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制宪国大"及其制订的所谓《中华民国宪法》2.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3.国民党制造的反对民主团结的暴行。
4.国统区的民主运动和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
5.《中美友好通海航海条约》。
6.国统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讲述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归纳、概括能力和各事件横向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对"制宪国大"的召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和镇压民主运动等问题的讲述,使学生深刻认识蒋介石政府的对内独裁、反共反人民,对外卖国、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认识建立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是国民党的根本目的。
2.通过讲述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反美反蒋、反内战的性质,是配合解放区斗争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反动派已处在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3.通过讲述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的表现,使学生认识到蒋介石集团政治腐败的实质。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国民党"制宪国大"。
2.《中美友好通海航海条约》。
3.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
(二)难点第二条战线形成的过程。
(三)解决办法1.国民党"制宪国大"的问题,教师务必讲明三点。
第一,蒋介石下令召开"国大"的目的。
目的是孤立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民主势力,通过所谓宪法的形式,把内战、独裁、卖国的路线"合法"化。
第二,这次"国大'习开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宪法,故称"制宪国大"。
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第三,"国大"召开的非法性。
根据政治协商会议的规定,国民大会应由改组后的各党派联合政府召集,而这次"国大"是国民党一党包办。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相继表示不予承认。
这次"国大"因而又称"伪国大","宪法"又称"伪宪法"。
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更加孤立,国共和谈的大门业已关闭。
2.《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主要内容要讲明三点。
第一,"条约"对缔约双方是否平等?答案是否定的。
条约从字面上虽然显示双方享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只能是美国单方面享有的片面权利。
第二,条约的签订,使美国获得了从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到文化各方面的特权,为进一步侵略控制中国打下了基础。
这是二战后美国奴役中国的一个不平等条约,被称为"新二十一条"。
第三,蒋介石集团为坚持独裁和内战,不惜以出卖国家主权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援助,充分暴露了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本质。
3.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内容要讲明三点。
第一,经济危机空前严重的原因,包括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野蛮掠夺、战争的巨大消耗等因素。
第二,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包括财政金融极端紊乱及赤字惊人、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及工人失业、农业生产衰退及粮荒严重等。
第三,可以让学生从教材提供的统计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即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加速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
4.关于第二条战线形成的过程,要讲明四点。
第一,第二条战线是指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第二,国民党坚持内战和独裁,镇压民主运动,制造一系列血案是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
第三,爱国学生为中坚力量,其领导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席卷了全国,影响深远。
第四,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战争,标志着新的人民高潮即将到来,蒋介石集团已处在全国人民的政治包围之中。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准备1.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剪辑有关影视片影像进行播放,将教材内容细目化。
2.如采用传统教学,可将教材的统计表加以放大,并增加一些资料,以说明危机的表现。
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与"二十一条"主要内容列项比较。
五、学生活动设计1.在讲解"国民党'制宪国大'的破产"内容时,教师可提供所谓的《中华民国宪法》内容供学生阅读分析,并与"双十协定"、政协会议决议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学习兴趣。
2.在讲述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时,可将重大事件进行列表归纳,由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3.在讲述"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内容时,采用阅读法与谈话法,调动学生进行分析、思考。
六、教学步骤(-)明确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下史实:国民党"制宪国大"的召开及破产;国共关系完全破裂;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表现等。
培养学生以下能力:综合归纳、概括、比较分析能力。
认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如"制宪国大"、镇压爱国民主运动、《中美友好通南航海条约》等内容,可充分说明蒋介石集团对内独裁专政。
对外卖国求荣的反动本质。
通过学习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争的正义性,热爱共产党。
(二)整体感知蒋介石为实现其独裁统治发动了全面内战,又违背政协决议召开"制宪国大",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为维护独裁,蒋介石集团镇压民主运动,迫害民主党派,出卖国家主权,加紧搜刮人民。
蒋介石集团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人民强烈义愤,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人民性和正义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新课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后,为了强化独裁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如何?通过设问,引起学生的注意。
"国民党'制宪国大'的破产"一目,采用阅读法与谈话法形式,教师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
提问:"'制宪国大'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召开的?其中心议题是什么?""《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国人民对此的反应如何?""为什么称这次会议为伪'国大',宪法为伪'宪法'?"等。
教师在归纳概括时要把握住三点:一是召开国大的中心任务是把蒋介石内战、独裁、卖国等路线"合法"化;二是通过"宪法"的形式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三是会议的召开违背了政协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坚决反对,拒绝参加会议,不承认通过的所谓'"宪法"。
因此,有仿"国大"、伪"宪法"之说。
蒋介石的做法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谴责,在政治上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一目,建议教师列出表格,由学生阅读后填写《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及制造血案简表》,可由学生联系课外知识讲述一至二件事例,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选材的能力。
教师在概括归纳内容时要讲清楚四点:一是"第二条战线"是指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战场上军事反蒋而言,是另一种斗争手段;二是国民党坚持内战和独裁,镇压民主运动,制造一系列血案是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三是爱国学生为中坚力量;四是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
"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一目,采用阅读法与讨论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问题为"民主党派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同蒋介石集团决裂丁'"蒋介石集团取缔民主党派的目的是什么?""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如何?"等。
教师在归纳时要注意讲清两点:一是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制造一系列血案,使民主党派认清国民党的反动本质,逐渐放弃了"中间路线",积极进行反对独裁统治和内战的斗争;二是各民主党派的成立及中国民主同盟的重建,中国民主同盟重建的目的,说明民主党派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赞成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一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分两个层次进行分析思考。
第一层次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第二层次是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及表现。
对《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时,要讲清三点:一点是"条约"的签订是不平等的;二点是使美国攫取了中国政治。
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是新"二十一条";三点是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本质及美国加紧经济侵略,加剧了国统区经济危机。
分析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及表现时,可由学生先分析统计资料,然后进行归纳概括。
教师要强调说明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无法克服,而且会日益加剧的。
国统区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强烈。
(四)总结、扩展本课从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介绍了蒋介石集团的腐朽黑暗,说明了蒋介石集团已丧失民心,揭示了它的统治必将退出历史舞台之必然规律。
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赞成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民主运动的发展,支持了解放战争。
这些都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