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句段作用
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
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
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
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 ……
圈——圈点勾画,抓关键句。(开头、结尾、每段起始、收束 句)
标——标示段意,显露脉络。(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 段的段意)
理——理清思路,把握结构。分析段落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 次,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通——通读全段,合成段意。对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找出关键 性语句或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组——组织答案,运用模式。答题模式:首先写了什么,其次写 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答案: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 有“中国味”,点明主旨,总领全文。
二、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开启)下文, 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例:山东卷《溯源》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 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 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 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 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 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散文阅读题型2
—句段作用类
回顾旧知——温故知新
现代文阅读失分原因(存在的问题):
1.读不懂文章。考生本身缺乏阅读技巧和文化底蕴,再加之考场心 浮气躁,阅读效果差。
【对策:整体阅读,把握文章基调,知道在写什么;分层阅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明晰要点之间的关系;带题阅读,揣摩命题 意图和题干指向,准确查找答案大致区间,明确答案大致来源。)
分析思路,其实就是沿着作者的思想轨迹去 “提各段之纲,挈各段之领”。
一、包括的内容:
段内的结构层次;全文的结构层次;文章材料的组 织方式;④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⑤文 章主旨形成的过程。
二、设问方式:见(创新导学案》P77)
三、高考真题:2012重庆高考《太阳梦》
问题: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 理作者的写作思路。(阅读文章)
例:广东卷《壶口的黄河》:文章开头从“中国的 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 什么作用?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 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 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 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 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 黄河!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 ⑧她不固守现状……
答案: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 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课堂巩固训练
阅读张承志的《大河家》(《创新 导学案》)P80,做(1)题
问题: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 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参考答案:
例:07广东卷《泥泞》: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 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 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 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 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 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 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 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1.知识框架(备选术语):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开 门见山,统领全文,统摄全篇;设置悬念,引人入 胜,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 欲扬先抑;设置伏笔,照应后文;景物开篇,烘托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2.答题思路:内容+结构+艺术效果 3.方法指津:
一概括首段内容,二看题目比较,三读下文分析,四 读结尾对照。
三、中间段的作用
四、人称的作用
五、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 (描写)的作用
六、修辞(主要是比喻、拟 人、对比、排比与反复)的 作用
七、插入史实或某一事 件的作用
八、引用的作用
九、以某一物象作标题 或某一物象在文中的作 用
十、写作上由实而虚的 作用(表现手法的作用)
解题方法:
①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一 定的鉴赏术语。
③再逐段概括内容大意,明确文章思路和结构框架。(先写…… 接着写……最后写……)
④最后研读主要表达技巧(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 点等)及其作用和重要语句(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议论 句、抒情句、反问句等)的涵义。
读懂散文方法总结:关注“标题”
一:写什么
弄清文体
二:怎样写
理清“思路” 找“关键句”
【解析】看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要先看其本身的作用,与标题、 开头、上下文、结尾的关系,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本文前三段, 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 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因此,从全文结构 方面来看,开头三段总领全文,为我们揭示了大河家的重要性, 同时也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依恋”“祖国”等词语也揭示 了这篇文章的主题。
(2)某段或句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3)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4)说说XX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好处。
(5)分析xx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例如2013年四川卷,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 析。
“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 括以下十个方面:
一、首段的作用
二、末段的作用
【对策:据分看点,看赋分,配答案;整合原文, 要善于利用原文重要句子加以整合作答;适当分析, 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 分析。】
回顾旧知——温故知新
怎样整体解读散文?
①先辨其类型。是叙事为主,还是写景为主?是托物言志,还是 借景抒情?(叙事?抒情?说理?)。
②次看话题。是就历史作生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是对个人生 活的感悟,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何人?何事?何情?何 物?何理?)
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的内容; 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 答题思路(模板)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
文写什么做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什么内容)。 或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表现
了……渲染了……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 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小结
(二)中间句段的作用
一、中间段如果比较短,且描写的物象(即散文 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 象,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 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例: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 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
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 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 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 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 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二、比较长,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扩展 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如: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 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 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②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 的位置。
③明确答题的方向,从内容、情感,结构,效果 等方面,多角度分析作答。
答题格式:
从内容和形式(结构)两方面考虑。结构(包 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 么感情)+解析
(一)开头句段的作用
一、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是:总括(领起) 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 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 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 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 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 代翘首神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 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 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为泥泞的出现 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四、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 发人深思的作用。
例:(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 》(张笑天 ): 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5分)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 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 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 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 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 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解题指导
解答此题可按以下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后,阅读全文,找出写画家老刘的语段。
第二步:理清线索。
文章围绕“梦”而谈,前四段为“找梦”,中间写自己的梦,倒数第 三、第四段写老刘找到“梦”,最后老刘又寻“新梦”。
第三步:根据题干,分类合并写老刘的内容。
文章开头四段主要写老刘画山画得苦(寻梦);第二次集中写老刘在 倒数第三、四段,主要写其独创了西藏山水画派(实现梦想);第三次 集中写老刘在文章最后两段,“最近”,老刘又陷入了“苦闷期”(再 寻新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