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2019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过去 10 年, 我国处于明显的金融扩张周期, 其主要特征是金融自由化、 影子银行和资管繁荣。 但是, 这一切在 2017 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17 年 是金融监管大年, 被称为金融业 “史上最严” 监管年, “一行三会” 等监管 机构密集发布一系列金融监管措施 , 涉及资管、 银行、 保险、 公募等金融 领域的方方面面, 标志着金融扩张周期画上句号, 金融周期进入了下半场的 收缩时代, 这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转折点。
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 要 “ 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这条主线, 促进形成金融和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济、 金融和房地产、 金融体系内部的良 性循环” 。
融资租赁公司是一般工商企业还是金融服务企业, 国内一直有争议。 在 过去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中, “金融业” 门类下只有金融租赁, 且明确 为银监会批准的机构从事的业务。 还有一个 “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门类, 但在其下面并没有提到融资租赁。 大家通常认为, 非金融租赁公司从事的融 资租赁, 也就是商务部管理的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和外资融资租赁公司从 事的融资租赁业务, 应该属于 “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而不是在 “ 金融业” 里面。 实际上, 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的业务没有本质区别, 都是从事融资和 融物相结合的金融服务, 只是监管和审批的不同导致存在差异。 这种现象已 经发生变化, 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 《2017 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中, 已经把融资租赁服务归类为 “金融业”, 且将融资租赁明确定义为经银行业 监督管理部门或商务部批准, 以经营融资租赁业务为主的活动。 根据新的行 业分类, 融资租赁服务属于金融业, 按照金融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原则, 融资租赁也将顺理成章被纳入大的金融监管范围。
简单梳理一下本轮监管逻辑的脉络和演变, 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 一个阶段是 2008 ~ 2011 年。 2008 年金融危机后, 我国推出了扩大内需、 促 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 10 项措施,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4 万亿” , 加上地方 政府的各项配套措施, 投资规模远超 4 万亿元。 4 万亿元的投入, 刺激了房 地产投资和地方城投的崛起。 两者一个收益率高, 另一个有政府的隐性担 保, 拉动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在 2010 年房价飞涨、 通胀抬头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凸显, 国家实施从紧货币政策, 并配以严厉的房地产管
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对金融风险的防控。 在 2016 年 12 月的中央经 济工作会议上, 就提到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①。 2017 年 7 月 14 ~ 15 日, 5 年一次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重点围绕服务实体 经济、 防控金融风险、 深化金融改革 3 项任务进行研究部署。 会议决定设立 国务院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 强化跨部门监管协调功能, 明确宏观审慎和系 统性风险防范责任, 并首次确认 “ 机构监管” 变为 “ 功能监管和行为监 管”。 会议强调金融要回归本源, 监管要 “ 长牙齿”, 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 入监管。 10 月召开的十九大, 明确了金融发展的定位, 并强调要守住不发 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 要打好 “ 防 范化解重大风险、 精准脱贫、 污染防治” 三大攻坚战, 首先是要打好防范
2019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摘 要: 融资租赁业在我国诞生以来, 经历了起步、 规范和快速发展 阶段, 不管是企业数量还是业务规模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就。 但是, 我国融资租赁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具有强烈 的类信贷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融资租赁的本质。 随着 国家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各项金 融强监管政策的出台, 以及融资租赁统一监管格局的形成, 我国融资租赁业开始进入转型升级发展新阶段。 在新的形势 下, 融资租赁业面临法制建设不完善、 租赁物登记未统一、 融资渠道单一、 资产管理能力弱等问题。 我国经济新常态下 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但融资租赁快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依旧强劲, 融资租赁业应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 切实转变经 营模式,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提升资产管理能力, 走一条高 质量的发展之路。
控, 为了绕开监管, 银信合作模式应运而生。 尽管此后银监会出台了各种 银信合作规范政策, 但监管和被监管者之间更多玩的是 “ 猫抓老鼠” 的游 戏, 同业创新模式层出不穷, 影子银行在创新中不断强大。 第二个阶段是 2012 ~ 2016 年。 2012 年, 经济出现 “ 类滞胀”, 我国再度实施宽松货币政 策, 加上十八大后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 银行理财、 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 开始崛起, 推动了大资管或泛资管时代的到来, 但大多数业务属于通道业 务, 成为规模扩张的主要贡献因素。 在多头监管下, 伴随流动性宽松, “ 同 业存单—同业理财—委外” 链条开始发展, 保险通过发行万能险筹集巨额 资金频繁举牌上市公司, P2P 等互联网金融无序发展, 各种案件频发, 房地 产和城投更为隐蔽, 借道政府购买、 产业基金和 PPP 大举融资, 金融呈现 一片 “ 乱象” 。 第三阶段是从 2016 年开始。 大家逐渐认识到, 金融体系的 过于膨胀和脱实向虚无助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 的教训犹在眼前。 大量金融资源被城投、 房地产和僵尸企业消耗, 宏观杠杆 率不断攀升, 经济结构恶化, 系统性风险越来越大。 因此, 2016 年底整治 金融 “乱象” 的大幕徐徐拉开, 直指分业监管下的监管空白和短板。
近年来, 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迅猛。 截至 2018 年第三季度, 融资租 赁公司总数约为 11565 家, 融资租赁合同余额 6������ 55 万亿元。 但不可忽视的 是, 融资租赁行业的粗放发展, 也集聚了一定风险, 到了亟须规范整顿的时 候。 融资租赁本来是融资和融物的结合, 实务中不少融资租赁公司偏离了融 资租赁业务的本质, 在经营中完全围绕融资功能开展业务, 对交易的融物性 质则视而不见, 冲击了行业正常的经营秩序。 更有甚者, 许多融资租赁公司 成立的初衷, 就不是为了开展正常的融资租赁业务, 有的是看重其具有金融 属性的牌照价值抢先落子, 有的则是看重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外债额度, 将 其作为通道从境外引入相对低成本的资金。 据粗略估算, 融资租赁行业真正 开展实质经营的公司不多, 大约有 2 / 3 的空壳和通道公司, 也就是说, 正常 做业务的不到 4000 家。 即使这些正常经营的公司, 也大多是开展类信贷的 售后回租业务。 另外,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融资租赁公司被多头监管,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