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2021中考物理质量和密度问题(大题培优易错试卷)
2020-2021中考物理质量和密度问题(大题培优易错试卷)
A.铁球的质量大B.铜球的质量大C.一样大D.无法比较
【答案】B
【解析】
【详解】
质量相等的铜球和铁球,铜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根据ρ= 得V= 可知,则铜的体积小于铁的体积。但两球的总体积相等,则说明铜球内部空心体积大于铁球内部的空心体积,将两球的空心部分装满水,则铜球装的水多,所以最终铜球的质量大。故选B。
13.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 )
A.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dm
B.普通中学生走路的速度约为1.1m/s
C.酒精灯点燃后外焰的温度约为98℃
D.一本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10g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一元硬币的直径略为2.5c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 左右.故B符合实际;
16.如图甲所示,左上方装有电子阀门的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控制阀门,使容器中相同时间内流入液体的质量相等,注入液体直至图乙所示状态。下列表示液面上升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液面上升的速度v随液面到容器底部高度h的关系、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m随液体的体积V变化的关系、液体的密度ρ随液体的体积V变化的关系图线中,可能正确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0时,即量筒中没有装液体时,质量为量筒的质量:
m=30g,
由图可知,当体积为100cm3时,液体质量为
110g﹣30g=80g,
则液体的密度:
ρ= =0.8g/cm3.
故选A.
8.如图所示,a、b是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分别用a、b两种物质制成体积相等的甲பைடு நூலகம்乙两实心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稳定后( )
【答案】B
【解析】
【分析】
如果两种液体混合,那么求混合液体的密度,我们应该用混合液体的质量除以混合液体的体积去进行计算;但是题目中告诉的是“假设两种液体之间不发生混合现象”,比较抽象,通过建构模型使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本题采用对比模型法。
【详解】
模型1即为甲杯:由于ρ1<ρ2,两种液体的质量且各占一半.可得密度ρ1的液体体积大于密度ρ2的液体,密度ρ1的液体体积用灰标记,密度ρ2的液体体积用蓝色标记.
故选B。
18.现有密度为ρ=5g/cm3的某种材料制成的a、b两个小球,一个球是实心的,一个是空心的,两小球质量之比为ma:mb=6:5,体积之比为Va:Vb=2:1。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能够超过400℃.故C不符合实际;
D.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与两个苹果的质量差不多,在300g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睛】
此类型的题目要求对所学的物理量有熟悉的认知,特别是单位大小要认识清楚,能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计,要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留心积累.
14.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装满密度分别为ρ1、ρ2不相混合的两种液体(ρ1≠ρ2)。甲杯中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乙杯中两种液体的质量相等,比较甲、乙两杯中的液体总质量得( )
4.把一个实心金属球放入盛满水的杯子中时,从杯中溢出10克水。若将这个金属球放入盛满酒精( )的杯子中,则从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 )
A.10克B.8克C.9克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
∵ = ∴溢出的水体积:
V= = =10×10-6m3
若把这个金属球放入盛满酒精的杯子里,则V排=V金属球=V,则从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石块的密度,实验步骤为:
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用排水法测量体积:往量筒内倒人适量的水,记下量筒内水的体积;用细线系住石块,浸没在盛水的量筒内,记下石块和水的体积;两次体积的差即为石块的体积;
根据公式计算石块的密度。
故选项中:用天平称出量筒的质量。是多余的,不需要的。
A.ρ甲>ρ乙
B.ρ甲=ρ乙
C.若V甲=V乙,则m甲<m乙
D.若m甲=m乙,则V甲<V乙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B.由图象可知,两物质体积V相同时,m甲<m乙,由密度公式ρ= 可知:ρ甲<ρ乙,故AB错误;
C.由图象可知,V甲=V乙时,m甲<m乙,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m甲=m乙时,V甲>V乙,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液体的测量,测量液体的密度常用的步骤是:①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液体,记下体积V;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量筒中液体的质量m=m1-m2;⑤计算液体的密度。
3.已知,铜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空心铁球和空心的铜球质量、体积都相等,分别给它们装满水后,再比较它们的质量
