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剂学笔记(液体制剂全)

药剂学笔记(液体制剂全)

液体制剂液体制剂: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药剂,可供内服或外用。

按分散系统分类:按给药途径与应用方法分类1.内服液体药剂如合剂、糖浆剂、混悬剂、乳剂、滴剂等。

2.外用液体药剂皮肤用液体药剂:如洗剂、搽剂。

五官科用液体药剂:如洗耳剂与滴耳剂、洗鼻剂与滴鼻剂。

口腔科用液体药剂:如含漱剂、涂剂、滴牙剂。

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药剂:如灌肠剂、灌洗剂等。

优良溶剂: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无毒性、无刺激性,无不适的臭味;化学性质稳定,不与药物或附加剂发生反应;不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含量测定;具有防腐性且成本低。

溶剂的分类极性溶剂1.纯化水无药理作用,能溶解无机盐和有机物,药材中的生物碱特点:许多药物在水中不稳定,水性药剂易霉变:2.甘油与水、乙醇、丙二醇等任溶。

内服,外用。

对药物的刺激性具缓和作用。

对皮肤有保湿、滋润作用,黏性可使药物在局部滞留而延长药效。

无水甘油对皮肤有脱水和刺激作用。

10%无刺激含甘油12%以上,可带甜味且防止鞣酸析出。

含甘油30%以上有防腐作用有大蒜臭味及较强的吸湿性“万能”溶剂。

能促进药物在皮肤黏膜上的渗透作用。

能溶解大部分有机物和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有一定药理作用,易挥发、易燃烧。

与水混合时产生热效应及体积缩小效应,故稀释时应凉至室温后再调至需要浓度含乙醇20%以上具防腐作用。

40%能抑制某些药物的水解液体制剂的处方组成能破坏和杀灭微生物的物质称杀菌剂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发育的物质称防腐剂常用抑菌剂:酸碱及其盐类:苯酚、甲酚、麝香草酚、羟苯酯类、苯甲酸及其盐、山梨酸及其盐、硼酸及其盐类、戊二醛等;中性化合物类:苯甲醇、苯乙醇、三氯叔丁醇、氯已定、聚维酮碘、挥发油等;汞化合物类:硫柳汞、醋酸苯汞、硝酸苯汞等;季胺化合物类:氯化苯甲烃铵、溴化十六烷铵、度米芬等。

羟苯酯类也称尼泊金类,酸性中作用较强。

乙酯和丙酯(1:1)或乙酯和丁酯(4:1)合用,浓度0.01%~0.25%。

遇强酸或弱碱易水解,可被塑粒包装材料吸附苯甲酸与苯甲酸钠苯甲酸用量一般为0.03%~0.1%,。

苯甲酸0.25%和尼泊金0.05%~0.1%合用较理想。

苯甲酸钠,用量0.1%~0.2%。

酸性中抑菌效果较好,苯甲酸防霉作用较尼泊金类弱,防发酵能力则较尼泊金类强矫味剂与着色剂一.矫味剂1.甜味剂能掩盖药物的咸、涩和苦味。

包括天然和合成二大类。

2.芳香剂(香料与香精)天然香料包括植物性香料和动物性香料。

香精亦称调合香料,是在人工香料中添加溶剂调配而成。

植物性香料有柠檬、茴香、薄荷油等,以及此类挥发性物质制成的芳香水剂、酊剂、醑剂等3.胶浆剂:具有黏稠、缓和的性质,干扰味蕾的味觉。

4.泡腾剂:有机酸(如枸橼酸、酒石酸)、碳酸氢钠与适量香精、甜味剂等制成,遇水后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能麻痹味蕾而矫味二,着色剂又称色素和染料,用以识别药剂浓度或区分应用方法,改善药剂外观,减少病人对服药的厌恶感。

特别是颜色与矫味剂协调。

低分子溶液型液体制剂1.概念: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2.附加剂:矫味剂、着色剂、助溶剂、抗氧剂、防腐剂等。

