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场有效性之争

市场有效性之争

市场有效性之争——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理论金融1209 季春红 2120121077一、有效市场假说及其面临的挑战(一)有效市场假说的起源有效市场假说是由尤金·法玛于1970年深化并提出的。

“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起源于路易斯·巴舍利耶,他把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股票收益率的分析,发现其波动的数学期望值总是为零。

1964年奥斯本提出了“随机漫步理论”,他认为股票价格的变化类似于化学中的分子“布朗运动”,具有“随机漫步”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变动的路径是不可预期的。

法玛也认为,股票价格收益率序列在统计上不具有"记忆性",所以投资者无法根据历史的价格来预测其未来的走势。

1970年,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其对有效市场的定义是: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

(二)有效市场假说的定义和形式1、两种定义内部有效市场又称交易有效市场,它主要衡量投资者买卖证券时所支付交易费用的多少,如证券商索取的手续费、佣金与证券买卖的价差。

外部有效市场又称价格有效市场,它探讨证券的价格是否迅速地反应出所有与价格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有关公司、行业、国内及世界经济的所有公开可用的信息,也包括个人,群体所能得到的所有的私人的,内部非公开的信息。

成为有效市场的条件是:⑴投资者都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力图获得更高的报酬;⑵证券市场对新的市场信息的反应迅速而准确,证券价格能完全反应全部信息;⑶市场竞争使证券价格从旧的均衡过渡到新的均衡,而与新信息相应的价格变动是相互独立的或随机的。

2、三种形式(1)弱式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认为在弱式有效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已充分反映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包括股票的成交价、成交量,卖空金额、融资金额等。

推论一:如果弱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则股票价格的技术分析失去作用,基本分析还可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

(2)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反映出所有已公开的有关公司营运前景的信息。

这些信息有成交价、成交量、盈利资料、盈利预测值、公司管理状况及其它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等。

假如投资者能迅速获得这些信息,股价应迅速做出反应。

推论二:如果半强式有效假说成立,则在市场中利用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失去作用,内幕消息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3)强式有效市场假说: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地反映了所有关于公司营运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已公开的或内部未公开的信息。

推论三:在强式有效市场中,没有任何方法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即使基金和有内幕消息者也一样。

3、三个要点第一,在市场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金融市场上每只股票所代表的各家公司都处于这些理性人的严格监视之下,他们每天都在进行基本分析,以公司未来的获利性来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把未来价值折算成今天的现值,并谨慎地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第二,股票的价格反映了这些理性人的供求的平衡,想买的人正好等于想卖的人,即,认为股价被高估的人与认为股价被低估的人正好相等,假如有人发现这两者不等,即存在套利的可能性的话,他们立即会用买进或卖出股票的办法使股价迅速变动到能够使二者相等为止。

第三,股票的价格也能充分反映该资产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即"信息有效",当信息变动时,股票的价格就一定会随之变动。

一个利好消息或利空消息刚刚传出时,股票的价格就开始异动,当它已经路人皆知时,股票的价格也已经涨或跌到适当的价位了。

(三)有效市场假说对证券投资分析的意义1、有效市场和技术分析如果市场未达到弱式下的有效,则当前的价格未完全反映历史价格信息,那么未来的价格变化将进一步对过去的价格信息作出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技术分析和图表从过去的价格信息中分析出未来价格的某种变化倾向,从而在交易中获利。

如果市场是弱式有效的,则过去的历史价格信息已完全反映在当前的价格中,未来的价格变化将与当前及历史价格无关,这时使用技术分析和图表分析当前及历史价格对未来作出预测将是徒劳的。

如果不运用进一步的价格序列以外的信息,明天价格最好的预测值将是今天的价格。

因此在弱式有效市场中,技术分析将失效。

2、有效市场和基本分析如果市场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公开信息未被当前价格完全反映,分析公开资料寻找误定价格将能增加收益。

但如果市场半强式有效,那么仅仅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的分析将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因为针对当前已公开的资料信息,目前的价格是合适的,未来的价格变化与当前已知的公开信息毫无关系,其变化纯粹依赖于明天新的公开信息。

对于那些只依赖于已公开信息的人来说,明天才公开的信息,他今天是一无所知的,所以不用未公开的资料,对于明天的价格,他的最好的预测值也就是今天的价格。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市场中,已公布的基本面信息无助于分析家挑选价格被高估或低估的证券,基于公开资料的基础分析毫无用处。

