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古代才子佳人小说

论我国古代才子佳人小说

论我国古代才子佳人小说
【摘要】中国古代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文学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产生较早,有一定成绩。

但是,才子佳人小说在中国与世界的广泛文化而言,其影响远远不够。

才子佳人的结合,是每个人对爱情的美好祝愿。

各朝代有自己的特点,在前朝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在清朝达到鼎盛。

此类小说主要表现出青年男女在封建统治下的婚恋观,以及在传统伦理道德下,人们在爱情与现实中的艰难选择。

【关键词】才子;佳人;爱情
才子佳人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李隐的《潇湘录·呼延冀》“妾既与君匹配, 诸邻皆谓之才子佳人”, 才子, 是富于文才的男子; 佳人, 是容貌美丽的女人, 才子佳人的婚恋组合是传统中国文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模式。

才子佳人小说是世情小说的一个分支, 是世情小说发展到相当阶段孕育出的一个皮色亮丽的果子。

世情小说作为小说的一大主流, 在小说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已经出现了。

在出现较早的两部小说集《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中, 都有些爱情婚姻故事。

《搜神记》中有《紫玉韩重》、《卢充幽婚》、《董永》等。

这些故事大都是一些充满神秘的人神相恋的故事,缺乏人间气息。

《世说新语》中多是一些家庭故事, 像《许允妻新婚对答》、《谢安妒妇》等。

这些故事虽有诗意, 却过于简略。

而且, 对于主人公之间的相互感情没有作
过多揭示。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到了唐代, 小说已独立成长起来, 不再是漫然即兴的片断, 每个传奇都是完整的统一体。

唐代又是个开放的时代, 思想上兼容并包。

李氏皇族出于夷蛮, 没有那么多严苛的伦理束缚。

爱情传奇是唐传奇中较为优秀的一部分。

早期爱情传奇仍有些神怪色彩, 《离魂记》中倩女居然魂与身分, 随情人远走他乡; 《柳毅传》中柳毅竟然与龙女结下姻缘。

这里缭绕着的是志怪的余烟, 及至《莺莺传》、《无双传》、《柳氏传》、《霍小玉传》等出现, 风格大为改观, 人间炊烟代替了天上香火, 爱情不再只是天上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唐人元稹的《莺莺传》。

崔莺莺爱上张生的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

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

她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不合法,“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因而在她遭到遗弃以后﹐就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

这又表现了她思想性格中软弱的一面。

作品中对这一形象的刻画﹐有血有肉﹐异常鲜明。

唐才子佳人小说对双方才貌强调比较多,用诗歌大量体现,但大多以悲剧收场,对后世戏曲影响很深。

此后的宋话本以市民故事为主, 才子佳人的故事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宋梅洞的《娇红传》, 它是唐传奇才子佳人的故事到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桥梁。

此书文笔细腻,心理刻画深微;技术上也多承
袭前人,更进一步。

如男女幽会、诗帕传情等情节,与唐元稹《会真记》传奇有明显模仿痕迹,其中又有王实甫《西厢记》套路。

书的最后一节,写申、王二位情人化作鸳鸯,翩翩冢上,又无疑是采自《搜神记·韩凭夫妇》的影子,甚至《孔雀东南飞》的影响也豁然可睹。

《娇红记》小说的面世,打破了中国历史上文言小说篇幅简短的格局,它以生死不渝的爱恋悲剧,取向中篇的叙事格局,以及韵散相间的叙事技法,在元明两代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中篇传奇小说流派。

从元代中期《娇红记》、《龙会兰池录》的横空出世,到明代初期桂衡、李昌祺的仿效、学步;从一无所傍的中篇叙事模式的创制和新变,到有例可循的主观模拟与竟胜,标志着中国小说历史上一类新型的、中篇格局的传奇小说叙事体制的成立。

到了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蔚然成风,甚至影响到了《红楼梦》。

明代, “存天理, 灭人欲”的理学开始受到冲击, 代之以心学。

李贽更是大胆, 提出“穿衣吃饭即是天伦物理。

”在宋代人头脑里, 人与兽的区别在于人能压抑自己的欲望, 而明代人看来, 人不同于
兽之处恰恰在于人能更自觉地去追求自己的欲望。

明清多狂士, 有扬州八怪等以超出常人规范而著名的人物, 正因有了这些异端思
想的影响, 小说中才敢于打破伦常框架来写情。

明末党争复杂, 清初异族统治, 迫使一大批以政治为第一志愿的文人, 不得不寄心
于感情, 这些都导致了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集中产生。

才子佳人故事有它的独特性, 与倡优小说、艳情小说也不能混为一
谈。

才子佳人的身份决定了他们爱情实现的艰难性。

才子不同于官僚, 衣食仰仗别人供给,不能自作主张, 家长们寻欢作乐, 视为风流韵事, 子弟们若有私情却万万不可。

伦理教化是朝外的, 当权者永远是对别人比对自己严厉得多。

才子们是教化重棒下的人, 而不是执棒的手。

佳人, 是大家闺秀, 不同于倡优,可藏之别馆, 甘为辱贱。

她们需要一份被社会认可也被自己接受的完整婚姻, 这就增加了爱情实现的难度。

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是一个充满梦幻的冬天的童话。

这种爱又不同于市井之人。

卖胡粉女子与情人幽会相比之下稀松平常, 她没有那么细腻复杂的情感世界, 没有那么多的矛
盾和负担, 一切都是顺理成章。

而才子佳人的爱情是成长在庭院深深之处, 重重帘幕之后。

男女二人都生活在钟鸣鼎食之家, 成长在书香门第, 是在道学气弥漫的氛围中长大的。

他们所要反抗的不只是外在环境的压力, 更有那些早已浸入自己肌肤的观念。

伦理道德所教养的人, 背叛了它, 更说明性自由的追求不可抗拒, 也更见
深刻。

才子佳人小说中称颂的男子之才, 不是当时八股取士所重的经学, 而是不为世用的诗才。

中国是诗的国度, 唐传奇以诗入文的传统自然影响到明清。

而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大量涌现出来的都是知识女性形象,她们出身良好、才学出众,不仅美貌多情,而且高标逸韵,对社会人生、婚姻爱情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她们不仅形象特点相类,而且在同一时期内被集中树立起来。

可是,女性的这种才学识见
无论怎样渊深,其根本目的仍是为使女性具有欣赏男性才子才学识见的能力。

就男性才子而言,他们的诗歌创作活动可以为他们赢得文坛、甚至社会政治力量的注意,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改善、甚至改变他们的政治地位。

然就女性而言,情况则大相径庭。

知识女性虽也精于诗歌创作,间或对社会、政治机制的认识高于才子,但是,知识本身并没有给予她们力量,她们也没有因此而获得话语权。

她们的依附地位以及人生成功的衡量标准一如既往——以她们婚嫁
对象的荣华富贵证明她们掌握知识、具有头脑的好处:即为自己正确挑选日后飞黄腾达的婚配对象。

知识的功利化与依附化昭然若揭。

才子佳人的小说结局无非才子抛弃女子,女子悲愤而死或者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我想悲剧更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在封建统治下,男子在爱情和现实中,大多选择了后者,因为对他们来说,爱情不是唯一,而女人更不是非她不可,而女子一旦爱上,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如飞蛾扑火般决绝,然而也是在现实的逼迫下,她们要么悲愤而死,要么抛下尊严,通过非正常渠道来守护那份爱情。

虽然有时候大团圆的结局,众望所归,但是,我想它更多的是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其中也可以看出那是对封建统治的一种无声抗议。

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文学上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研究和学
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