3.用法:以量代称取,服有方便。

4.某些药物只能以溶液形式发出如过氧化氢溶液、氨溶液等。

性质稳定的常用药物,为了便于调配处方,可制成高浓度的贮备液(又称倍液),供临时调配用。

5.制备方法:溶解法、稀释法、化学反应法6.药物的称量→溶解→滤过→质检→包装→溶液剂7.化学反应法使用于原料不足,严重污染一、糖浆剂(一)糖浆剂:含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二)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称为单糖浆,浓度85%(g/ml)或64.7%(g/g)。

(三)用途1、单糖浆:矫味剂、助悬剂、防腐(脱水性、高浓度)2.矫味糖浆:如橙皮糖浆,用于矫味、助悬3.药物糖浆:含有药物、治疗作用。

(四)制备(1)溶解法热溶法:溶解速度快,易过滤、杀菌、易除去杂质,但加热过久,转化糖含量增加,颜色变深。

适用于热稳定药物和有色糖浆冷溶法:蔗糖溶于冷水或含药溶液中制备糖浆剂。

适用于对热不稳定及易挥发的药物(2)混合法含药溶液与单糖浆均匀混合制备糖浆剂。

一般含药糖浆的含糖量较低,注意防腐。

适用于含药糖浆中国药典对糖浆剂的规定: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

一般将药物用新煮沸过的水溶解,加入单糖浆;如直接加入蔗糖配制,则需煮沸,必要时滤过,并自滤器上添加适量新煮沸过的水至处方规定量。

可加入附加剂。

如防腐剂,山梨酸和苯甲酸用量不得超过0.3%(其钾盐、钠盐的用量分别按酸计),羟苯甲酸酯类的用量不得超过0.05%;可加入乙醇、甘油或其他多元醇。

除另有规定外,糖浆剂应澄清。

贮存期间不得有发霉、酸败、产生气体或其他变质现象。

糖浆剂应密封,在不超过30℃处贮存。

二、芳香水剂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

浓度一般都很低,作矫味、矫嗅剂和分散剂。

用乙醇和水混合溶剂制成的含大量挥发油的溶液,称浓芳香水剂。

溶解法振摇溶解法:挥发性药物2ml(或2g),加纯化水1000ml,强力振摇;用纯化水润湿的滤纸滤过,初滤液如混浊,重滤至澄清。

自滤器加纯化水至足量。

分散剂溶解法:挥发性药物2ml(或2g),加精制滑石粉15g(或滤纸浆),研匀,加纯化水1000ml,振摇,润湿滤纸滤至澄清,自滤器加纯化水至足量。

稀释法浓芳香水剂1份,纯化水39份稀释而成。

三、醑剂醑剂: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

可供内服或外用。

药物浓度一般5%~10%,乙醇浓度一般为60%~90%。

醑剂中的挥发油容易氧化、挥发,贮存于密闭容器中,不宜长期储存。

可用溶解法和蒸馏法制备。

四、酊剂、酏剂酊剂:非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外用。

酏剂:药物、芳香剂的水性溶液,口服。

醑剂和芳香水剂的异同均为挥发性药物的液体制剂,作芳香矫味剂,均可用溶解法及蒸馏法制备。

但芳香水剂以水为溶剂,制剂浓度较低,可用稀释法制备;醑剂以乙醇为溶剂,药物浓度高于芳香水剂,除内服外,亦可外用五、甘油剂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甘油具黏稠性、吸湿性和防腐性,对皮肤、黏膜有滋润和保护作用,黏附于皮肤、黏膜能使药物滞留患处而延长药物局部疗效。

对刺激性药物有一定的缓和作用。

高分子溶液型液体制剂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药剂。

以水为溶剂者,称亲水胶体溶液或胶浆剂。

制备:溶解法、热溶法醇分散法:加乙醇作为潜溶剂,有限溶胀和无限溶胀。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1.荷电性:某些基团解离而带电,具双电层结构,稳定性带负电荷:海藻酸钠、阿拉伯胶、西黄耆胶、酸性染料(伊红、靛蓝)等带正电荷:琼脂、碱性染料(亚甲蓝、甲紫等)等。

2.渗透压:大小与其浓度有关。

粘度与M成正比3.高分子溶液是粘稠性流体,粘稠性大小用黏度表示4.凝胶性质:在温热条件下为黏稠性流动液体,当温度降低至一定时,形成不流动的半固体凝胶,此过程称胶凝。

