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光波导
1 c
时,
~ r
n2 cos 1 i sin 1 n 1
2
2
式中
n2 cos 1 i sin 1 n 1
2
2 2
2
exp( i 2 )
arctan
sin 1 n2 n1 cos 1
// arctan
sin 2 1 n2 n1
2
n2
n1 cos 1
2
下面我们分析合成场的性质。
4.1.2 光密媒质中的波场——导波
* R R r r 1 , // 光密媒质:反射波在界面发生相位突变,光强反射率
光密媒质中的场由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而成。入射波电矢量垂直入射面时:
1965年,美国的Anderson开始用光刻方法制作光波导,
此后各国开始了各种功能光波导器件的研制。
光波导技术基础
学习重点: 平面波导:结构最为简单、直观与精练,便于建立清晰概念 光 纤:应用最广光波导,并且是典型的柱面结构。 电磁场分布特性: 芯区:集中 衬底与覆盖层:紧贴着芯区,沿芯区底外法线方向场指数衰减。 条件: 光波导:无源、无荷、线性、均匀、各向同性、不导电、无损介质界面 入射光:均匀平面波 过程:全反射 结果:沿界面方向传播的非均匀平面波: 光密介质中,波场沿界面法向按驻波分布——导引波 光疏介质中,波场沿界面法向按指数衰减分布——消逝波
第4章 光波导技术基础
主要内容
4.1平面介质光波导中的光传播与导引波、消逝波、 波导 4.2平面介质光波导中光导模的几何光学分析 4.3平面介质光波导中光导波的物理光学分析 4.4 光纤——圆柱介质光波导 4.5 光纤中光导波的线光学分析 4.6 阶跃光纤中导波的物理光学分析 4.7光纤色散与脉冲展宽
合成波电场
i t z E1 y r , t E y r , t E r , t 2 A cos hx e y
同理可得合成磁场:
H 1x r , t
2 A sin 1
1
coshx e i t z sin hx e i t z
c
n1 k 0 n1 , k 0 n1 sin 1
称为纵向传播常数;
h k0 n1 cos1 ,称为横向传播常数
又由于
E y Ey
~ r expi 2
于是有
4.1.2 光密媒质中的波场——导波
E y r , t E y exp i exp it hx z A exp it hx z E y r , t E y exp i exp i t hx z A exp i t hx z
E y (r , t ) 入射电场:
反射电场: E y (r , t ) 式中 k1
E y exp i(t k1 r ) E y exp i(t k1 x cos 1 k1 z sin 1 )
' E exp i ( t k y 1 r ) E y exp i (t k1 x cos 1 k1 z sin 1 )
平板与条形光波导: 光学系统小型化、集成化、固体化需求的产物。 起源:1910年,德国的Hondros和Debye进行的电介质棒的研究。
1962年:美国的Yariv从p-n结中观测到平板层中的光波导现象,
1963年,Nelson等人发现了光波导电光调制现象, 1964年,Osterberg 与Smith开始光波导耦合实验。
n2 cos 1 n1 cos 2 r// n2 cos 1 n1 cos 2
r:振幅反射系数,角标“⊥”和“∥”分别表示电矢量垂直和平行于入射面。
4.1.1 光在介质界面的传播特性
n1 n2
且 1
c
时,产生全反射,其中:
n2 c arcsin n1
当
光波导技术基础
光源-------接收器,桥梁: 光波导. 光路要求 :衰减尽可能小+尽可能不失真地传输光。 介质光波导: 将光限制在一定路径中向前传播,减小光耗散,便于光的调制、 耦合等,为光学系统的固体化、小型化、集成化打下了基础
传统光学传输介质: 空气 ,+透镜、棱镜、光栅等光学元件构成光路 长距离传输:存在水吸收、微粒散射,光学元件菲涅尔反射等,无实用价值。 气体透镜:将圆管中充满清洁的空气,四周加热,调整气体流速以保持层流, 用气体温差构成气体透镜,使通过的光向中心汇聚,不致耗散,但难实现。
4.1平面介质光波导中的光传播与导引波、消逝波、波导
4.1.1 光在介质界面的传播特性
电磁波通过两种介质界面——反射和折射: 方向:
1 1'
n1 sin 1 n2 sin 2
反射波振幅:菲涅尔(Fresnel)公式:
n1 cos 1 n2 cos 2 r n1 cos 1 n2做到很小, 分类:平面(薄膜)介质波导、条形介质波导和圆柱形介质波导。
光波导技术基础
光纤: 阶跃折射率光纤: 原理:1854年,英国的Tyndall 石英光纤应用专利: 1927年,英国的Baird与美国的Hansell申请。 玻璃光纤注光:1930年,德国人 细束光纤设计:1958年,美国的Kapany 第二吸收鞘引入:1958年,美国光学公司,为减少光纤包层杂散光; 光纤激光器:1961年,美国的Snitzer研制。 渐变折射率光纤 专利:1963年,日本的西呎等人申请 产品:1968年,日本玻璃板公司研制。 1970年,美国Corning公司研制出20dB/km的低损耗光纤,开始光纤通信 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