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教育史总结

外国教育史总结

外国教育史总结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巴比伦:泥板书楔形文字2.埃及:象形文字;文字写在“纸草”;3.古埃及“宫廷学校”(公元前2500年)是人类有史可稽的最古老的学校。

4.印度:梵文5.佛教教育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1.希腊人最为重视的道德品质是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就是以后希腊思想家所概括的“四大德”)2.智者: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确定了“七艺”的前三艺(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促使教育和教师的职业化;提出了“人人受教育”的思想。

(P30)3.著名学者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柏拉图的阿加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方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也称“产婆术”。

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务的比较追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苏格拉底方法也称问答法,这是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

其优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或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的得到正确的结论。

这种方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为后世的教学法所吸取。

后世许多名著都是以问答体形式出现。

但是这种原始的教学方法是在当时没有成熟的教材、教科书和没有正规课堂教学制度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参照。

(P41)2.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3.后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

(前三艺: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4.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

由此提出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是天性、习惯和理性。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成人的三要素理论。

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的雏形。

(P50)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1.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基本上是农民—军人的教育,其主要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

2.西塞罗:《论雄辩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昆体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同样大小的声音传给全体学生,无论多少人,都能听清楚;根据教师实践,把儿童分为班级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指定他们依次发言。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1.圣·本尼狄克:西方修道制的鼻祖。

2.修道院:两类学生分开,前者称为“内学”,毕业后终生做圣职;后者为“外学”,入修道院只为学习知识,学成后仍为俗人。

3.基督教的知识观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以神学为最高学问。

4.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形式: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

5.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米诺大学。

6.从组织上看,中世纪大学起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

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学生”大学(学生主管校务);一种为“先生”大学。

(教师主管校务)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1.阿拉伯人创立了代数学。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1.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弗吉里奥,维多里诺。

(两人都主张通才教育)弗吉里奥:率先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学者。

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P126)人本主义: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教学方法上反对禁锢主义,尊重儿童天性;通过教育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自然。

古典主义:吸收古人见解;课程设置具有古典性质。

世俗性: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是人文主义教育和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宗教性;贵族性。

综上,人文主义教育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

3.路德提出的对后世影响颇深的两个原则: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由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

4.加尔文:亲自领到了日内瓦城普及、免费教育的实现(与路德的不同之处);加尔文是普及教育之父,免费学校的创始人。

第八章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1.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

2.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3.班级授课制:把全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

4.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

5.夸美纽斯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有独创性的教育管理思想。

第九章 17-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1.洛克:《教育漫话》2.爱尔维修(法国):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提出“教育万能”的口号,否定了遗传因素的影响。

3.1816年“达特茅斯学院案”,使私立学校的存在收到了法律保护。

(美国)第十章卢梭的教育思想1.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

2.卢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倡导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第十一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教育心理学化: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P216)第一,是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第二,必须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育内容心理学化。

第三,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的心理学化。

2.要素教育: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主旨就是追求各种才能的均衡。

德育;智育;体育。

3.裴斯泰洛齐根据教学心理学化和要素教育的理论,具体的研究了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是现代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可以区分为两种:“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

“必要的目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

2.教育形式阶段理论: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

第十三章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1840年,福禄培尔把德国普通教养院命名为“幼儿园”。

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

第十四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1.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

2.第斯多惠:“德国师范教育之父”,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3.1879年2月,《费里法》的颁布实施,确定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与世俗化三原则,着力提高法国国民整体素质。

4.埃米尔·涂尔干(法国):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奠基者。

5.(英国)导生制:又称为贝尔-兰开斯特制,其基本方法是教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6.(美国)贺拉斯·曼:推行公立教育运动,创立教育税制,兴办公立师范学校,被称为州教育领导体制的开创者,“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第十六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1.新教育运动初期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雷迪、德国教育家利茨、法国德莫林。

二十世纪代表人物:爱伦·凯、德可乐利、蒙台梭利、罗素、怀特海、沛西·能。

2.爱伦·凯:《儿童的世纪》3.德可乐利:主张学校应循着两条路线进行改革: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有刺激的环境。

其基本设想是将班级分解为能力小组,施行主动的、个别化的、适应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学校课程。

他的教学计划在教育史上以“德可乐利教学法”著称。

课程论思想以“兴趣中心”为主要特征。

4.进步教育:美国的一种革新教育思潮。

(以下5-8为代表)5.帕克:(1)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

(2)昆西教学法(昆西制度):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6.帕克赫斯特(美国)的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批评班级授课制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学习;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使用,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伊人,负责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功力,也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

7.华虚朋(美国)的文纳特卡计划。

8.克伯屈(美国)的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之父”。

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的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

分为四种类型:生产者设计、消费者设计、问题设计、练习设计,以生产者设计为重点,最能体现教育的社会化。

9.梅伊曼(德国):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

1901年,他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的名称。

第十七章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1.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心理具有吸收力;发展具有敏感期;发展具有阶段性。

2.蒙台梭利和福禄培尔在幼儿教育方面的异同。

第十八章杜威的教育思想1.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

2.教育即生长: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是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第二十三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改造主义教育: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教学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