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专业:地理科学年级班级:2010级三班学号:41009118姓名:庾超实习地点:四川省峨眉山、都江堰实习时间:2012.10.29——2012.11.10(一)自然实习报告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
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地点主要是峨眉山及其附近、都江堰地区。
(二)峨眉山和都江堰概述峨眉山(经度:103.48纬度:29.59)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
主峰金顶海拔3099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米,即相对海拔2500——2600米。
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
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850米。
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山上多佛教寺庙,向为著名游览地。
都江堰(北纬31.01度,东经103.37度)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实习内容地质实习(2012年11月2日,峨眉山地质博物馆)实习目的:了解地质年代表;了解峨眉山的形成史;了解峨眉山玄武岩。
A、地质年代表是区分地球历史各个时期的非固定间距的时间标尺。
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B、峨眉山地质形成史翘首大海,初露头角八亿年前的晋宁运动,随着峨眉山花岗岩的侵入使峨眉山区从烟波浩渺的无边海洋中慢慢升起而成为一个荒漠的孤岛。
二度沉沦,孕育生机从七亿年前的晚震旦世至4.8亿年前的早奥陶世末期,峨眉山再度淹没大海,接受了一千多米厚的碳酸盐和碎屑岩的沉积,并伴随藻类、小壳三叶虫等多门类生物的发生演进。
东山再起,重见红日从4.8亿年前的早奥陶世末期至2.8亿年前的石炭纪末期,峨眉山又一次从那深不可测的无边海洋下面崭露头角,重见蓝天白云,接受大自然对它的洗礼。
地裂天崩,熔浆四海晚二叠纪的华力西运动导致地壳拉张破裂,引来地壳深部玄武岩岩浆的强烈喷发,形成覆盖我国西南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的著名峨眉山玄武岩。
目前主要分布于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和清音阁等地。
永别大海,另图新生早、中三叠世的海陆交替形成了典型的潮坪及膏岩沉积。
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使峨眉山最后离开了大海,迎来了大陆生涯,形成了晚三叠纪的含煤建造和侏罗——白垩纪的盐类沉积。
天翻地覆,遍地遗痕白垩纪末的燕山运动使峨眉山区从晚震旦世以来的沉积地层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形成现今所见的不同方向、不同规模、不同序次的断块构造的构造格局。
冉冉隆升,雄峙西南第三纪末期由印支——欧亚板块的碰撞所产生的新构造运动使峨眉山区强烈抬升,河流下切,使峨眉山形成现今所见的奇险山势。
C、峨眉山玄武岩峨眉山玄武岩是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赵亚曾于1929年创名于峨眉山,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为陆相基岩喷出岩。
其坐落于峨眉山刚嘴,柱状节理清晰可见。
玄武岩在冷却成岩过程中,形成柱状节理,在表生风化作用下,这种柱状节理就成为风化剥蚀、崩塌脱落的优选面。
在一定地质作用下,这种伴随地壳抬升所产生的崩塌、落石就易形成悬崖断臂,金顶舍身崖的陡峭地貌就是这样形成的。
地貌实习(11月2日和11月4日,峨眉山市张坝环山公路沿线)实习目的: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现场认识断层、背斜等地质现象;了解河流阶地。
A、背斜丘陵相关测量我们于11月2日来到张坝环山公路旁所看到的地貌主要是单斜丘陵(背斜丘陵,其挤压力来自东西方向,背斜走向为南北向),根据坡面的倾斜度可分为单面山(两坡陡缓不一)和猪背脊(两坡对称)。
观察地黄湾坝属于河谷小盆地,背斜,单面丘陵,其河流进山地带被侵蚀,地层老。
山前地带平原相对抬升,断层地带。
在河流出口地应是冲积扇。
背斜是地层中一种上凸的褶曲构造,其核部由老地层组成。
地层时代由核部向两翼由老到新排列。
岩层走向的测量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线的方位,测量时将罗盘长边的底棱紧靠岩层层面,当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或指南针所指度数即所求(因走向线是一直线,其方向可两边延伸,故读南、北针均可)。
岩层倾向的测量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真倾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方位。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指向岩层向下倾斜的方向,以南端短棱靠着岩层层面,当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针所指度数即所求。
岩层倾角的测量岩层倾角是指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称真倾角。
真倾角可沿层面真倾斜线测量求得,若沿其他倾斜线测得的倾角均较真倾角小,称为视倾角。
测量时将罗盘侧立,使罗盘长边紧靠层面,并用右手中指拨动底盘外之活动扳手,同时沿层面移动罗盘,当管状水准器气泡居中时,测斜指针所指最大度数即岩层的真倾角。
若测斜器是悬锤式的罗盘,方法与上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右手中指按着底盘外的按钮,悬锤则自由摆动,当达最大值时松开中指,悬锤固定所指的读数即岩层的真倾角。
