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性规制发展

社会性规制发展

试析社会性规制的发展
摘要:规制是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规制可以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经济性规制经历了丰富的实践并取得了众多理论成果,而对社会性规制的研究比较少。

本文首先介绍了规制的发展历程,然后以社会性规制为重点,探讨了社会性规制的本质,并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经济性规制;社会性规制;规制
一、规制的定义
宽泛的讲,规制是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不同的文献和经济学家对规制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类:基于公共利益范式的和基于利益集团范式下的。

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之上的分析一般认为,规制是政府职能部门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实现符合社会利益的结果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的适当干预。

这有时会与实证分析得出的规制并非为了公共利益的结论发生偏差。

因此,以施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提出另一种范式的定义:规制作为一项规则,是对国家强制权的运用,是应利益集团的要求为实现其利益而设计和实施的。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规制是以国家强制权为基础,政府职能部门对经济活动进行的干预,以期克服市场失灵,权衡和维护各利益集团的利益。

二、规制的发展变迁
西方国家的规制实践由来已久,可以说有了市场经济就有了政府规制。

与丰富的规制实践相辅相成,西方学者在规制理论的研究方
面已经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最初这些成果散见于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中,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逐步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后来逐渐发展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产业组织的相关领域”一起成为应用微观经济学最重要的领
域之一。

最早的古典市场经济时期,只有少量的市场模式的规制。

生产技术的革新引发了生产组织和工业结构的巨大变革,市场经济由古典自由主义模式向现代混合模式变迁。

20世纪30年代开始,政府规制扩大,到20世纪60年代,国家干预主义一直占绝对优势,这一时期,公共利益规制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型规制达到高潮,基于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社会性规制逐渐收到重视。

随着20世纪末美国、加拿大发生的大规模停电事件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大规模的放松规制及私有化遭到质疑,以放松规制为主导的再规制与放松规制并存的思潮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激励性规制理论得到大发展,这意味着政府干预的作用已被认可,而关注的焦点已成为政府该采取何种手段在何种程度上以及在哪些领域进行干预的问题。

迄今,西方规制经济学已经历了公共利益规制理论、利益集团规制理论、激励性规制理论、规制框架下的竞争理论四大理论的变迁。

三、规制焦点的转变--社会性规制的新发展
从规制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是紧密结合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关注的焦点开始转向确保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等问题,而不仅仅是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

社会性规制本质上来说是为了纠正因外部性和内部性等市
场失灵而引致的资源配置的非效率性和分配的不公正性,以及维持社会秩序及经济社会的稳定,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增进。

社会性规制的经济动因在于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失灵,社会动因在于存在大量外部性的地方不能依赖个体选择来正确评估资源价值和决定它的配置。

社会性规制通常包括健康、安全、环境规制三种类型。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社会性规制一直程序按持续加强的态势,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实践和制度设置明显滞后,不能跟上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

这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也提出了严峻的要求。

(一)职业安全与健康规制
职业安全与健康规制是随着职业过程中工伤事故显著上升和劳动者遭受损害日益严重而产生的政府规制政策与行为。

从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规制的变迁过程来看,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市场运行并没有解决工伤事故日益增加并日趋严重的问题,仅依靠市场不能达到理想的安全状态。

从雇员方面来看,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雇员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工作场所存在的安全风险,尤其难以识别健康风险,而雇员的非理性使得他们可能对风险做出错误的感知与评估。

从企业角度来看,工作场所安全与健康存在正外部性,这使得企业不能将受益完全内部化,因此相对于社会需求而言,职业安全与健康供给不足。

近期频频发生的矿难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可以看出,我国的职业安全与健康规制发展明显滞后,不仅制度不健全,
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应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并合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我国职业安全与健康规制体系。

(二)食品安全规制
除了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毒大米、毒豆油、苏丹红以及大头娃娃毒奶粉等危机人们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食品市场上信息存在不对称和不完全,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时不能识别该食品是否会对健康产生威胁从而在市场上产生”劣币驱
逐良币”的效应;对于生产者而言,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将增加成本,食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会减少生产者提供安全食品的激励。

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着分解式管理的问题,而这会造成管辖权的混乱和重叠,从而引起标准不统一、协调困难、责任不明确等困难;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又使得执法困难,违法者的法律风险低。

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注意建立一个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推行食品安全标识制度,加强关键质量控制点的监督检查,明确各部门职责,提倡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从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规制体制。

(三)环境规制
从规制的内容来看,上述职业安全与健康规制和食品安全规制可认为是对内部不经济市场失灵的规制,而当受害者和施害者不存在契约关系时对社会的外部性的损害则属于外部不经济,此时社会性规制表现为对外部不经济市场失灵的规制,如:环境规制。

由于外
部性的存在,单纯的市场机制并不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所以必须由政府实行环境规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斯指出,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使外部性的价值在损害方和受害方之间分配,因此他提出,产权明确时,只要市场交易成本为零,产权的初始分配并不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对初始产权的交易重组,外部性可以有效的被内部化。

目前各种规制政策中,污染税、补贴、污染许可证等都是对二者理论的应用。

从各国的环境规制发展来看,经历了命令与控制、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信息披露政策三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命令与控制政策的低效率和基于市场的环境规制政策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导致了对新型环境规制政策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以信息披露为特色的政策创新日益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

但是,在各利益集团影响力存在差别的情况下,环境规制标准可能因此而偏低。

环境规制在改善环境绩效的同时,会对企业造成消极的影响。

一方面,环境规制将迫使企业加大控制污染所花费的成本,或者引起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而加大成本;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引起资源生产率的降低。

因此,政府应激励企业增强环保意识,改变污染治理模式,在符合企业理性决策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亮相基本约束下,设计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型环境规制,引导企业不断创新,在产前-产中-产出各个环节适应规制的需要并创造出竞争优势,创造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崔乐.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7
[2]范晓华.加强对跨国公司社会性规制的探讨[j].中共长春市
委党校学报,2008(2)
[3]李时敏,肖兴志,李建军.西方国家市场失灵与社会性规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1)
[4]何笑.社会性规制的协调机制研究[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09
作者简介:张慧卿,山东经济学院2009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理论与方法;赵栋,山东经济学院2009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理论与方法;利龑,山东经济学院2009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理论与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