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临床病原体检查
• 眼、耳标本 用无菌拭子采样,可用角膜刮屑 。
• 泌尿生殖道标本 可用尿道口分泌物、外阴糜 烂面分泌物、宫颈口分泌物和前列腺液等。
• 创伤、组织和脓肿标本 首先清创,用无菌拭 子取材。
2021/3/11
二.检查方法
1.显微镜检查 • 悬滴法用于病原体的动力观察,暗视野或
相差显微镜用于病原体的生长、形态、运 动方式。 • 染色检查:革兰氏染色用于细菌和真菌的 检查;抗酸染色用于结核菌及放线菌的检 查;墨汁染色用于新型隐球菌的检查。
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程序
• 正确、规范采集和运送标本 • 通过直接显微镜查见病原体,或检出病原
体抗原成分,或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 到病原体核酸,结合病人病史、症状、体 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 同时,进一步对病原体进行分离和鉴定, 确定感染病原体的类型 • 对细菌和真菌感染要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
2021/3/11
2021/3/11
2.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PRSP) • 青霉素是治疗肺炎链球菌的首选药物,耐
药菌株对青霉素治疗无效。 • 应用苯唑西林纸片检测。
2021/3/11
3.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检测
• 主要由革兰阴性杆菌产生,质粒介导的对 青霉素和三代头孢菌素以下类抗生素广泛 耐药。
2021/3/11
• 多 瓶 接 种 ① 厌 氧 菌 菌 血 症 占 菌 血 症 515%, ②有10%菌血症不是单一微生物引起, ③长期使用抗生素患者可呈现L型菌. ④免 疫低下患者易发生真菌感染;根据情况做 二种血培养瓶的培养,需氧和厌氧或需氧和 L型培养。
• 标本采集操作 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避免 污染杂菌。
• 标本送检 接种血液样本的培养瓶应立即送 检,如因某种原因不能立即送检时,勿放 冰箱存放。
2021/3/11
尿液 常用清洁中段尿。对于厌氧菌采用膀胱 穿刺法收集、无菌厌氧小瓶运送。
粪便 取脓、血、粘液送检,排便困难及婴幼 儿可用直肠拭子采集,根据检验目的选用不同 的运送培养基及分离培养基提高检出率。
2021/3/11
细菌耐药性检查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不能生长繁殖
。 • 影响细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丧失生长
繁殖的物质基础。 • 破坏核酸的代谢,阻碍遗传信息的复制。
2021/3/11
•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所造成的抗生素的 选择性压力使医院感染控制面临严峻 挑战,因此对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 和耐药监测便成为临床微生物检测中 的一项重要工作。
,12张 • 培养温度、时间:35℃,18-20小时 • 判断标准:NCCLS当年版
2021/3/11
• “敏感”即表示测试菌可被测定药物常规剂量 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所抑制;
• “耐药”即表示测试菌不能被在体内感染部位 可能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临床治疗无 效。
• “中介”者提示该细菌对常规用量体液或组织 中的药物浓度的反应性低,使用高于正常确诊方法 • 病毒感染 细胞培养是最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
,抗原和血清学检测临床应用最广泛 • 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和形态学检测最常用 • 寄生虫感染 从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中检
• 产酶株不能单独采用青霉素类和三代头孢 治疗。
2021/3/11
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的检查
1.流行病学特点 • 新现和再现传染病 • 多重耐药的细菌的出现 • 医院感染和条件致病菌的增加 2.临床类型 • 细菌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类型 • 病毒感染发病率最高 • 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2021/3/11
呼吸道标本 鼻咽拭子、痰、纤支镜采集物,经 气管采集分泌物可避免正常菌群污染,是确定 下呼吸道感染的理想标本。
2021/3/11
• 脑脊液及其它体液 对于脑脊液常见病原菌如 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抵抗力弱,采集后应立即接种。对于胸、腹水 和心包积液由于含菌量少宜接种量大或按血培 养处理。
2021/3/11
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
耐药菌株极少
抗生素暴露
耐药菌株为 主
2021/3/11
细菌的耐药性及其发生机制
1.遗传学机制
• 染色体介导的耐药 为细菌本身所固有的耐药 ,一般具有种属特异性,如肠球菌耐头孢菌素 ,一些革兰阴性杆菌耐万古霉素等。
• 质粒介导的耐药 耐药基因易于传播,目前该 类耐药在临床上占有重要地位。如由质粒介导 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大肠埃希 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2021/3/11
104 cfu/ml
2.液体稀释法
mg/ml 4
2
1
0.5 0.25 0.125 0
2021/3/11
耐药菌监测试验
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测 • 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oN) 。 • 不能使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
• 主动外排机制 如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常用的 抗生素耐药,主要是由于其外膜存在着独特的 药物泵出系统。
2021/3/11
药物敏感试验
1.纸片扩散法(K-B法) • 菌液浓度:0.5麦氏浊度(1.5×108CFU/mL) • 琼脂平板厚度:4mm(9cm,25ml;15cm,
60ml) • 抗生素纸片:9cm,6-7张(4张左右);15cm
2021/3/11
2.生物化学机制
• 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这些酶可使抗生素失活 。如产生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氯 霉素乙酰基转移酶等。
• 作用靶位的改变 作用靶位改变后使抗生素失 去作用位点。如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可以 产生一种新的青霉素结合蛋白,使细菌与β-内 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降低而导致耐药。
标本的采集、运送和检查方法
一.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 所有采集标本均置于无菌或清洁容器中,不能
接触消毒剂和抗菌药物。 血液:一般在发热初期和高峰期采集,如已用抗
生素,则在下次用药之前采集。成人采血量为 每次10-20毫升,儿童和婴儿为1.5-5毫升。专用 血培养瓶。 • 血标本采集次数 根据研究,仅采血一次分离率 约占80%,培养2次分离率约占90%,而培养三次 的分离率约占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