测量数据见下表:组成及其结构可划分为以下四类: 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
我们所见为砾石河床(基岩河床),观察地在河流右岸。
此河流阶地图如下:水文实习(11月3日,峨眉山市顺河村川主河)实习目的:学会使用流速仪,并明白其原理;测量天然河道横断面图;学会计算河流的流量。
A、流速流量相关测定(1)仪器HT-B型便携式流速测算仪简称便携式流速仪,是专门为水文站、厂矿、环保监测站、农田排灌、水文地质调查等部门在野外进行明渠流速流量测量而研制的。
主要由LS1206B型旋桨式流速传感器(或其它型号的旋杯旋桨流速仪)、HT-B型流速流量仪、0.4m ×4Ф16测杆组成。
全套仪器置于高级铝合金密码箱内。
使用时,按图1所示组装成一体,接通信号线,即可进行各明渠中流速的测量,并自动显示流速。
(2)测量原理利用水流冲动流速仪的旋杯,同时带动转轴转动,在装有信号的电路上发出讯号,记录一定时间内旋转的圈数。
流速越大转轴转得越快。
带入相关公式即得流速。
依据明渠测流的流速面积法原理设计,测出流速即可得流量 Q=V·S(S为断面面积)流速测定:测流速时,由水力推动旋桨式转子流速仪旋转,内置信号装置产生转数信号,由下面公式计算流速:(K/b)NV=—————-+ C/a(m/s)式中:V:测流时段内平均流速(m/s)b/K:桨叶水力螺距a/C:流速仪常数T:测流历时(单位为S)N:T时段内信号数S:断面面积Q:流量本仪器使用时,K/b 、C/a均为常数,测流时,设置T测出N,还可设置S,即可自动算出流速,和流量。
流量的计算:流量测定根据明渠流量测量的流速面积法,先测出流速再乘以断面面积即得流量,本仪器会自动计算流量。
(3)测量数据记录断面宽度d=1.1m;水深l=60cm;记录时间60s;信号数N=266;带入公式计算 v=0.325 米/秒;Q=0.21立方米/秒。
注:该地当 Q=1立方米/秒,可灌溉一万五千亩田地。
B、天然河道过水断面的测量(以川主乡川主河为例)(1)测量水深,根据水面宽度确定各垂线间距,布设测深垂线,依次测水深并记录数据。
(2)测量流速,在垂线上根据水深确定测速测点的位置(平均流速大约等于0.6倍处的流速),用流速仪测量各个点的流速。
(3)计算垂线平均流速(4)计算过水断面部分面积,设过水断面被垂线分为几个部分,求出各部分的面积。
(5)计算各部分面积上平均流速v、部分流量q河流剖面图如下:土壤实习(11月4日,峨眉山天全村水稻田和张坝环山公路沿线)实习目的:了解峨眉山土壤的垂直分布状况;动手测量四川盆地特有土壤紫色土和水稻土的土壤剖面;了解土壤形成阶段。
A、紫色土紫色土是四川盆地所特有的一种土壤。
其是由侏罗纪、白垩纪的紫色砂岩、页岩、泥岩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土壤的。
土壤发生层次很不明显,分为A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最上面还有一层枯枝落叶层,其中A层很浅,只有1厘米左右。
紫色土又可以分为三个亚类: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
紫色土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主要成分为页岩、砂岩、泥岩,故淋溶作用较强,加之地处亚热带气候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而因为泥岩颗粒较小,化学淋溶作用相对较弱。
有机质含量低,磷、钾含量丰富,由于紫色土母岩松疏,易于崩解,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是中国南方重要旱作土壤之一,除丘陵顶部或陡坡岩坎外,均已开垦种植。
因侵蚀和干旱缺水现象时有发生,利用时需修建梯田和蓄水池,开发灌溉水源。
开辟肥源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含量,也是提高其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我们组所挖的紫色土剖面如下:B、水稻土水稻土是在人文、水化氧化作用下形成的人文土壤。
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5,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3,是我国南方的典型土壤。
水稻土特有的剖面构型为人为熟化层(W)——犁底层(Ap2 )——渗育层(Be)~水耕淀积层(Bshg)~潜育层(Br))。
水稻土又可分为习地点位于峨眉山山麓下,故属于潜育水稻土。
各土层情况如下:峨眉山土壤垂直分布如下:植物实习(11月5日,报国寺,海拔550米)实习目的:了解峨眉山地区的植被自然带;了解峨眉山的植物。
由于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凸而浅,并且森林植被保存完好,因而在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
自山底到山顶分别分布有亚热带次生植被与常绿阔叶林带——暖温带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混交林带——寒温带(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与次生灌丛。
具体情况见下表:植物物种总数的1/10以上,占四川植物物种总数的1/3。
被誉为“植物王国”和“绿色宝库”。
其中包括苔藓植物70科196属400余种(含变种、变型等分类单位),蕨类植物45科105属430余种,种子植物165科970属2870余种。
峨眉山植物不但种类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统计数据显示,峨眉山分布有资源植物2000余种,占峨眉山高等植物种类的一半以上,占我国资源植物的15%左右,药用植物1600多种,花卉500多种。
其中仅产于峨眉且首次命名与此的就有100多种,植物区系古老。
峨眉山在如此狭窄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孕育着如此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和完整的植被类型,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