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韩非子二篇
【原文】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
禹笑矣;有决渎於殷周之世者,必为汤、 武笑矣。
而鲧(gǔn)禹决渎
鲧:传说是大禹的父亲。相传尧派鲧治水, 他采用堵截的方法阻拦河流,结果失败,被 舜处死于羽山(今山东郯城东北)。
决:挖掘、疏导。 渎 :指独流入海的江河。古称长江、黄河、 淮河、济水为四渎。
舜还不用这个办法来劝说尧,让他听从自 己的意见,竟然亲自做那些劳苦的事,岂 不是太没有办法了吗?进一步来说,亲自 去做劳苦的事情然后才能感化百姓,这是 尧舜也感到困难的事;处在有权势的地位 用命令矫正百姓的错误,这是平庸的君主 也感到容易的事情。准备去治理天下,却 放弃平庸君主容易做到的事,而提倡尧舜 很难做到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一道 治理国家的。 (段意:倡导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
《 韩 非 子 》 二篇
韩非子
生平:
約公元前 280- 前 233 年,战国末期朴素唯物 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與李斯同爲荀子弟子,李斯自以为不如。口吃, 不善言辭,善著書。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曾屡 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终不为韩王采纳, 于是发愤著书。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秦始 皇)读后非常赏识,于是发兵攻韩寻求韩非。 前234年,被任出使秦國,秦始皇留下他準備重 用,李斯妒忌他的才能,進讒陷害。韓非下獄, 服毒自殺, 死于狱中。
五 蠹
解题
蠹——蛀虫 五蠹——国家的五种祸害: 儒者、游侠、纵横家、患御者、商工之民。 韩非子认为这五种人没有创造物质财富 或为捍卫国家效力,对社会无利而有害,就 象蛀木的蠧虫一样,应该坚决清除。
本文从进化的历史观出发,认为“上古 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论述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的观点,提出 “仁之不可以为治”,而要以农战为立国之 本,韩非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君权巩固,必 须“除此五蠹之民”,“养耿介之士”。阐 明了去除五蠧、重农尚武、以法治国的思想。 韩非的思想成为秦朝统治天下的重要理论依 据。本文也是韩非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批判儒家的“德治”思想,强调 “法治”的重要性。 第一段:以舜的躬亲,阐明什么是“德 化”。 第二段:以矛盾为喻,阐明“德化”与 “明察”的矛盾。 第三段:揭示“德化”之弊,提出“法 治”思想。
文本串讲
【原文】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
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
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已一过,纠正住一个错误。 以有尽逐无已
有尽:指舜寿。 逐:犹言对付。 无已,指天下无穷尽的过错。 中程,符合法令规定。 说:劝谏。 骄:通“矫”,纠正。 道:称道,提倡。
参考译文:
再说舜挽救社会风气的败坏,一年只能消除 一件过错,三年不过消除三件过错。舜的寿 命有终了的时候,天下的过错没有完结的时 候。用有限的生命跟在永远没有完结的过错 后面,一个个地纠正,所能制止的就太少了。 如果有赏功罚过的规定让天下一定要实行, 并且下命令说:“符合规定的就奖赏,不符 合规定的就惩罚。”命令早晨到达,晚上情 况就得到改变;晚上到达,第二天早晨情况 就得到改变;十天功天天下就能全部改变情 况,为什么还要等到一年以后呢?