5.水化膜:稳定性即亲水基团与水形成,阻止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之间的凝聚加入大量电解质,可将水化膜破坏,使高分子化合物凝结而沉淀,称盐析。

加入大量脱水剂(如乙醇、丙酮)也使高分子化合物分离沉淀。

高分子溶液久置自发凝结而沉淀,称陈化现象。

光、热、pH、射线、絮凝剂等影响下,高分子化合物可凝结沉淀,称絮凝现象。

一溶胶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微细粒子以1-100微米大小的粒子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又称疏水胶体。

性质:1.光学性质:丁铎尔效应2.电学性质:电泳现象3.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4.热力学性质制备分散法机械分散法:胶体磨。

胶溶法:新生的粗粒子重新分散成溶胶粒子。

超声分散法:使粗分散相粒子分散成溶胶剂凝聚法物理凝聚法:通过改变分散介质的性质使溶解的药物凝聚成为溶胶。

化学凝聚法:借助于氧化、还原、水解、复分解等化学反应制备溶胶。

二、混悬剂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对混悬剂的要求:①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②药物剂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③两种溶液混合因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或产生难溶性化合物④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注: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宜制成混悬剂使用口服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制成的供口服的混悬液体制剂,也包括干混悬剂或浓混悬液。

混悬剂的物料稳定性:1.混悬粒子的沉降Stokes 定律:增加混悬剂稳定性的方法①减小粒径;②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减小固体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加入高分子助悬剂 )。

2.混悬微粒的荷电与水化微粒因解离或吸附离子而荷电,具有双电层结构与ζ电位;双电层中离子水化形成水化膜,阻止微粒间的相互聚结;加入少量电解质,可改变双电层的构造和厚度,使混悬剂的聚结并产生絮凝3.絮凝与反絮凝1) 微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的过程称絮凝,加入适量的电解质叫絮凝剂。

ηρρ9)(2212g r V -=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 过程,称反絮凝2) ζ电位;20~25 mV3)絮凝特点:沉降速度快、沉降体积大、振摇后能迅速恢复均匀混悬状态4.结晶的增长与转型小微粒↓ 大微粒↑微粒沉降速度↑5.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同一分散介质中,浓度↑,稳定性↓。

温度影响:改变药物的溶解度、溶解速度、沉降速度、絮凝速度、混悬剂的网状结构等。

混悬剂的稳定剂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和反絮凝剂(一).助悬剂: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①增加分散介质黏度②降低微粒沉降速度③增加微粒亲水性,形成保护膜,阻碍合并、絮凝,防止结晶转型放置 过程中 加入抑晶剂,可抑制转型,增加黏度常用的助悬剂1.低分子助悬剂甘油、山梨醇外用,单糖浆口服等。

2.高分子助悬剂①天然高分子: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等。

②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羧甲基纤维素钠、卡波普、聚维酮等。

③触变胶:某些胶体溶液在一定温度下静置时,渐变为凝胶;搅拌或振摇时,又变为溶液,这种性质称触变性,具有触变性的胶体称触变胶。

触变胶使静置时成凝胶,防止微粒沉降,搅拌或振摇时,又变为溶液,便于分装。

如2%硬脂酸铝。

(二)润湿剂:指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微粒被水润湿的附加剂。

即↓界面张力,↑疏水性药物的亲水性常用HLB值在7~11之间的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类、泊洛沙姆、聚氧乙烯蓖麻油类等。

分子溶剂:低甘油、乙醇。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作用:絮凝剂使混悬剂处于絮凝状态,以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反絮凝剂可增加混悬剂流动性,使之易于倾倒,方便使用。

常用: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及氯化物等(四)触变胶与触变性混悬剂的制备关键:必须有适宜的分散度且粒度均匀,以减小微粒的沉降速度。

方法:分散法和凝聚法操作要点:亲水性药物:加液研磨疏水性药物:先将药物与润湿剂共研,再加液研磨质重、硬度大的药物:水飞法制备器械:乳钵、乳匀机、胶体磨凝聚法物理凝聚法(微粒结晶法) 溶媒改变将分子或离子分散状态分散的药物溶液加入于另一分散介质中凝聚成混悬液的方法化学凝聚法(生成沉淀)用化学反应法使两种药物生成难溶性的药物微粒,再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制备混悬剂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