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一、肝胆生化(一)肝脏的代谢功能1.糖代谢:糖原合成、分解,糖异生2.蛋白质代谢:合成血浆蛋白质(清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合成尿素3.脂类代谢:合成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合成LDL、HDL、LCAT;分解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合成酮体4.维生素代谢储存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B、D、E、K及B12等。
直接参与Vit的代谢转化:无活性形式→活性形式。
如胡萝卜素转变成维生素A,维生素D3在C25位上羟化,维生素PP合成NAD+和NADP+,维生素B1合成TPP等过程均在肝内进行。
5.激素灭活:肝是激素降解的主要部位。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1.概念:机体对内生及外来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的过程,即为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进行。
2.意义:使脂溶性极强的物质增加水溶性,有利于代谢产物、药物、毒物等从肾脏和胆道排出。
3.过程:两相反应。
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三)胆汁酸代谢胆汁酸由胆固醇转化生成,存在于胆汁中。
1.分类:(1)初级胆汁酸:肝细胞内合成,主要成分有胆酸、鹅脱氧胆酸。
(2)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经肠内细菌分解作用而成,主要成分有脱氧胆酸、少量石胆酸及微量的熊脱氧胆酸。
2.胆汁酸功能:在脂肪的吸收、转运、分泌和调节胆固醇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
3.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四)胆红素代谢与黄疸1.胆红素代谢血中运输:主要以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和运输。
(不能被肾小球滤过)肝内代谢:肝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排泄(1)摄取:肝细胞内有Y蛋白和Z蛋白两种色素受体蛋白。
Y蛋白是肝细胞主要的胆红素转运蛋白,Z蛋白对长链脂肪酸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Y、Z蛋白与进入胞质的胆红素结合,并将它运至内质网。
(2)转化:水溶性↑,毒性↓。
在滑面内质网上进行,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下,胆红素被转化为单、双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形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肾脏)。
(3)排泄: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道。
肠内变化:胆红素在肠道菌的作用下大部分被水解而脱下葡萄糖醛酸,还原成尿胆原。
在肠管下段接触空气后被氧化成尿胆素,随粪便排出。
一部分胆素原可被肠黏膜重吸收进入门静脉,其中大部分以原形再排入胆管,小部分经体循环随尿排出。
2.黄疸:当各种原因导致血液中游离胆红素或结合胆红素升高时,可导致黄疸。
根据机制分成三类:(1)溶血性黄疸:来源增多。
血中游离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尿胆原升高,尿中胆红素阴性。
(2)阻塞性黄疸:排泄受阻。
血中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尿胆原降低,尿胆红素阳性。
(3)肝细胞性黄疸:处理障碍。
血中两种胆红素都升高,尿胆原正常或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例题有关生物转化叙述错误的是:A.主要在肝脏进行B.主要在肾脏进行C.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D.第二相反应是结合反应E.使脂溶性极强的物质增加水溶性有利于排出[答疑编号700834100101]正确答案:B二、肝胆疾病的检查(一)酶学检查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1.血清转氨酶及其同工酶测定:用于检测肝细胞损伤程度的主要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1)概况①ALT:肝脏>肾脏>心脏>骨骼肌等。
肝细胞中ALT活性约比血清高2850倍,因此即使1%的肝细胞损伤,就足以使血液中ALT活性升高1倍。
②AST:心脏>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
肝细胞中60%的AST位于线粒体,40%位于胞质。
AST有两种同工酶:即c-AST、m-AST。
(2)参考值:ALT<40U/L(37℃)(酶速率法)AST<45U/L(37℃)(酶速率法)AST/ALT:1.15左右(3)临床意义:ALT和AST均属于肝细胞内非特异性功能酶,生理情况下血清转氨酶活性很低。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虽不特异,但最敏感。
①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ALT升高,出现黄疸后ALT急剧升高,至黄疸极期,ALT迅速下降。
②部分无黄疸型肝炎患者早期ALT升高不明显,长期留于较高水平,持续数月或数年而转为慢性肝炎。
③轻型无黄疸型肝炎常常只有一过性ALT升高,很快恢复正常。
急性肝炎恢复期AST先于ALT恢复正常。
重症肝炎早期,ALT明显增高,随病情恶化,大量肝细胞坏死,致血中ALT下降,甚至在正常范围内,但此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呈现“酶胆分离”现象,预后极差。
在急性肝炎时肝细胞轻度损害,血中ALT升高程度大于AST,AST/ALT比值降低;如损害严重,线粒体受到破坏,血清m-AST才升高,故m-AST升高是肝细胞坏死的指征。
2)慢性肝炎和脂肪肝:慢性迁延型肝炎ALT、AST轻度上升,一般不超过参考值的3倍。
当病变累及线粒体时AST升高程度可超过ALT。
慢性活动型肝炎,ALT多数升高至参考值3~5倍以上,且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
如伴有肝坏死时ALT 可升高到参考值10倍以上。
脂肪肝,ALT可持续轻度升高并伴有高脂血症。
3)肝硬化: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血清ALT可轻度增高或正常,失代偿期ALT可持续升高。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ALT活性较高可与黄疸平行,AST升高不及ALT显著。
