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板书课题、作品出处1.导入: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方屈服,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2.明确学习目标:幻灯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2、赏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论辩技巧。

3.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句读。

找同学注音。

4.下面找几个同学读一遍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点评。

(声音大小,读音正误,句读停顿.)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把不理解的字词标注出来。

(同桌讨论)把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一起解决。

好,我来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打出幻灯片)好,我们来看课文。

课堂探究5.首先,看题目,题目意思是烛之武击退了秦国的军队,注意退的用法。

(使动)6.烛之武用什么击退了秦国的军队?(是带领军队用武力?还是武功高强像荆轲刺秦王一样刺杀了秦伯?还是用了什么别的方法?)明确:用言辞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

那么请问:课文哪一段最能显示烛之武高超的游说(shui)艺术?明确:文章第3段秦伯的说辞最具说服力。

7.齐读第3段(烛之武的说辞)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能抵过千军万马,思考,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伯的?(烛之武劝说秦王阐述了几个理由?有哪些?其高超之处在哪儿?)8.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烛之武的这段话究竟有几个理由?(学生讨论)师:有结果了吗?给大家提示一下,烛之武在这段中,里面暗含了几个假设,假如怎么样,结果怎么样,找到这几个假设就能够很容易地找到理由了,好,同学们接着讨论。

生:师:停下来吧,基本上每组都有答案了,烛之武究竟向秦伯说了几个理由?生;师:真是出奇的一致啊,看来大家都找到了那三个假设了,我请同学来说一下这三个理由和假设。

你来说。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烛之武措辞委婉而谨慎,特别是“邻之厚,君之薄也”从根本上动摇了联盟秦晋的基础。

板书:(亡郑危秦,动摇秦君)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烛之武以利益来引诱秦伯。

板书:(舍郑利秦,以利相诱)D在说第三点理由之前,烛之武还提到了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了。

大家说是哪一句?嗯。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说。

晋对秦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那么,烛之武为什么要提这段历史呢?你来说,你认为烛之武是要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

板书:(引史为例,挑拨秦晋)c“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第三个理由也是以亡郑为前提的。

如果郑国灭亡了,晋国强大后,势必接着攻打秦国以图进一步扩张。

板书:(晋贪无厌,劝秦谨慎)9.烛之武的说辞就分三点理由四个层次地摆在了秦伯的面前,表明了如果要攻打郑国,秦国没有利益所得。

秦穆公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当然知道该如何选择。

那么,除了这个思路外,这段说辞在语言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大家还是先四人一组地讨论一下。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此次见秦伯的目的是说服秦伯退师,但他并没有一见秦伯就开始说服,而是首先向秦伯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以此博得秦伯的好感,为接下来的说服做准备。

这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在策略上,这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还有吗?师:你说烛之武还很善于抓住对方的心里。

并且善于适时挑拨离间秦晋的关系。

10.烛之武为何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11.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晋文公亦去之。

12.讨论,分析烛之武这一艺术形象。

首先,从前面两段,烛之武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抛弃个人不满,毅然前往说秦,可以说是大义。

“夜缒而出,见秦伯”不顾老迈之躯,可见他的大勇。

机智善言地说退秦军,又体现了他的大智。

他不仅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更是一个能言善辩,睿智超群的辩士。

但是哪一个最能够支撑他全部说辞的内容?大家想一想,烛之武之所以能够说服秦伯,得益于他非常清楚的思路,也得益于他对秦穆公心理的准确判断和把握,当然得益于他过人的外交辞令,但是我觉得支撑他所有说辞的最根本的东西,是出于他对郑国的大家说是什么?对了,义。

这才是使烛之武这个形象焕发光彩的最动人最感人的地方。

祸从口出,福也从口出。

舌头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怎么去利用,为国为民,摇唇鼓舌就强于百万之师;造谣诬陷,搬弄是非就会众口铄金,毁谤销骨。

要想练好舌头帮助你人生收获成功,就要“修心”。

师:那这三个理由分别是以什么为假设的?也就是前提啊?生:师:你认为第一个理由是以亡郑为前提的。

能具体说说吗?对了。

郑国如果灭亡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是不利的。

为什么呢?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郑国离晋国近,而离秦国远,“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从地理位置上看,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春秋无义战,秦晋之所以会走到一起,是因为有着共同的利益。

