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众文化纪录片大众文化形态纪录片(简称大众纪录片)是中国纪录片最重要的类型,它把镜头对准社会,对准普通人,素朴地纪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刻画出当代中国人物群像。
从1988年上海电视台推出《纪录片编辑室》、1993年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提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到1997年北京电视台《百姓家园》提出“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一观念渐次深入,形成中国纪录片的奇异景观。
这一类型的作品数量巨大,佳作叠现。
如《远去的村庄》、《舟舟的世界》、《八廓南街16号》、《姐姐》、《半个世纪的乡恋》、《藏北人家》、《芝麻酱还得慢慢调》、《球童》等都是其中杰作。
2纪录片的观念造型纪录片的造型是多种语言因素的复合体,是一整套相互交织、组织严密的电视语言系统。
其本质意义在于它的美学内涵和情感外延的直接体现。
它不仅具有客观现实的“再现性”,更有主观内涵的“表现性”。
1、观念造型通过画面和声音语言的综合运用,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观念。
影像所提供的环境以及剪辑所提供的组合和对比,结合有效的声音效果,都可以成为表达创作思想的手段,可以强烈的传达一种思想、感情和倾向。
从生活中去发现富有哲理性的镜头,反映现代人的人生观、伦理观、社会道德观,体现一种思想或意念。
这是电视纪实作品的思想深度得以加强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
如纪录片:伊文思的《西班牙的土地》3新闻纪录片新闻片和纪录片的统称.表现对象是真实的社会、自然现象,并从中归纳、提炼出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意义的主题,通过采访、纪录和宣传报道,达到宣传教育、传递信息的目的.新闻片侧重于对时事动态的报道,要求现场采访拍摄,经迅速编辑后及时放映,体裁上分为时事报道片和杂志片.纪录片可以纪录表现现实或历史,人物或事件,社会政治或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或文艺演出等各个领域和专题的内容,多采用实地拍摄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制作而成.这类影片注重真实性,拍摄时不能虚构、不能表演、不能变更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过程等.新闻纪录片是电影的基本类别之一.1895年,标志电影诞生的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第一批影片,就体现了电影的纪录功能.中国较早的新闻纪录片有《武汉战争》、《上海战争》等反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战争的短片.1953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专业新闻纪录电影生产基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4精英记录片精英文化形态纪录片(简称精英纪录片)是指知识分子气息馥郁的作品,选材主要集中于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和艺术、宗教等方面。
它所追求的不是娱乐效果或宣传目的,而是力图观照人类生存处境,探索人类精神、艺术与社会发展之路,显示出一定的思考深度与思想光辉。
精英文化从中心向边缘退缩,退守中不断寻找新的路径。
在以电视媒介为代表的大众文化高扬的时代,一部分退守书斋,一部分不甘寂寞者深入纪录片--这是目前可以寻找到的最佳宿营地。
《最后的山神》、《寻找楼兰王国》、《流年》、《神鹿啊,我们的神鹿》、《五凤楼》、《寻找都仁扎那》、《三节草》和《阴阳》等一批富有思想力度和美学高度的作品验证了中国纪录片的实力。
5纪录片审美的二律背反“这种客观性在场面调度上的表现就是能是完全主观性的事物”纪录片的审美特殊性——三重“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指对同一对象持两个相反的命题。
怎样创作?在审美创造上,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二律背反。
为什么创作?在审美价值上,功利性与超越性的二律背反。
为谁创作?在审美接受上,普遍性与个性的二律背反。
纪录片是一种大众叙事,不能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另一方面,纪录片需要创作者穿越表象、独立探索,要求纪录片以一种不顾场合不顾体裁的良心记录,个性鲜明、棱角突出,不媚俗、不浮躁。
6纪录片的纪实美学的客体是什么主体——创作者。
纪实主义不是只为再现物质现实,而是借实体和实录来体现创作者的认识和情思我们承认主体意识在纪实创作中的必然存在,但是主体意识的实现应是在作品拍摄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形成,而不是先确定表现主题然后再寻找拍摄对象。
客体——拍摄对象主客体的和谐。
A距离化的旁观视点。
距离产生美。
创作主体与被摄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一种距离化、旁观者地目光扫描生活。
这种距离化取材方式实质上体现了创作主体对生活原生态的尊重。
B合理化的参与。
强调距离并非绝对的排斥创作者的参与,因为再现并不是纪实的目的,作为审美的特殊形态的纪实,是需要创作者对被摄对象投入感情并给予以评价的。
C寓情思于画面的过程。
纪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首先必须以真是为主,因为它的美感产生的基础是现实生活中真是发生的。
那么创作主体的情思也就寄托在这真实的画面中,它可以是某一景物。
7纪录片的文化特征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它给人带来的真实感。
它的所有功能和特征几乎都由此而发生,而这种真实又是一种多元的真实。
首先是纪录片纪实风格的语言本身以及其所营造出来的叙述的结构,具有一种开放的品性,让人可以有多重解读的可能,避免了主观化的倾向。
而纪录片所记录或展示的内容本身就是真实的生活现实。
因此,它一方面具有亲近平和的生活化的真实感;而另一方面则又具有记录历史和见证历史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它可以让现代的人了解过去的历史,借鉴前人的经验;也可以让将来的人们知晓我们的现在。
