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武汉大学名师名校讲义【民法总论】民法总论基本原则
武汉大学名师名校讲义【民法总论】民法总论基本原则
43
二、公平原则的基本内容
1、机会的公平 2、权利义务承担上的公平与对等 3、违法行为与责任承担的公平适应 4、公平观念本身可以成为确定民事责任承担的
一项归责原则 5、公平原则要求保障民事主体利益的动态平衡 三、公平原则的作用 1、弥补民法规范的不足 2、民事司法所要追求的目标
44
第五节 等价有偿原则
8
(三)《民法通则》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 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 人身关系。” 因此,民法被定义为: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 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 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
对我国民法定义的理解:
协商一致决定 (四)意思表示的内容具有优先于法律任意性规范适用的
效力 (五)自愿原则要受到强行法和其它基本原则的适当限制
41
四、自愿原则的作用 1、调动市场主体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2、保障市场功能正常发挥
42
第四节 公平原则
一、概念 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本着社会公认的 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司法机关对民事 纠纷行使裁判权时,也要体现社会正义及 公共道德的要求。 公平原则的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四 条。
35
第二节 平等原则
一、平等原则的概念 平等原则,又称“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 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 地位平等,享有各自独立的人格,在具体 民事法律关系中互不隶属、地位平等,能 够独立表达自己的意志。 法律依据:《民法通则》第三条:“当事 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36
二、平等原则的内容 1、抽象主体资格上的平等 (1)主体资格享有的平等; (2)主体资格范围平等; (3)主体资格终生享有; (4)主体资格不被剥夺 2、具体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平等 3、对权利保护的平等
50
三、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及其发展
(一)本质 1、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准则的法律化 2、诚信原则目标在于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
关系和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3、诚实信用原则的实质在于授予法官以自由
裁量权
51
(二)发展
1、古代罗马法上的“诚信契约”
18
2、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 (1)人身关系的概念与特点 ①与人身不可分离 ②不直接体现为物质利益,而以精神利益为内容 ③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人身关系 (2)民法调整人身关系的必要性 ①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共同构成民事主体基本生存 条件 ⅰ没有对人身权利的保护,财产权利没有意义 ⅱ没有财产权利的人身权利没有物质基础
财产法律关系
因财产内容而发生的社会关 法律调整财产关系而形成的
系
法权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对象
结果
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权利义务关系
前者决定后者的具体内容,后者则规范和保障前者的顺 利进行
17
(3)财产关系的特点 ①平等性 ②自愿性 ③等价有偿性 (4)财产关系的主要内容 ①财产所有关系(静的财产关系) ②财产流转关系(动的财产关系)
2、法律的解释(有权解释);
①立法解释
②司法解释
③行政解释
29
四、《民法通则》的结构: 1、结构:基本原则—公民(自然人)—法
人—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民事权利—民 事责任—诉讼时效—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 法律适用—附则,共156条;
30
2、《民法通则》与《民法典》的关系
民法通则
民法典
相同点
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相似,具有 民事基本法的作用
(三)自愿原则与“意思自治”
40
三、自愿原则的内容
(一)承认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选择权 (二)认许民事主体依法设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
力 1、任何人不得随意干涉民事主体的民事活动和法律行为 2、国家维护法律行为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3、国家对法律行为给予强力的保护 (三)双方或多方的民事行为,其内容与形式应由当事人
一、概念 等价有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
活动时,应当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等 价交换,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 定外,取得他人财产或者得到他人劳动服 务,均应支付相应的价款或酬金。
45
二、对等价有偿原则的理解 1、等价有偿原则只适用于财产关系 2、并非所有财产关系都适用等价有偿原则 3、“等价”不是完全绝对等值
