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其赶超思想的核心——兼与斯密的价值理论作比较东北财经大学安岗内容提要李斯特立足于德国当时经济落后的实际提出自己的经济理论,其目的是实现对英、法等先发国经济的赶超,后来的实践也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
我们在重读李斯特著作时认识到,把李斯特经济思想简单归于贸易保护主义是不适当的,生产力理论才是李斯特经济思想的核心;生产力概念的内涵需要重新审视;生产力比交换价值和分工重要得多;国家经济学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在大国经济赶超中要坚持生产力的均衡发展。
这些重要的结论对我国的经济赶超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斯特生产力理论价值理论赶超思想国家经济学作者简介:安岗,1970年生,陕西富平县人,东北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博士生。
一、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值得重新审视由于斯密过于重视“分工”的概念,使他不能深入探讨“生产力”的思想内容,也不能很好地解释交换价值背后的决定力量。
与斯密的价值理论相对应,李斯特主张建立独立的“生产力理论”。
虽然李斯特对“生产力”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著述中找出他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
李斯特认为,斯密把劳动本身看成是国家财富的“泉源”,但是没有回答劳动的起因是什么?李斯特的回答是,劳动的起因是“对个人有鼓励、激发作用的那种精神力量,是使个人在这方面的努力可以获得成果的社会状况,是个人在努力中能够利用的天然资源”,“所有这些方面,主要还是有赖于个人所处的社会状况的。
谈到社会状况,这就是说,科学与艺术是否发达;公共制度与法律对于宗教品质、道德和才智、人身和财产安全、自由和公道这些方面是否能有所促进;国内的物质发展、农工商业这些因素是否受到一视同仁的、相称的培养;国家是否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可以保障它的国民在财富和教育方面世世代代发展下去,可以使他们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天然资源,而且通过国外贸易和殖民地的战友,还能够把国外的天然资源供他们自己来利用。
”①“国家生产力的来源是个人的身心力量,是个人的社会状况、政治状况和制度,使国家所掌握的自然资源,或者是国家所拥有的作为个人以前身心努力的物质产品的工具(即农业的、工业的与商业的物质资本)。
”②可以看出,李斯特的生产力概念中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制度与法律以及国家力量、自然资源等方面,是一种个人所处的社会状况,这种社会状况决定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他的生产力概念实质上是指国家生产力,而不是个人生产力,这是与斯密理论的不同之处。
“国家生产力的综合并不等于在分别考虑下一切个人生产力的综合;这些力量的综合量主要决定与社会和个人情况,特别有赖于国家在国内分工和国内生产力协作这些方面进行时的有效程度。
”③在生产力这一基本概念上,李斯特与斯密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发展出了不同的国家经济学和个人主义经济学。
因为李斯特是从国家这一角度研究生产力状况,所以他被认为是①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0-121页。
②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2-193页。
③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宏观生产力理论的伟大先驱者之一”。
①李斯特把国家生产力区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包括“工业力”、“农业力”和“商业力”;精神生产力包括艺术和科学、教育、一般文化事业、国家与社会制度。
在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中体系中,精神生产力始终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与斯密的流行学派的重大不同。
李斯特认为精神(非物质)生产者之所以具有生产性,是因为他们“生产了生产力”。
②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相比之下,斯密对生产力的理解要狭义一些。
他认为劳动生产力是“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
③很明显,这个理解是从个人生产力的角度出发的,对生产力的社会性没有进一步考察,由于斯密的理论重心在分工与交易上,生产力被严重地忽视了。
虽然李斯特不能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不能给生产力一个更抽象的定义,但是当我们从国家这一层面研究生产力时,就不能不关注生产力的社会性和系统性。
这时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按照斯大林时代提出的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理解生产力,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理解生产关系还能否说明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来重新审视了。
生产力概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最早提出“生产力”概念的是法国重农主义学派的创始人魁奈,但他仅仅指土地。
在斯密之后,马克思无疑受到了古典经济学派的影响,如把土地、牲畜等自然生产能力看作生产力。
但马克思也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即主要把工业看作“生产力”。
马克思批判了李斯特把生产力“唯心主义化”的做法,指出:“为了破除‘生产力’的神秘灵光,只要翻一下任何一本统计教材也就够了。
那里谈到水力、蒸汽力、人力、马力。
所有这些都是‘生产力’”。
④马克思这时已经接近下面的认识:生产力不是精神实体;生产力主要是人本身的力量(体力、智力)及对象化(物化)的物的力量(工业),这种力量反过来具有更大的生产财富的能力。
古典经济学派和李斯特在使用生产力概念时,都是从“创造财富”的力量的角度来讲的。
马克思虽然不同意李斯特把创造财富的“力量”“精神化”的说法,但却保留了生产力作为创造财富的力量这一基本涵义。
如马克思指出:“资本家把无产者不是看作人,而是看作创造财富的力量。
资本家还可以把这种力量同其他的生产力——牲畜、机器——进行比较。
”⑤把生产力规定为“创造财富”的而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更符合马克思的原意。
