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第二节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可修改版ppt]
第三章第二节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可修改版ppt]
>W/O型乳剂>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悬剂
(1)溶液型注射剂
✓混合溶媒:注射后药物可能析出;
安定注射液,疗效不如口服好
✓严重偏离生理pH的溶媒: 在组织液的pH下可析出沉淀
✓渗透压:低渗→被动扩散速率↑; 高渗→被动扩散速率↓;
✓以油为溶媒:扩散慢而少,肌注形成贮库而缓慢吸收 ✓高分子附加剂:提高粘度,产生延效作用
治中枢神经性白血病(CNS)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鞘内注射: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
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成为防治中枢神经性白血 病(CN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节腔内注射:临床治疗骨、关节疾病的常 用方法。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血管外注射)
影响药物扩散速度和注射部位血流的因素 ➢生理因素
表皮
角质层由角质细胞组成,间隙充满类脂,是 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
角质细胞由大量蛋白质、非纤维蛋白和少量 脂质组成;含水少,细胞膜致密。
活性表皮层位于角质层和真皮之间,含少量 酶,是水性组织。
( 2 )真皮:疏松的结缔组织,血管丰富, 皮肤附属器官分布于其中。
( 3 )皮下组织:脂肪组织
(2)混悬型注射剂
有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 ✓ 遵循溶出扩散定律 ✓ 粘度增加,溶出变慢,扩散变慢 ✓0.1~2 m的微粒经静脉、动脉或腹腔注射后 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摄取 ✓ 油混悬液吸收缓慢,长达数周至数月
(3)乳剂型注射剂
✓ O/W型乳剂,粒径为1 m左右,静注易 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有定向分布作用
(2)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外层角蛋白及其降解产物 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水合能力越强,角质层越软, 细胞自身发生膨胀,通透性增加,有利于增加水溶性 药物的渗透性。
(3)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微生物的一些作用可使某些 药物和基质降解。
(4)皮肤的代谢作用:由于皮肤酶的含量很低,制剂 的面积很小,所以酶代谢对药物的吸收不会产生明 显的首过效应。
肺首过效应:静脉注射后,药物随 循环系统到达肺部滞后可能会被肺 部的巨噬细胞吞噬或被酶降解,被 肺呼出或被储存,因此静脉注射的 药物不一定能够完全到达作用部位 。
肺首过效应远小于肝首过效应,静 脉注射生物利用度是100%。
注射应缓慢
2.肌内注射(im)
✓较安全 ✓有吸收过程,但吸收程度高,与静注相当 ✓肌肉组织内的血管十分丰富 ✓脂溶性药物可以直接通过毛细血管壁扩张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穿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微孔
大 淋巴管吸收
eg.NaCl 、山梨醇铁 、铁—多糖复合物
✓ 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毛细血管壁的膜孔 半径3nm,允许<800的药物分子通过
✓ 难溶性药及非水溶液。药物的溶解是限速过程
✓ 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透膜速 率时,成为限速过程。
➢3. 剂型因素
✓溶出速率: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
( 4)皮肤附属器官:毛囊、皮脂腺、汗腺
2.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1)表皮途径: 细胞间隙扩散:类脂分子的亲水区和疏水区
。
细胞膜扩散:非脂质双分子层,蛋白网状结 构,巨大的扩散面积。
(2)附属器官途径:吸收速度快,非主要途 径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 1.生理因素 ✓ 主要影响因素:个体差异、动物种属、 年龄、性别 、用药部位、皮肤的状态
▪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还有软膏剂、 硬膏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 (一)皮肤的结构与转运途径
➢1.皮肤的结构 抵御外来侵略,厚度0.5~4 mm;
功能:保护人体、调节体温、吸收、分泌、 排泄、感觉;
包括:表皮(活性表皮、角质层)、真皮、 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官;
角质层是药物渗透的主要屏障
第三章第二节 非口 服给药的吸收
一、 注射给药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注射方式:静脉、皮内、皮下、肌内、鞘 内、关节腔、玻璃体内、局部等
1.静脉注射(iv)
✓静脉注射副作用大 ✓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时刺激性太大的药物
必须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容量小于50ml ✓大容量注射采用静脉滴注 ✓剂型:水溶液或乳剂
✓ 肌肉注射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二、 皮肤给药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贴片(patches) ✓软膏剂(ointments)
局部或全身作用
➢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 细胞间隙扩散(皮肤附属器途径)
✓ 通过细胞膜扩散(表皮途径)【主要】
▪ 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 以起全身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 部镇痛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一种简单、方便 和有效的给药方式。
✓皮内注射容量0.1~0.2ml
✓皮内注射药物难以进入体循环,一般用作 诊断与过敏试验
4.其他部位注射 (1)动脉注射:即把医药针头扎入动脉管内
,给病人输入血液或药液的一种医疗手段。 主要用于输血,适用于危急病情,注射部位
通常选择桡动脉、肱动脉。 (2)腹腔内注射: (3)鞘内注射:可用 于克服血脑屏障。 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成为防
➢药物的理化性质
➢剂型因素
➢ 1.生理因素
✓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血流丰富的部位吸 收快: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和油溶液 ✓按摩和热敷,可加快血流速度 ✓运动,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合用减少吸收
➢2.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子量
小 血管吸收
分子量
快速扩散 ✓份资料大于5000的主要经过淋巴途经吸收 ✓容量一般为2~5ml ✓溶液、乳剂、混悬剂 ✓溶媒为水、复合溶媒 ✓以油为溶媒可以缓释
➢3.皮下与皮内注射 ◎皮下注射(sc):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血流慢 ✓局麻药、长效胰岛素、植入剂、油混悬剂
✓皮下注射容量1~2ml
◎皮内注射:将药物注入到真皮中。
✓ 皮肤渗透性大小部位: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 > 手臂>腿部>胸部
✓ 皮肤的水化作用
✓ 微生物的降解作用 ✓ 角质层的积蓄问题 ✓ 病理状态 ✓ 温度
1.生理因素
(1)皮肤的渗透性:皮肤的渗透性存在着种属、个体 及部位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皮肤的角质层的厚度,当 角质层受损而削弱时渗透性增加,如溃疡、烧伤时; 当角质层致密时,渗透性减弱,如硬皮病,老年角化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