历山之农者侵畔
《 韩 非 子 》
解题
本文选自《韩非子· 难一》,“难” (nàn)是辩难,是韩非对前人成说的反 驳,在文体上相当于今天的驳论文。在体 例上,作者总是先引一段已有定论的历史 故事,然后由“或曰”引出自己的议论, 其论证过程体现出强烈的原创性和深刻性, 谨严细密,善辩事理有战国策士的雄辩之 风。其成功的创作实践开创了我国问难文 体的一个先例。
让长,礼让年长者。 东夷,居住在东方的少数民族。 陶者,制陶的工匠。 苦窳yǔ,粗劣。
苦:通“盬”,粗劣。《集韵》:“沽,略也。 或作苦,通作盬。” 《史记· 五帝本纪》:“河 滨器皆不苦窳。”张守节正义:“苦,读若盬, 音古。盬,麤(粗)也。” 窳:《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窳,穴形瓜 瓜声。土室低下。” 土室低下——器物粗劣 舜其信仁乎 ? 信,的确。 躬藉:亲自耕田。 藉:践踏,实践。
“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
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
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陷:刺穿。
参考译文:
认为舜很贤,便排除了尧能清楚地了解一切;认为尧 是圣人,便排除了舜用德行进行教化的可能,不可能 两方面同时成立。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称赞他的 盾说道:“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 它。”又称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锐利,没有什 么东西不能穿透。”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 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不能回答。不可穿透的盾和什 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现在对尧、舜不 可能两方面都称赞,这就象楚人对矛、盾的说法一样。 (段意:反驳儒家的“以德治国”主张,认为同时称 赞舜与堯是自相矛盾的。)
腥臊恶臭
恶臭:难闻的气味。
民多疾病 = 民多有疾病。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钻燧:钻木取火,燧是一种取火的器具。 化:消除。
而民说之
说:同“悦”,喜悦。
参考译文:
上古时代,人少而禽兽多,人类经受不住 禽兽虫蛇 [的侵扰]。有个圣人出现,架起木头 筑巢 (居住)以此躲避各种侵害,百姓喜欢他, 推举 [他]做天下的王,称他为有巢氏。人类吃 瓜果蚌蛤,腥臭难闻而伤害肠胃,百姓大多染 病。有个圣人出现。用燧子钻木取火,用火 (烧烤食物)消除腥臊气味,百姓喜欢他,推举 他做天下的王,称他为燧人氏。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期:期求,指望 。
脩:通“修”,学习。
法:效法。 常可:永久不变的制度,永远适宜的方法 。
论世之事,因(
)为之备
论世:研究当前社会。因:根据(它的情况)。 为之备:给它制定措施。 “为”,制定。 备:措施办法。 研究当世的实际情况,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
兔走触株
株:树桩。 走:跑。
集法家之大成:
韓非继承了吴起商鞅 的法治思想、申不害的术 治思想、慎到的势治思想 以及荀子反对天命崇尚人 力的人定胜天思想。在政 治上他形成了法(法制)、 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 段)、势(君主的权力) 三者想结合而以法治为核 心的理论体系。
韩非批判继承了儒、道、墨各家思想, 又综合了“法”治、“术”治、“势”治, 建立了他的刑法术之学的理论体系,主张 严刑峻法,反对世袭等级制度,提倡任人 为贤。主张因时制宜,强调法治和君主集 权,提倡“耕战”,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 础上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历史观上他反对 复古,认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原文】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其人曰:“尧为天子。”
参考译文:
有人问儒家的人说:“当这个时候,尧 在哪里?” 那个人答道:“尧做天子。”
【原文】
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 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 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 失也。
圣尧:以尧为圣。 贤舜:以舜为贤。
【原文】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 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
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
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上古之世 上古:指远古。 不胜:难以忍受。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作:出现,产生。 构,架。 群害:代禽兽虫蛇。 使王(wàng)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王:名词用作动词,做王。 号之曰:称他叫。 有巢氏:与下文的燧人氏都是传说中远古时期的帝王。 民食果蓏(luǒ)蜯蛤 果蓏:“果”为木本植物的果实。“蓏”为草本植物 的果实。 蜯:同“蚌”。 蛤:蛤蜊。
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
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历山之农者侵畔
畔:田界。《说文》:“畔,田界也。从田,半 声。”段玉裁注:“一夫百亩,则畔为百亩之界 也。”
甽畝正
甽同“畎”(quán), “畎”的异体字,即地 垄沟。《字汇· 田部》:“畎,田中沟广尺深尺 曰畎。” 畝:《国语· 周语下》:“或在畎亩。”韦昭注: “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 争坻chí ,争夺水中高地。 坻:《说文》:“坻,小渚也。· · · · · · 从土,氐 声。” 水中小岛——堤岸
韩非子的思想适应了战国末期的时代 潮流,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 器,影响深远。他主张一切权势归君主一 人掌握,秦始皇第一个实践了他的学说。 这种君权至上的集权统治思想,支配中国 封建社会达二千年之久。他的所谓“法 制”,随着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消灭,就纯 粹成为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了。
著作:
《韓非子》今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 部分爲韓非自己的作品。有些篇章可能是后代 学者补充的。 《韩非子》的文章体裁,包括两类作品,一 类是政论文,以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见长,議 論透徹,表现出一种严峻、峭刻的文风;另一 类是利用记述历史故事和创作寓言进行说理, 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爲 論證資料,説明抽象的道理。寓意深刻,形象 生动。其中很多寓言故事今天已成爲膾炙人口 的成語典故。
参考译文:
那么孔于把尧看作圣人又该怎么说呢!圣 人能清楚地了解一切,处在帝王的位置上,要 使天下没有邪恶的事情发生。如果耕地打渔不 发生争执,陶器质量不粗劣,舜又哪里用得着 用德行去教化他们呢?当舜挽救社会风气败坏 的时候,就说明尧有过错。
【原文】
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
可两得也。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
参考译文:历山耕地的人越出田界侵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