4)原发性肝癌:ALT可正常或轻中度升高,提示可能并发肝坏死,预后严重。
5)胆管疾病:胆管梗阻时,ALT中度升高,梗阻缓解后1~2周即可恢复正常。
6)其他疾病:ALT广泛存在于各组织中,机体器官有实质性损害时,ALT均可增高。
若ALT单项增高,需要结合病情综合分析。
7)m-AST的意义:m-AST可协助判断肝实质损害的严重程度。
当急性肝炎病变严重累及线粒体时,AST/ALT 比值升高,此时应注意是否发展为慢性肝炎。
肝硬化时可达2.0。
在Reye综合征、妊娠脂肪肝、心肌梗死、做导管肝动脉栓塞术后,m-AST也可升高。
2.碱性磷酸酶(ALP)及其同工酶:血清中的ALP主要来源于肝脏、骨骼、少部分来自小肠和妊娠期胎盘组织,肾脏也有极少量。
等位基因型分为非组织特异型、胎盘型和肠型。
非组织特异型ALP分布于肝脏、骨骼、肾脏等组织器官。
琼脂糖凝胶电泳可将ALP分为6种同工酶(ALP1~ALP6):ALP1是细胞膜组分和ALP2的复合物;ALP2来自肝脏;ALP3来自骨骼;ALP4来自妊娠期胎盘;ALP5来自小肠;ALP6是IgG和ALP2的复合物。
参考值:成人40~150U/L(37℃)。
(酶动力学法)临床意义:(1)ALP的生理性增高:与年龄、妊娠有关。
(2)肝胆管梗阻的疾患:血清ALP水平可增高。
(3)肝炎或肝硬化时:ALP可轻度增高。
(4)原发或继发肝癌:ALP明显升高。
ALP持续轻度升高应考虑肝有无占位性病变。
(5)骨骼系统病变:血清ALP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6)其他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维生素D血症、肢端肥大症等,血中ALP均升高。
碱性磷酸酶同工酶的检测对肝外阻塞性黄疸及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原发与继发性肝癌具有鉴别意义。
ALP1升高可见于肝外胆管梗阻,如转移性肝癌、肝脓肿、肝淤血等并可伴有ALP2的升高。
而肝内胆管梗阻所致胆汁淤积,如原发性肝癌及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则以ALP2的增高为主,ALP1相对减少。
3.γ-谷氨酰转肽酶(GGT)测定:GGT在体内分布较广。
血清中的GGT主要来自肝脏,少量来自肾脏、胰腺。
参考值:男:11~50U/L;女:7~32U/L(酶动力法)临床意义:(1)病毒性肝炎:血清GGT轻度升高。
(2)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血中GGT明显增高,反映肝内占位性病变;还可观察乳腺癌、早期直肠癌、睾丸癌的患者是否有肝转移。
(3)梗阻性黄疸:GGT是胆汁淤积、胆管梗阻最敏感酶。
GGT活性与阻塞的时间和程度相关。
(4)急、慢性酒精性肝炎。
(5)肝硬化:代偿期GGT多正常,失代偿期可升高。
(6)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患者血清GGT均可轻度增高。
(7)某些药物能使血中GGT活性升高,如:抗癫痫药(扑米酮)、镇静药(巴比妥)、对乙酰氨基酚或其他能诱导肝微粒体生物转化系统的药物均可致GGT升高。
4.假性胆碱酯酶测定(PCHE):PCHE是一种糖蛋白,由肝脏合成,存在于血清或血浆中。
此酶将胆碱酯水解为胆碱和有机酸,临床上即根据其水解产物多少测算出PCHE的活性。
参考值:成人:4250~12 250U/ml(37℃)临床意义:(1)肝脏疾病:在病情严重的肝炎患者中,其PCHE降低与肝病变程度成正比,与血清白蛋白平行。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如PCHE持续降低则提示预后不良;肝功能不全时PCHE明显降低。
(2)口服雌激素或避孕药时,血清PCHE可略降低。
(3)遗传性血清PCHE异常病、营养不良、有机磷中毒、血清PCHE均降低。
(4)肾脏疾病(排泄障碍)、肥胖、脂肪肝、甲亢和遗传性高PCHE血症者,血清PCHE水平均可升高。
5.5’-核苷酸酶(5’-NT)测定:连续监测法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如肝、胆、肠、脑、心等。
是诊断肝肿瘤及消化道肿瘤非常灵敏的酶学指标,能提高AFP阴性肝癌的检出率。
6.α-L-岩藻糖苷酶(AFU):速率法检测AFU为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肝、脑、肺、白细胞等)细胞溶酶体中。
AFU是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志物。
7.单胺氧化酶(MAO):一种含铜的酶,分布于肝、肾、胰、心脏等器官,肝中MAO来源于线粒体。
检测方法:比色法、荧光法和生物发光法。
参考值:12~40U/ml临床意义:常用MAO活性测定观察肝脏纤维化的程度。
(二)胆红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1.胆红素的分类(1)基于化学反应的分类:直接/间接胆红素。
(2)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类:①α组分胆红素:即未结合胆红素。
血中蛋白非结合型胆红素(MB)增加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②β组分胆红素:即单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③γ组分胆红素:即双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④δ组分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和白蛋白以共价键结合者,这一部分可与重氮试剂呈直接反应。
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单、双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δ组分胆红素2.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偶氮反应方法(1)原理:血清胆红素可在加速剂(甲醇、咖啡因)作用下,与重氮试剂反应生成偶氮胆红素,出现颜色反应,颜色的深浅与胆红素的浓度成正比。
(2)参考值:成人3.4~17.1μmol/L(3)临床意义:①判断有无黄疸。
②根据血清胆红素分类,判断黄疸类型。
3.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1)原理:血清与重氮试剂混合后,在规定时间所测定的胆红素,相当于直接胆红素含量,总胆红素减去直接胆红素的值即为间接胆红素。
该方法反应时间不同,结果相差很大。
(2)参考值:直接胆红素:0~6.8μmol/L(0~0.4mg/dL)间接胆红素:1.7~13.2μmol/L(0.1~0.8mg/dL)(3)临床意义:①当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时,可根据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来协助鉴别黄疸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