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态心理学讲义(北大钱铭怡)

变态心理学讲义(北大钱铭怡)


治疗
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个体朝着具有社会建 设性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对人本主义治疗观点的评价
强调人类具有对自己负完全责任的能力,以全 新的角度来理解异常行为 人本主义观点的局限
社会和人际间关系的观点
病因
生活变动、都市化、环境因素、人际交往等影 响或问题
改变
预防上述有害因素或对其进行干预
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观点的评价
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变态心理学概论
概述 工作重点 概念的区分 正常与异常的界定标准 历史 诊断与评估方法 研究方法
概述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 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原因及规律的科学。
工作重点
描述
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VI(1994,2000)
Axis Axis Axis Axis Axis I II III IV V Clinical disorders Personality disorders, mental retardation General medical conditions Psycho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ing
变态心理学在国外的历史
早期的解释
埃及、早期的希伯莱人和希腊人的观点 Hippocrates (希波克拉底)的观点 Galen(盖伦)的观点
中世纪的情况
巫术(witchcraft) 对于“女巫”的迫害
医学、生物学的解释
德国精神病学家Enil Kraepelin(克雷丕林, 1855-1926)的工作 其他人的观点和工作
抑郁障碍的特殊类型
季节性抑郁障碍 产后抑郁症 更年期抑郁症
抑郁的不同类型
精神病性 vs. 神经症性抑郁 内源性抑郁 vs. 反应性抑郁
其他心境障碍
(1)心境恶劣障碍(Dysthymia)
轻度的抑郁 过去CCMD系统称为抑郁性神经症
(2)环性心境障碍(Cyclothymia)
在数年内一直处于轻躁狂或抑郁发作中,症 状和恶劣心境一样较轻微
心境障碍: 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 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 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
流行病学情况 心境障碍
我国1993年在7个地区的调查:
情感性精神障碍时点患病率:0.52‰ 终生患病率:0.83‰
抑郁症
月患病率:美国5.2%,英国5.9-7%(世界精神科联合会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保守估计,抑郁症时点患病率3% 据此推算,我国的现患人数约3600万
男14.7/10万, 女19.6/10万, 平均17.07/10万(1989) 自杀为全人口死因第五位,15-34岁第一位 (费立鹏,2003)
外周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
躯体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指挥中心:下丘脑 产物:激素,通过内分泌腺释放入血液 影响:性功能、食欲、睡眠、生长和发育、 能量的利用、情感的反应 激素可能与某些特定的心理障碍有关
对于生物学模型的评价
对于病因的解释
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
诊断系统 治疗方法
心理学的解释
催眠术(hypnotism)的发展与争论 心理分析 行为治疗与认知治疗
治疗
“驱魔” (exorism) 冒险式治疗 (heroic medicine ) 其他治疗 医学的治疗
对于精神病人的管理
囚禁 收容 解放精神病人的运动 心理卫生运动
变态心理学在中国的历史
超自然的解释 中医的解释与医学的治疗 中医中的心理治疗思想
这个方面一直没有得到与心理或生物影响一样 的重视,但研究已开始证明社会影响是强大和 深远的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症
概述 临床症状 主要类型 病因 治疗
概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 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 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 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 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 病程多迁延
治疗
自由联想、释梦、解释等
新弗洛伊德流派
强调自我 强调客体关系 病因 客体关系问题等 治疗方法 对于阻抗和移情的分析
对心理动力学的评价
首次运用心理学原理解释异常现象 其理论、概念、方法等至今具有影响力 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局限
认知行为模型
行为治疗理论观点 认知治疗理论观点
行为治疗理论观点
经典的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原理 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原理 模仿学习(Modeling)原理
正常与异常的界定标准
以经验为标准
以病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 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
以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为标准
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以统计和测量结果为标准
以全体人群中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数分配为依据
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
医学模式常用标准
评价
各标准均不完美,常需要结合使用 目前常常以病因与症状的诊断标准来判定
附加症状
集中注意和注意能力降低 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 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 认为前途暗淡悲观 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睡眠障碍 食欲下降
发作至少持续2周 按照病情的严重状况,根据ICD-10,抑 郁发作可以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发作:
重度:3+5 中度:2+3或4 轻度:2+2
重度抑郁发作,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重度抑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
心境障碍与自杀
(Mood disorders and suicide)
心境障碍
概述 诊断及症状表现 病ffective disorders) DSM-III-R(1987)称心境障碍 ICD-10(1992)称心境障碍 CCMD-3(2001)称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 碍)
幻觉、妄想 作态 自知力障碍等
其他
CCMD-3:单纯型(simple 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 病程不足1月(CCMD-3)或6月(DSM-IV) 其他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病因
生物学因素 社会心理学因素 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 心理动力学的解释
治疗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对精神病人及其家庭的帮助
诊断和评估方法
观察法 会谈法 心理测验
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 调查性研究
有关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
(The theoretical mode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有关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
生物学模型 心理学模型
生物学模型
遗传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对生物学模型的评价
躁狂发作
表现下列3项以上
自我估价过高或夸大 睡眠需要减少 比平时更健谈 意念飘忽 随境转移 有目的的活动增多 过分地参与某些享乐活动
症状至少持续一周
按照病情,可分为: 躁狂-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躁狂-伴精神病性 躁狂与轻躁狂 首次发病年龄:16-35岁 病程有长有短,平均3个月
抑郁发作
典型症状
心境低落 兴趣和愉快感丧失 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遗传的影响
基因遗传不仅影响人的身体特点,也影响行为 由许多基因交互作用控制,同时也受躯体化学因 素以及经验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大脑和脊髓 大脑的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功能是储存和传递信息 当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问题时,可能引起行 为、人格的巨大的改变
神经递质
传递冲动 对心理病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多巴胺、内啡肽、GABA(r-氨基 丁酸)、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等
幻觉:幻听、幻视 妄想:被害、影响、嫉妒、钟情、夸大妄想 其他思维障碍:联想障碍、逻辑障碍 自知力障碍等
紧张型(catatonic schizophrenia)
紧张性木僵
情感淡漠 言语动作减少 严重时出现蜡样屈曲
紧张性兴奋
兴奋激动 行动暴烈
自知力障碍等
青春型(hebephrenic schizophrenia)又称紊乱型
病因
行为异常是通过条件反射、模仿学习、错误强化 等习得的
治疗
行为治疗-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消退旧的行为方 式,建立新的适宜反应
方法
各种行为治疗方法
对行为治疗理论的评价
实验室研究、客观性 行为治疗理论的局限
认知治疗理论观点
情绪、行为是受认知影响的 认知的歪曲、非理性信念是心理障碍产生 的原因 病因:
世界卫生组织ICD-10的诊断标准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Problems ICD-10(1992)包括各科疾病,第五章为精 神障碍 CCMD系统在许多方面与ICD系统相似
历史
变态心理学在国外的历史 变态心理学在中国的历史
发现原因
考察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等
治疗
不同治疗的途径及效果等
概念的区分
神经病 精神障碍 精神病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
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 包括:广义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 英文: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mental disorder mental illness insanity
医学治疗方法、药物
心理学模型
心理动力学模型 认知行为模型 人本主义模型 社会和人际间关系的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