25
➢ 民商合一理论及立法 (1)民商合一的概念与代表国家 (2)民商合一的一般理由: ①历史上看; ②内容上看; ③适用上看; ④发展趋势上看。
26
第五节 民法的渊源与适用
一、法律渊源的一般理论 1、概念:法律规范存在的形式 2、特点 (1)多元化; (2)层级性。 ①效力层级化 ②适用顺序层级化
27
二、对民法渊源的一般认识
1、成文法;
(1)成文民法典 (2)成文的特别民法
2、习惯法;
(1)习惯法 (2)惯例
3、判例(法); 4、学理;
(1)法理(条理)由法律根本精神演绎而来的法律一 般原理 (2)学说
28
三、我国民法的渊源
1、成文法;
①宪法 ②民事普通法 ③民事特别法 ④行政法规 ⑤地方法规 ⑥行政规章
33
民法基本原则与民事法律规范的区别
民事法律规范
民法基本原则
行为模式
非行为模式
优先适用
补充适用
具体性
抽象性
强行性或任意性
强行性
34
二、基本原则在民法中的作用 1、指导民事立法: 2、指导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 (1)为司法机关正确理解适用法律提供依据; (2)补充成文法的漏洞,为解决具体案件提供弹性法律 依据: ①创造新规则; ②衡量当事人利益 3、指引民事主体的民事活动 4、指导民法的学术研究
37
第三节 自愿原则
一、自愿原则的概念及立法依据 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意志独 立、自由和行为自主,即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 动时,以自己的真实意志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根据自己的意愿设定、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法律依据:《民法通则》第四条:“民事活动应 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 则。”
38
二、自愿原则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一)自愿原则与平等原则 1、平等原则是自愿原则的前提; 2、自愿原则是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1)自愿是平等的目标 (2)自愿反映和证明平等的地位
39
(二)自愿原则与合同自由原则
1、合同自由原则是自愿原则的核心内容; 2、自愿原则的适用领域比合同自由原则要宽泛; 3、各自侧重点的不同: (1)自愿原则重在遵守国家法律前提下的自愿 (2)合同自由原则重在排斥国家干预的自由
19
②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存在各种联系
ⅰ某些人身权具有财产权的性质
ⅱ某些人身权的享有是民事主体与他人发生财产 关系的条件
ⅲ某些人身权的取得是民事主体取得财产权的前 提
ⅳ在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遭受侵害的情况下,往 往会使受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20
(3)人身关系的主要内容 ①人格关系 ②身份关系
21
二、民法的调整方法
48
第六节 诚实信用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 诚实信用原则,简称诚信原则,是指民
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 履行民事义务时,应本着善意、诚实的态 度,讲求信誉、恪守信用,意思表示真实, 行为合法,不规避法律和曲解合同条款。
49
二、诚信原则的内容
1、不为欺诈行为 2、恪守信用 3、尊重交易习惯 4、不规避法律或曲解合同条款 5、正当竞争,反对垄断 6、尊重社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
权利内容与性质不 同
权利行使与救济不 同
平等无隶属关系 任意性为主 可抛弃的单纯权利
民事诉讼救济
存在隶属关系 强制性为主 不可抛弃的职权
行政诉讼救济或行 政机关直接强制
24
民法 营利性不强
伦理性 安定性 国内性 公平性 适用于普通人 由普通法院解决 任意性
商法 鲜明的营利性
技术性 变动性 国际性 效率性 适用于商人 由商事法院解决 强行性
(1)界定了我国民法调整的主体; ①公民(自然人);②法人
(2)指明了我国民法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 ①财产关系;②人身关系
(3)划定了我国民法规范的形式; (4)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民法的基本任务。 ①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为主要调整目标; ②借助法律实现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功能,引导市场主体公 平竞争、充分自主; ③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14
财产所有关系
财产关系
民
财产流转关系
法
的
调
整
对
人格关系
象
人身关系
身份关系
15
(二)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 1、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 (1)财产关系的概念 ①具有经济内容,能够满足人们物质需要; ②与人身相分离; ③为人力所能支配; ④是人与人的关系。
16
(2)财产关系与财产法律关系的区别
财产关系
1、在理论上:私法是整个法律制度中的一个 组成部分,它以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平等和自 决(私法自治)为基础,规定个人与个人之 间的关系,民法是私法的基础,是最一般的 私法。 2、立法上:《奥地利民法典》:民法为规定 人民私的权利义务之法典。 《巴西民法典》:本法典为规定私的权利义 务,即人、物及其关系之法典。
1、法律调整方法的概念 2、民法调整社会关系的方法 (1)宏观上确立民事活动基本原则、基本制度; (2)赋予各种民事主体资格; (3)规范民事行为模式; (4)确认权利与保护权利; (5)规定违法后果——民事责任。 3、民法调整方法的特点 (1)平等性、独立性; (2)任意性、自主性; (3)协调性、调和性; (4)适应性。
民法(みんぽぅ) 民律、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