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十五中第三次周考历史试卷
①选择题。
(每题4分,共48分)
1、“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
”(《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B.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
C.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 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
2、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
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A.南向北房B.东厢房 C.西厢房D.北向南房
3、“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4、《史记•田齐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
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之士复盛。
”这说明当时“士阶层”的主要作用是
A.宣传了本学派政治主张
B.扩大了本学派的社会影响
C.改变了社会的统治基础D.提升了诸侯国实力和影响
5、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C.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6、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7、“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
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
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
”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D.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
8、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9、西方一本描写宋朝的书《中国转向内向》中说:“理学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后,整个社会走向宇宙统一规范的文化操控.加剧了中国儒学中对工具技术的攻击反驳,中国学问一向就少逻辑,所以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发达,但出不了像《几何原本》那样的体系理论.”上述材料的中心意思是ﻫA.中国古代科技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封闭性
B.以人伦为中心的理学束缚了近代科学的发展ﻫ
C.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比较发达但欠缺逻辑性ﻫ
D.欧洲近代科技伴随实验科学的发展而兴起
10、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11、据冯天瑜著《中华文明史》记载,南宋临安城居民中,官吏人数占临安城区居民总数的23%左右;从事工商业的居民总数达20万,约占城区居民的三分之一左右;从事文教事业的生员、教谕还有各行业艺人也占临安城区人口的十分之一。
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作者文中数据可能来自《东京梦华录》B.南宋社会生活世俗化程度较低
C.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已对中国古代政治结构造成严重冲击
D.南宋兼具“官僚社会”、“文人社会”、“市民社会”的风貌特征
12.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写到:“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读史者应结合当时历史的特定环境感悟历史②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同情其所处环境
③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具有批判意识④研究历史应神游冥想,充分发挥主观想象
A.①②ﻩB. ①②③ﻩC. ①②④ﻩ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2分)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6分)
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
《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
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ﻫ――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ﻫ(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
(2分)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6分)
材料三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
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
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8分)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
(2分)
14.(26分)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
材料一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
究》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
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