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

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

财政学课堂报告:
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 城乡之间的比较
组长:邓智锋 组员:杨洁纯,吴嘉锋,秦拉越,杜乐庭,邱健媚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教育平等的 问题在中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中日益凸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短 缺,供求关系紧张,教育供给不能够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这必然促使人 们关注谁能受教育、受怎样的教育以及受多少教育才是公平合理的问题,这是诱发 教育平等问题讨论的重要原因。
基尼系数的计算
城乡分解法的计算公式为:
G
P12

1
G1
P22
2
G2
P1P2
2 1
G G1 和 G2
分别表示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
P1 P2 、 分别表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和ຫໍສະໝຸດ 2、分别表示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
目前,中国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并已进入警戒区, 中国在2004年的基尼系数就超过了0.46,并且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能力条件各不相同,但人们的需要和意愿在质上和量上却差 别不大,有人享受了这部分资源,有人则没有;有人享受了较多的资源,有人则享 受得较少,这就出现了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也就产生了人们的教育需要和社 会的实际供给能力(表现为有限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
越穷的人越想通过教育改变生活,而事实上富有的人却占据了资源的大部分
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有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家庭三大投资主体。政府对 教育的公共投资是决定各国教育能否正常稳定发展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因 素,而且无论在怎样的国家都概莫能外。就我们国家而言,限于社会团 体、个人家庭对教育投资能力的有限性,各级政府的教育投资在整个教 育发展中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教育资源具有生产性和稀缺性的 特点,对公共教育资源进行分配就必须追求效率。公共教育资源的竞争 性配置是公共教育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的主要类型,无论在计 划经济体制中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都是如此,只不过具体表现方式不 同而已。
公平而言, 其一,公民受教育权的公平问题;
其二,教育作为实现人际公平的社会活动,其对于克服贫富差距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生产人力资本的经济活动,其本身有追求效率的要求。
就我国收入分配情况来看,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目前收入差距较大是不争的 事实。 主要表现在: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区域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行业和部门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后的 教育迅速扩张,而同时伴随着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情况下,研究教育 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收 入分配政策和教育政策的有效设计、实施与修正。
教育的扩展会对经济产生两种不同效应。 一方面,教育扩展使高学历群体规模相对扩大, 这种结构效应起初会扩大收入不平等程度,但后来将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 另一方面,由高学历劳动力供给的相对增加而产生的工资压缩效应会减少教 育的未来收益,从而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 由此可见,教育的扩展对收入分配的效应在理论上是不确定的。
教育产出 数量 质量
在短期,我们往往用一些考试、考级的通过率以及获奖情况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 质量,这比较片面。 在长期,社会可以通过一个学校毕业生的成功状况,来衡量其教育质量, 这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在投入为一定的情况下,还有一个投入的结构(比例)问题,如多投入义务教育, 还是多投入高等教育,这就是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
教育具有社会福利的功能,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作用,满足社会对教
育的“公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社会公平维护者的作用,以期实现教育的 均等;弥补个人家庭、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对教育的投资不足;发挥政府作为公 共权力代表的作用,保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这就必然导致教 育中公平与效率产生矛盾。 其实,两者冲突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关注过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重 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争论就是公平与效率冲突的集中反映。
调查:1990年,广州市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49元,农村居民年 人均收入1539元,两者收入比为1.79:1,2000年扩大到2.29:1;而到了2004年, 这一差距扩大为2.55:1。同时,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大。在课题组的 调查问卷中,针对“您感觉广州市农村贫富分化情况如何”这一问题, 认为贫富分化已很严重的占30.4%,认为比较严重的占44.3%。
在一个注重效率的年代,我们要不要追求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与经济均衡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平等?
支配收入 教育资源
在教育经济学中,
教育资源= 教育活动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
教育资源是稀缺的,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源自稀缺性,教育问题也是如此。 只有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即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教育的公正与平等才被人 们关注。
贝克尔和契斯威克(Becker & Chiswick,1966)的研究表明,各地区的收入不平等与 教育不平等正相关,与平均受教育程度负相关。 契斯威克(Chiswick,1971)用9个国家的截面数据研究表明,收入不平等随教育不平 等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廷伯根(Tinbergen,1972)用美国、加拿大和荷兰的数据所作的研究也发现,教育水平 与教育的不均等对收入分配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平均受教育程度增加和教育不平等程 度的减小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后来的研究大都建立在相对较多国家数据的基础 上。 温内加登(Winegarden,1979)用32个国家数据的分析表明,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收 入分配越趋于平等;而教育的不平等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也越大。 帕克(Park,1996)用59个国家的数据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拉姆(Ram,1984,1989)和萨卡罗布罗斯(Psacharopoulos,1977)在略微不同 的设定和数据下的研究发现,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教育不平等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统 计上是不显著的。 赖德胜(1997)用49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之间存 在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 格利高里奥和李(Gregorio & Lee,2002)在一套相对完整的100多个国家的时序-截 面数据基础上的研究发现,教育因素(如较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相对平等的教育分 布,政府教育支出等)在改变收入分配状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证实了库 兹涅茨倒U型关系的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