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查
(一)直接显微镜检查——染色标本
染色标本目的:了解细菌的形态、染色性或观察宿主 细胞内包涵体。
方法:革兰染色、墨汁染色、抗酸染色、荧光染色
G-R
革兰染色 阴 性 杆 菌
阳性球菌(G+S) 真菌孢子
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的特征
墨汁染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宽厚荚膜
•荚膜抗吞噬 •30%-50%的患者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等 疾病, 8%左右的AIDS患者伴有隐球菌 性脑膜炎,预后极差。 •中枢神经系统存活与脑脊液中缺乏抗体 和补体激活系统有关 •抗真菌治疗:两性霉素B,氟康唑
采集时间:一般在抗生素使用前, 于发热初期或高峰期采血。
采集频率:24小时内采血2~3 次可提高阳性率,且在不同部位。
采血量:血液与培养基的比例为 1:5-10,一般成人血量 5~10ml,婴儿1-5ml。
(二)尿液标本的采集
首次晨尿,无菌采集中段尿 10-20ml。
排尿困难者考虑导尿采集标本。 如考虑厌氧菌感染,采取膀胱
第九章 临床病原体检测
提纲
第一节:标本的采集运送、实验室评价和检查方法
第二节:病原体耐药性检测 第三节: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
药敏检测
第四节:病毒性肝炎检测 第五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
病原体检测
第六节: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掌握临床病原体检查的主要内容(标本采集、 标本验收、药敏检查、耐药性检测、临床常见病 原体、病毒性肝炎、性传播疾病、医院感染) 、检测原理以及临床实际应用的重要意义。
穿刺法采集标本。
标本送检
标本要求尽快送检,否则影响阳性率。 烈性传染病标本需专人护送。
二、标本的实验室质量评估标准
1.标本必须注明姓名、年龄、性别、采集日期、临床诊断、检 验项目等基本信自。 2.仔细核对标本采集日期和送检日期。延误的标本,一般情况 下不接收。通常用于细菌学检验的标本的存放不要超过24h。而 病毒检测的标本可于4℃存放2~3天。 3.检查送检容器是否完整,有无破损或渗漏等情况,若有则不 予接收。 4.标本储存、运送方式不当,不予接收。
A、B
中间型
彦岛型
A、B、C
颗粒 凝集
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用 已知抗体检测患者血清及其他体液中 的待测抗原
检测细菌不同的抗原构造, 还可分析细菌的菌群和血清型, 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霍乱菌属
(三)病原体核酸的检测
常用试验方法有: 1.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
PCR的特点
第1轮结束 第2轮开始
PCR的基本原理
Taq
PPCCRR反过应程条件957502℃
PCR的特点
Taq
Taq
Taq
PCR的基本原理
PPCCRR反过应程条件72℃
PCR的特点
第2轮结束
模板DNA
第第12轮轮P扩扩C增增R的基本原理
第3轮扩增PCR反应条件
PCR过程 PCR的特点
(四)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2.不能人工培养的病原体感染性疾病
将标本接种易感动物、鸡胚或行细胞培养
(五)血清学试验
用已知病原体的抗原检测 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以诊 断感染性疾病。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经过一定 时间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 内可维持数月或更长时间。
双份血清检查:病程早期和晚期分别采血 清2-3份检查,双份血清的滴度呈4倍或4 倍以上升高,考虑病原体感染
各200umol/L 各10~100pmol 0.1~2ug 2.5u 1.5mmol/L
PCR的基本原理
• PCR反应条件 • PCR过程 • PCR的特点
1
2
3
高温变性 低温退火 适温延伸
94
温
度 72
(℃)
55
22
DNA 2
形 成
条变
子链延伸
单性
DNA加倍
链
DNA单链
与引物复性
DNA双螺旋
重复1~3步 25~30轮
重点与难点
标本采集的原则及各种检查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 药物敏感的常用试验方法及其特点 耐药菌检测试验 各种类型临床常见病原体的检查 甲、乙、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 各种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的检测方法、筛选试验、确诊试
验及金标准 院内感染定义
提纲
第一节:标本的采集运送、实验室评价和检查方法 第二节:病原体耐药性检测 第三节: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 第四节:病毒性肝炎检测 第五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 第六节: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
目的DNA片段 扩增100万倍以上
1
2
3
4
5
时间(min)
PCR的基本原理
引物2
DNA引物