3、有效市场和证券组合管理如果市场是强式有效的,人们获取内部资料并按照它行动,这时任何新信息(包括公开的和内部的)将迅速在市场中得到反映。

所以在这种市场中,任何企图寻找内部资料信息来打击市场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

这种强式有效市场假设下,任何专业投资者的边际市场价值为零,因为没有任何资料来源和加工方式能够稳定地增加收益。

对于证券组合理论来说,其组合构建的条件之一即是假设证券市场是充分有效的,所有市场参与者都能同等地得到充分的投资信息,如各种证券收益和风险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同时不考虑交易费用。

但对于证券组合的管理来说,如果市场是强式有效的,组合管理者会选择消极保守型的态度,只求获得市场平均的收益率水平,因为区别将来某段时期的有利或无利的投资不可能以现阶段已知的这些投资的任何特征为依据,进而进行组合调整。

因此在这样一个市场中,管理者一般模拟某一种主要的市场指数进行投资。

而在市场仅达到弱式有效状态时,组织管理者则是积极进取的,会在选择资产和买卖时机上下功夫,努力寻找价格偏离价值的资产。

(四)关于有效市场假说的实证研究1、国外早期的实证研究结果自从20世纪60年代法玛提出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以来,众多金融经济学家运用各种方法、技术和手段对三种形式的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全面的实证研究。

例如,运用自相关、操作试验、过滤法则和相对强度检验等不同手段对证券价格时间序列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从而验证市场的弱式有效;运用事件研究方法对半强式有效市场进行检验;对内部人员的股票交易和专业投资机构的股票交易的盈利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检验市场的强式有效。

从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早期的研究对弱式有效市场和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给予了较充分的肯定,但对强式有效市场假设的支持则明显不足。

2、国外的另外一些实证研究结果——异常现象尽管许多实证研究对有效市场假说做出了肯定,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实证研究的结果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质疑。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有悖于有效市场假说的市场异常现象:(1)小公司效应或规模效应(small-firm effect or size effect)自80年代以来,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排除风险因素之后,未来股票价格的变化与股票所代表的公司的规模有密切的关系,小公司股票的收益率要明显高于大公司股票的收益率。

比如,最早进行这一研究的结论是:不论是总收益率还是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都存在着随着公司规模(根据公司普通股票的市值衡量)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

该项研究将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全部股票根据公司规模的大小分为5组,其发现规模最小的一组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比规模最大的一组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高19.8%。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公司规模最小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比根据CAPM模型预测的理论收益率高出18%。

(2)日历效应(calendar effect)证券市场异象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日历效应”,即股票在不同的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包括周末效应、一月效应和假日效应等反常现象。

如“周末效应”是指研究结果表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S&P 500种股票在1953年至1977年间,其星期一的收益率明显为负值,且周一的收益率要比一周的其余各日都低。

“一月效应”是指在每年12月,公司(特别是小公司和那些股票价格在当年已经下跌的公司)股票的收益是呈下降趋势的,而在次年一月价格又重新回升。

一般来讲,一月份是全年股票价格最高的月份,而十二月是全年股票价格最低的月份。

而“假日效应”则是指股票的平均收益在假日的前一天不正常的高或低的现象。

(3)赢家—输家效应(winner-loser effect)实证研究显示,累积收益率较低的股票组合(输家组合)在形成期后表现出很高的收益,而累积收益率较高的股票组合(赢家组合)则表现出较低的收益。

比如,一项研究发现,如果把股票根据其过去5年的投资业绩分成不同的组别,则过去5年中表现最差的一组在未来3年的收益率要比表现最好的一组平均高出25%(以累积收益衡量)。

这种输家重新崛起,赢家走向失败的现象就是“赢家—输家效应”,它提示人们可以采取“反向投资策略”,即选择那些不被市场看好的股票进行投资,如选择低市盈率(P/E)的股票或股票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值低、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获得比市场平均预期收益率高得多的收益。

由于上述有悖于有效市场假说的实证研究结果的不断出现,人们开始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质疑,并试图提出一些新的理论解释。

行为金融(behavior finance,BF)理论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

下面就将简要介绍行为金融理论的相关内容。

二、行为金融学(一)行为金融学的基础性概念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

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

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学两部分。

(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1、期望理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

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

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