但如今烛之武明了地指出了亡郑的后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亡郑危秦,动摇秦君。

(幻灯片)师:第二个理由又是以什么为前提呢?你来说。

对了。

以舍郑为前提。

具体怎么讲?亡郑对秦国不利,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则“君亦无所害”,保全郑国对秦国是有利的。

到底是亡郑还是保全郑国,秦伯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舍郑利秦,以利相诱。

(幻灯片)师:那么,第三个理由呢?你来说。

嗯,第三个理由也是以亡郑为前提的。

如果郑国灭亡了,晋国强大后,势必接着攻打秦国以图进一步扩张。

好,完全正确。

通过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烛之武的这几个理由都是以郑国的存亡为前提的。

师:烛之武的理由说完了,秦伯兵也退了,你认为这三个理由中最触动秦伯心里的是那一点?生:师:很好。

大家都认为是第三点。

为什么?生;师:没错。

因为这关系的秦的存亡了。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说第三点理由之前,烛之武还提到了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了。

大家说是哪一句?嗯。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说。

晋对秦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那么,烛之武为什么要提这段历史呢?你来说,你认为烛之武是要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幻灯片)很好。

离间了秦晋的关系后,烛之武又进一步说明第三个亡郑的后果是第一个亡郑之伤害的加深,如果郑亡就会使晋的实力变得更加雄厚,“夫晋,何厌之有?”它不会只满足于灭掉郑国,紧接着它可能进一步向外扩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那么下一个对象就可能是秦国了。

到了那时候,郑的灭亡已经使晋的实力超过了秦国,那么秦战败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因此亡郑从长远来看,对秦是有大害的。

晋贪无厌,劝秦谨慎(幻灯片)师:这样,烛之武的说辞就分三点理由四个层次地摆在了秦伯的面前,表明了如果要攻打郑国,秦国没有利益所得。

秦穆公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当然知道该如何选择。

那么,除了这个思路外,这段说辞在语言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大家还是先四人一组地讨论一下。

生;师:差不多了吧。

我们请这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此次见秦伯的目的是说服秦伯退师,但他并没有一见秦伯就开始说服,而是首先向秦伯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以此博得秦伯的好感,为接下来的说服做准备。

这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在策略上,这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还有吗?师:你说烛之武还很善于抓住对方的心里。

并且善于适时挑拨离间秦晋的关系。

=你用三个字来概括烛之武这个人“义勇智”能不能分别作一下解释。

很好。

首先,从前面两段,烛之武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毅然前往说秦,可以说是大义。

“夜缒而出,见秦伯”可见他的大勇。

机智善言地说退秦军,又体现了他的大智。

他不仅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更是一个能言善辩,睿智超群的辩士。

但是哪一个最能够支撑他全部说辞的内容?大家想一想,烛之武之所以能够说服秦伯,得益于他非常清楚的思路,也得益于他对秦穆公心理的准确判断和把握,当然得益于他过人的外交辞令,但是我觉得支撑他所有说辞的最根本的东西,是出于他对郑国的大家说是什么?对了,义。

这才是使烛之武这个形象焕发光彩的最动人最感人的地方。

烛之武游说秦伯的结果如何?书上有特别明确的交代,大家看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经过烛之武的说服,秦伯不仅退了师,而且还派三位大夫守卫郑国,和郑国结盟。

五、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亡郑危秦动摇秦君舍郑利秦以利相诱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晋贪无厌劝秦谨慎烛之武为何退秦师?3.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4.分析烛之武这一艺术形象。

课后拓展案1、下面对文言句式的判断,相同的一组是()①夫晋,何厌之有?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③诸候有在者乎?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秦军汜(sì)南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C、秦伯说(yuè)杞( qǐ)子杨孙戍(shù)之D、逢(féng)孙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不知(zhì)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两个B、晋军函陵军:驻军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4、找出通假字①无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③秦伯说,与郑人盟④失其所与,不知5、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D、郑既知亡矣7、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B.越国以鄙(偏僻)远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D. 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9、“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以为得之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