A.一张这种规格的打印纸的厚度为0.01mm
B.这种规格打印纸的密度为0.8g/cm3
C.80g/m2的含义是每立方米的A4纸的质量为80g
D.小丽测50张纸厚度,而不是测1张纸厚度,是为了改正测量错误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一张纸的厚度
h= = =0.01cm
故A错误;
BC.由80g/m2可知,1m2纸的质量m=80g,1m2纸的体积
一、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问题
1.如图,小明在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秤他的文具盒的质量时,在天平的右盘内加了几个砝码后,发现指针偏左;当再放入质量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右.要测出文具盒的质量,他应该
A.取下最小的砝码,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右调
B.取下最小的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移
C.不取下最小的砝码,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右调
A.乙漂浮,甲受到的浮力大
B.甲漂浮,甲受到的浮力小
C.乙下沉,乙的密度大于水
D.将甲、乙两物体绑在一起放入水中,将会下沉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可知:甲物体的密度
乙物体的密度
体积相等的甲、乙两实心物体,浸没在水中,由于 ,则甲、乙两实心物体在水中稳定后甲下沉,乙漂浮;所以 ,根据 可知: ;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B.根据热胀冷缩的规律,铜块温度升高,它的体积会变大,B错误;
C.由上述可知,它的体积会变大,C错误;
D.根据密度公式 ,质量不变,它的体积变大,那么它的密度变小,D错误。
11.一种A4打印纸,包装袋上标有“80g/m2”的字样,一包有500张,小丽用刻度尺测出50张纸的厚度是0.50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两种液体等质量放入时,密度较大的液体体积要比等体积放入时的体积小,根据这个特点也能很快的确定答案。
15.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实验中绘制了密度图象,新阳同学忘记了画水的密度图象,他应该画在()区域
A.A区域B.B区域C.C区域D.D区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由图可知,横轴表示体积,纵轴表示质量。水的密度为 ,当水的体积为 时,水的质量应为10g,结合图可知,水的密度应该画在C区域,故ABD错误,C正确。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
AB.容器中相同时间内流入液体的质量△ 相等,则相同时间内液面上升的高度
△ ,
则液面上升的速度 不随时间 和深度 的变化而变化,故AB错误;
C.容器中相同时间内流入液体的质量△ 相等,则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
△
可知, 与 的关系为一次函数,故C正确;
D.因液体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所以液体密度不随其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故D错误。
m酒精= 酒精V排=0.8×103kg/m3×10×10-6m3=8×10-3kg=8g
故选B。
5.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石块的密度,采用下列实验步骤,其中多余的步骤是( )
A.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B.用天平称出量筒的质量
C.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内水的体积V1
D.用细线系住石块,浸没在盛水的量筒内,记下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
100
液体的体积V/cm3
20
40
60
80
A.20g, 1.25×103kg/m3B.20g, 1.0×103kg/m3
C.60g, 1.0×103kg/m3D.20g, 0.8×103kg/m3
【答案】B
【解析】
【详解】
观察图象可知:当体积为0时质量是20g,所以烧杯质量为20g;当体积为60cm3时质量为80g,液体质量为
【详解】
设甲、乙两物质的质量分别为m甲、m乙,则混合后的总质量
混合后的总体积
甲乙混合后的密度
由此可得 。
故选C。
7.某同学用天平和量筒测某液体的密度,并用得到的数据绘成如图所示图象,量筒的质量和液体的密度分别是( )
A.30g 0.8g/cm3B.75g lg/cm3
C.75g 0.8g/cm3D.30g lg/cm3
故选B。
6.甲物质的密度为2g/cm3,乙物质的密度为5 g/cm3,各取一定质量的甲、乙混合后的密度为3 g/cm3。假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保持不变,则所取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为( )
A.2∶5B.5∶2C.4∶5D.5∶4
【答案】C
【解析】
【分析】
设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表示出两者的体积,利用总质量除以总体积表示出混合后的密度,可以得到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
模型2即为乙杯:两种液体体积相等,密度ρ1的液体体积用灰标记,密度ρ2的液体体积用蓝色标记.
对照组体现体积相等时之间的分界线.
对模型1密度ρ1的液体体积进行处理,切割成和模型2中密度ρ1的液体体积相同,即是容器体积的一半(如图所示).对模型2中密度ρ2的液体体积进行处理,切割成和模型1中密度ρ2的液体体积相同(如图所示),经过处理便可以直接从对比处(体积相同,ρ1<ρ2)比较甲、乙两杯内液体质量的大小了,答案很明显是对比处是蓝色的乙杯大。即乙杯内液体的质量大。故ACD项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