因此它可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链条,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
8纪录片的创作管理中国纪录片创作管理分为体制内与体制外两部分。
目前体制内管理机械、死板,对创作有较大束缚;体制外管理则流于放纵、无序。
体制内管理(1)栏目管理。
优点:提供展示平台、促进其发展和繁荣、培养观众群体。
弊端:1,大量的节目必须标准化、流水线的生产,不可能过多的强调个性化的东西;2,经济上的压力。
(2)创作室管理。
在电视台内,设立纪录片工作室,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负责纪录片的创作。
这种方式目前已比较普遍。
(3)特殊纪录片创作管理。
特殊纪录片就是一些题材重大,在政治、社会或文化方面可能有深远影响的纪录片。
其创作管理形式往往由电视台甚至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组建专门的创作队伍。
体制外管理(1)独立制作。
独立纪录片的作者一般不属于体制内,少数人是由体制内电视台脱离而来,极个别人同时“双栖”于体制内外。
(2)民间DV 。
上世纪90年代后期,DV作品逐渐兴盛。
一个人的影像开始成为独立纪录片创作的新趋向。
(3)社会影视公司制作。
一些影视制作公司在制作电视剧、娱乐节目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还开始介入纪录片的制作;一些独立制作人或纪录片爱好者联合成立制作公司,其中也不乏成功者。
9政治对纪录片的影响1.从正面来说,客观上促进了纪录片的发展第一,纪录片作为影视传播的一部分,需要在制作播出的各个环节有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起码保证;其二,纪录片如果想要有一个相对高的视点,相对宽的视野和相对深的剖析,它需要在拍摄中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以及政府档案资料的提供;其三,纪录片艺术依靠大众传播,记录原生态的现实,从本性上就靠近新闻和时事,不同于纯粹的象牙塔艺术,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对其认可与否直接影响到它的存在和价值。
为政府服务从客观上解决了这些问题。
二例。
我们的中央电视台,是我国纪录片每一次转型的策源地,它引领了纪录片的每一次技术和艺术进步,拍出一系列优秀作品。
这和它的优越地位是分不开的,央视代表国家意识形态,因而包揽了众多创作题材,拥有雄厚资金保障。
从《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到《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等一系列人物文献片,这些作品大题材大制作,恢宏饱满,震撼人心。
有些作品虽然难脱载道意识,但在题材驾驭,技术质量上均属上乘。
2.从负面来说,损害了艺术的独立性。
纪录片是艺术,它只有在具备了艺术的独立性后,才可能具有永恒的价值。
政治的影响或制约总是将艺术役使为其观念和主张的工具。
有的创作人员为了获得机构认可,获得起码的经费支持或为了迎合意识形态框架,而根据政治的要求确定审视对象的角度和把握对象的方式。
10纪录片的四个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的作者何苏六把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起到2004年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分为了四个时期。
即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
1958年“大跃进”而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是一种新闻纪录片到后来的人文化纪录片时期,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年中央电视台《百姓故事.》栏目的开播11人文社会记录片的特点节目内容更具“深刻内涵”节目表述更注重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节目叙事方式更“多样化”以人为主的纪录片,或者说是以记录人为载体展现人性伟大或者邪恶的片子。
12纪录片有哪些流派海派,京派,西部派13记录片的市场化滞后的原因然而中国的纪录片太中规中矩,与外国的同行相比,如果要谈到纪录片的市场运作,以及制作的多样化方面,我国的纪录片整体上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
好的选题并不能保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部好的纪录片才谈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纵观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写实与表意共存。
写实,重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取前被众家之长,将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多时空交错,创作类型多元化。
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资金准备不足。
纪录片生产需要资金支持,目前中国纪录片的格局有三种:国家体制下的特别制作单位,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民间的制作公司,一些国营体制下的大型纪录片,因为要配合政治任务,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的支持,但由于对受众缺乏研究,影响范围很小,有些甚至节目一过,便销声匿迹了。
而其它体制外的记录片虽然也得到过一些国际上的奖,但形式很粗糙,也很难通过出卖节目来得到所需的资金。
在中国目前除去北京,上海,四川一些大的媒体对纪录片足够的重视之外其它城市基本处于边缘位置。
其次,类型上的单一。
类型上的单一又可分为表现形式的单一和作品题材的单一。
表现型式的单一一方面表现在长镜头、跟踪拍摄手法的运用,成了一种程式化的拍摄。
以率先采用长镜头、跟拍手法而著称的《望长城》出现以后,长镜头、跟拍的运用似乎成为一种定式,这种千篇一律的手法令人啼笑皆非,以至于有人误以为纪实主义就是长镜头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盲目追求“纪实”,导致自然主义倾向。
当前,一些创作者出于对纪实感的肤浅理解和片面追求,一味强调“纪实”无节制、无目的地滥用镜头,刻意地记录庸常琐碎的事物,给我们带来的是日常生活片段的重复,风格单一、节奏拖沓、内容杂乱等弊端,毫无美感而言,丧失了纪录片应有的艺术性和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