PPCCRR反过应程条件9550℃
PCR的特点
引物1
PCR的基本原理
PPCCRR反过应程条件5702℃
PCR的特点
Taq酶 引物1
DNA引物
引物2 Taq酶
PCR的基本原理
PPCCRR反过应程条件7925℃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特殊性
依赖于细菌生长 采集时间 (发烧?) 运送方式 (密闭与否,保温与否?) 感染的细菌种类及生长特征 (苛养菌) 病人是否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影响) 其他:消毒剂,白细胞吞噬等
容易受环境中的细菌污染 采集方法 (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放置时间 (及时运送,避免细菌死亡)
三、检查方法
(一)直接显微镜检查 (二)病原体特异性抗原检查 (三)病原体核酸检查 (四)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五)血清学试验
(一)直接显微镜检查——不染色标本
不染色标本:适用于检查 生活状态下病原体的动力 及运动状况。
方法:压滴法、悬滴法。 意义:在不染色状态下借
助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 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动力、 活动方式。部分病原体可 借此初步诊断,如梅毒螺 旋体。
第4轮扩增第5轮扩增
第6轮扩增
PCR扩增产物电泳
PCR技术的特点
1 )高度的灵敏性
PCR产物每轮循环增加一倍
30轮循环
扩增量达230个拷贝(109拷贝)
皮克(pg=10-12)量级扩增到微克(ug=10-6)水 平
能从100万个细胞中检出一个靶细胞 病毒检测的灵敏度可达3个RFU
2 )特异性
引物 引物
分离培养是微生物学检验中确诊的关键步骤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镜下检查特征做出病原学初 步诊断,选择最合适的培养方法,主要是选择适当 的培养基、接种前的标本处理和确定孵育条件,然 后根据菌落性状(大小、色泽、气味、边缘、光滑 度、色素、溶血情况等)和细菌的形态、染色性, 检测细菌生化反应结果和血清学实验、动物接种实 验(白喉杆菌),对分离菌作出鉴定,也可借助于微 量鉴定系统快速简便鉴定分离菌
• 法医
– 犯罪现场标本分析
• 肿瘤
– 各种肿瘤检测
• 其他……
(三)病原体核酸的检测——PCR
PCR:一种体外基因扩 增技术,对目的基因组 DNA的信号进行放大。
(三)病原体核酸的检测——Realtime PCR
实时荧光定量PCR:通过 起始点定量和荧光检测系 统实时监测累积荧光强度 而实现核酸定量的一种技 术。
一、标本采集和运送
基本原则
1:正确的标本类型和采集部位以反映有效病程 2:采集和运送应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3:尽快送检 4:视所有标本为传染品,高度污染标本要有明显标 5:注意生物安全,标本用后要做消毒处理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
适应症:疑似菌血症、败血症或 脓毒血症的病人
酒精棉球消毒,防止污染。静脉 采血后,将血液注入培养瓶内 。
标本中如果存在多种正常寄居微生物,可因交叉抗原 存在而不能肯定诊断。
检测细菌不同的抗原构造,还可分析细菌的菌群和血 清型,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霍乱菌属等
细菌的血清分型: O1群霍乱弧菌的菌体抗原由A、B、C三个抗原 成份组成
O1群霍乱弧菌的血清分型
型别
别名
O抗原成份
原型
稻叶型
A、C
异型
小川型
电镜检查不常规用于临床,对某些病毒感染却有确诊的价值
电子显微镜发现为 某种冠状病毒
电镜检查不常规用于临床,对某些病毒感染却有确诊的价值
意义
1. 无菌体液的直接镜检对病原体诊断具有一定意 义。
2. 对正常菌群寄居腔道的分泌物图片镜检可提示 进一步检查的步骤、采取的方法和确定分离鉴 定病原体所需的培养基。
目的DNA片段 扩增100万倍以上
1
2
3
4
5
时间(min)
PCR的基本原理
PPCCRR反过应程条件95℃
PCR的特点
1 2 模板D3NA
高温变性 低温退火 适温延伸
94
温
度 72
(℃)
55
22
DNA 2
形 成
条变
子链延伸
单性
DNA加倍
链
DNA单链
与引物复性
DNA双螺旋
重复1~3步 25~30轮
广泛应用于结核和麻风分 枝杆菌、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 HIV、巨细胞病毒的检查
(三)病原体核酸的检测——Realtime PCR
(三)病原体核酸的检测——基因芯片
将大量核酸片段(寡核苷酸、PNA、cDNA、基因 组DNA)以预先设计的方式固定在载玻片、尼龙膜 和纤维素膜等载体上组成密集分子阵列,与荧光素 或其他方式标记的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 号的强弱进而判断样品中靶分子的有无和数量。该 技术具有高通量、自动化程度高、快速、样品用量 少、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污染少等特点。病原微 生物的16S rDNA及23S rDNA序列近几年被作 为一个较理想的基因分类靶序列,其在进化压力下 保持了高度的保守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变异性, 基因芯片技术通常利用病原微生物的这一分子生物 学特性,实现多样本多病原微生物的同时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