顿,人口从1801年的1000人迅速增长至1841年的16500人,这些人大多是富裕的工厂主。

在利兹,位于市区西北2公里处的海丁利1871年开通马拉有轨客车,中产阶级开始大量搬迁至此。

这些历史现象反映了A. 工业资产阶级的迅速壮大B. 近代交通的不断发展C. 国家加强干预城市化进程D. 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布局【答案】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确材料的主旨是考查工业革命引起了城市布局的变化。

6. 俄罗斯历史上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该政策的制定明显脱离苏俄的国情C. 斯大林想借助该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D. 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可知是指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A项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而该状况是在列宁执政时期; B不对,该政策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但是违背经济规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时期,不是斯大林时期。

因此C项错误;因此正确选项应该为D项。

点睛: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方面的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因此D项符合题意。

7.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特点是承认“货币也重要”,把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经常性手段,同时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认为通过政府干预才能加快经济的恢复。

这反映了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A.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B. 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特点C. 凯恩斯主义占主流地位D. 仍然倾向于“自由放任”政策【答案】B8.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授权总统为扩大对外贸易,可以与外国签订互惠贸易协定,可以在现行关税上下50%的范围内调整关税。

该法还规定了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条款,从而使双边协定达到了多边开放的效果。

下列对此解释正确的是,该法A. 是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产物B. 推动了美国贸易自由化进程C. 是政治霸权在经济上的体现D. 突破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该法还规定了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条款,从而使双边协定达到了多边开放的效果”来看,该法主要是以降低关税的措施扩大对外贸易,从而推动了美国贸易自由化进程,故答案为B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贸易保护的表现,而是自由贸易的表现,排除A项;C 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通过国会授权总统,并未突破三权分立原则,排除D项。

9. 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

”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A. 市场经济理论已经形成B. 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C. 对苏联模式做了有效反思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可以分析出经济学家肯定了市场经济的作用,引发了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探。

应为对苏联模式做了有效反思。

所以C项正确;1957年时中国依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理论未形成,A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看出左倾错误阻滞探索进程,B项错误;材料是对计划经济的反思,所以D项错误。

10. 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决定在1960年底1.29亿城镇人口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

同时决定1961年至1962年,城镇粮食销量争取压缩到480至490亿斤,比上年度减少30至40亿斤。

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当时A. 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B. 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C. 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D. 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1959-1961年这三年内中国经历了经济危难的时刻,国家采取这样的措施是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提及对轻工业的态度;B选项错误,材料的措施明显是抑制城市化;C选项错误,“左”倾错误此时仍然存在。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给出的时间:1959-1961年,这个时间我国的社会现实决定了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可以看出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减少城市粮食销量,满足国民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对经济困难状况有所改善。

11. 1955年,世界贸易额增长至新的记录,但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却徘徊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甚至下跌了。

1956年8月,苏联提出在联合国框架下召开世界经济会议,以商讨成立面向所有国家开放的贸易组织。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 贸易机制存在明显不足B. 金融体系缺乏制度基础C. 战后世界整体发展加快D. 自由贸易秩序亟待重建【答案】A【解析】从“世界贸易额增长至新的记录,但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却徘徊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甚至下跌了”这体现出贸易机制存在明显不足,故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当时的制度已经相当完备;C选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关键;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2. 基辛格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一书中说:自1980年以来,(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80年代在拉丁美洲,1994年在墨西哥,1997年在东南亚,1998年在俄罗斯,1999年在巴西。

到目前为止,每次危机都在其高峰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迅速制服,虽然每一次都距离灾难的边缘又近了一点。

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A. 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和被遏制的B. 国际经济体系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 经济危机具有向外蔓延的危险性D. 跨国公司是遏制危机的主要力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每次危机都在其高峰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迅速制服,虽然每一次都距离灾难的边缘又近了一点”。

说明国际经济体系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经济危机是不可以避免的,B错误。

C是经济危机的特征,D错误,排除。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影响。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南京国民政府从1927年建立起,对内致力于消除军阀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应对共产党挑战,巩固国民党政权,发展经济,解决财政赤字。

对外收回关税主权,废除不平等条约,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