⑥斯大林在1938年提出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同自然界斗争以及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经进一步明确简化成“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前苏联和我国的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沿用这条定义,实质上是坚持以“自然”为唯一导向来认识和定义生产力的。
在1958-1959年李平心教授就发表了一系列论述生产力的文章,反对经济学只研究生产关系的教条,引起了1960年代初围绕李平心“生产力理论”的争论。
大跃进失败后,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思考其教训,于光远提出了创立生产力经济学的倡议,孙尚清主张建立生产力组织学,但从未得到官方的认可,乃销声匿迹了。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对于生产力的探索也掀起了高潮。
1980年春熊映梧在北大《经济科学》发表了《经济科学要把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一文,可称之为生产力正名的第一炮,在经济学界引起了一场大争论。
同年冬,在于光远、孙尚清领导下,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讨论生产力的学术会议,成立了“中①王慎之:《生产力理论史》,载于薛永应主编:《生产力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6页。
②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6-127页。
③亚当·斯密(1776)著,杨敬年译:《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2页。
⑥鲁克俭:《对生产力概念的重新审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9卷,1999年第1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
人们不再囿于传统对生产力的简单描述,陆续提出了对传统定义的质疑,主张修改补充传统的生产力定义,补充进“协调”、“控制”等内容。
如张振国认为,生产力的定义应当修改补充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协调(或调整)自然,获得物质资料和人类良好生活环境的能力”。
①董建中、王宜民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改造、控制和保护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现实的物质力量”。
②蔡建华说:“所谓生产力,简要地说,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财富的能力”。
③这段时期,虽然人们对传统定义提出了种种质疑,但总的来说仍属于“修补”的性质,没有脱离以“自然”为唯一导向定义和认识生产力的圈子,因此笔者称之为“传统定义的修正时期”。
近几年来理论界出现的新动向是,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认识生产力,更多的同志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生产力。
如张树斌认为:“生产力是人们满足需要的生产劳动能力”。
④刘伯彬说:“生产力,又称社会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或生产方式下,由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的生产的活动不断随机组合着的具有运动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等特点的一种社会共同活动方式”。
⑤上述“新动向”虽然刚刚起步,但代表着理论界绝大多数同志的意见,标志着生产力定义的变革的新的时期的到来。
在这个新的时期里,意味着将对传统定义的彻底变革,即以“社会”为导向定义和认识生产力的趋势不断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的西方经济学家对生产力的研究也是逐步深入的。
迈克尔·波特在其名著《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到,“从国家层面来考虑时,‘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国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也正是国家如何刺激产业改善和创新的关系”。
①虽然薛永应对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的定位是“一种朦胧的生产力系统论思想”,②但是,我们从以上生产力理论的变化来看,不能不说是对李斯特思想的一种复归。
把李斯特的经济思想作为生产力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生产力比交换价值和分工重要得多李斯特强调,“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完全不同”,“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
③这里所谓的财富,就是交换价值。
在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中,生产力是交换价值的原因,而不是结果,生产力要比交换价值重要的多。
这个道理在我国的古语中早有体现,“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有了生产力,即使失去了财富,还可以生产出来;但使只有财富而没有生产力,财富用完时便会一无所有。
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道理。
斯密并没有否认财富决定于生产力这一点,他在《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一书的序言中早就进行了说明。
但是为什么斯密对生产力并没有重点分析?关键在于斯密认为生产力的改进是分工的结果,而分工的原因是人类交易的倾向。
④因此斯密就把理论重点从生产力转向了分工和交易,从而构造了他的自由市场理论。
斯密的思路是否可以总结为:交易→分工→生产力→交换价值。
按照这一思路,分工和交易是决定财富更根本的因素,生产力被忽略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这样的理论结果是斯密强调分工与交易,而李斯特强调生产力。
这种分歧的关键之处在于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只是分工吗?生产力与分工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在李斯特的理论中,生产力水平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社会状况,有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制度与法律的公正、自由,国家力量的强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