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渴病

消渴病


过食肥甘 脾失健运 化燥伤津
醇酒厚味 辛辣香燥
胃热内蕴
消谷耗液

忧郁恼怒 肝气郁结

思虑过度 郁久化火 消灼肺胃阴津
房室不节 劳欲过度
肾精亏损 虚火内生→上燔肺胃 实用固文档摄无权
2. 消渴病病变脏器关系到肺、胃、肾,而以肾为关键,血瘀也为病 机之一
胃热炽盛
肺燥津伤
肾失滋源 上炎灼肺
肾(水)亏火旺
气丸。 (三)隋、唐、宋提出后期变证
《诸病源论》“其病变多发痈疽。” 《圣济总录》“消渴者……久不治,变为痈疽。” 《河间六书》“可变为雀盲和内障。” 《儒门事亲》“夫消渴者,多系聋盲、疮癣、痤 疿之 类”或“肺痿劳嗽”。
实用文档
沿革
(四)《证治准绳》分为三消 “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 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 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实用文档
三、相关检查与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1、有糖尿病症状(高血糖所导致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 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加上随机血糖检测 ≥11.1mmol/L
实用文档
二、鉴别诊断
3.下消应与劳淋和尿浊相区别:
下消---尿量特多或尿甜而浑;
劳淋---尿频色清 尿浊---尿浑色白
两者均尿量不多且无甜味
实用文档
辩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辩证分型与治疗
实用文档
一、辨证要点
(一)辨三消主次 多饮为主——上消——肺燥; 多食为主——中消——胃热; 多尿为主——下消——肾虚。
≥7.8(140)和
<11.1(200) <7.8(140)
诊断时应注意
除非有显著高血糖伴急性代谢失代偿或明显症状, 否则应在另1日重复试验以确认符合诊断标准;
随机是指任何时候,无须考虑与进餐的关系; 空腹指无能量摄入至少8小时; 随机血糖不能用于诊断 IGT 和 IFG; 应激状态(感染、创伤、手术等)后应复查血糖。
实用文档
消渴证治
证型
上消
中消
下消:肾阴亏虚 下消:阴阳两虚
临 床 表 现
主 症
兼 症
苔 脉
3、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
实用文档
二、历史沿革
(一)论述病因病机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 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转而为热,热 则消肌肤。”
实用文档
沿革
(二)《金匮要略》立有专篇 提出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白虎加人参汤、肾
实用文档
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二、鉴别诊断 三、相关检查
实用文档
一、诊断依据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 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 ,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 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症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实用文档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
空腹血浆 葡萄糖
随机血浆 葡萄糖
OGTT2h血浆 葡萄糖
Mmol/l(mg/d Mmol/l(mg/dl) Mmol/l(mg/dl) l)
≥7.0(126) ≥11.1(200)
≥11.1(200)
IGT <7.0(126)
(糖耐量减低)
IFG
(空腹血糖 调节受损)
≥6.1(110)和 <7.0(126)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三、讨论范围
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西 医学的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 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
实用文档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禀赋不足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 尤其阴虚体质最易患病。
2、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嗜酒。嗜食辛辣刺激,损 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阴, 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病。
(二)辨燥热与阴伤标本主次 发病初起——燥热为主,兼有阴虚; 病程较长——阴虚燥热互见; 病久——阴虚为主,或兼燥热; 后期——阴阳实两用文虚档 ,或肾阳虚衰。
二、治疗原则
1.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其治疗大法
2.病久 阴伤及气(阳),益气养阴
阴阳两虚 ,温阳补肾 3. 兼顾
上消--润肺--宣润其肺,兼清其胃 中消--清胃--宜清其胃,兼滋其肾 下消--滋肾--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二、鉴别诊断
1.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 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不伴多饮、多尿、多食 症状。
2.瘿病 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 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 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 眼球突出,颈前生长肿物则与消渴有别。
2、空腹血糖(FPG)≥7.Ommol/L (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 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ll.lmmol/L (200mg/dl);或随机血糖 ≥11.1 mmol/L (200mg/dl)。 注:空腹状态指至少8h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 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 (IFG)或糖耐量减低(IGT)。糖化血红蛋白能反应患者近三个 月平均血糖,HbA1c≥6.5亦能作为参照指标。
中医内科学 消渴病
实用文档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与病机 诊断要点 西医治疗概况 饮食及运动疗法 总结 预防与调护
实用文档
概述 一、概念 二、历史沿革 三、讨论范围
实用文档
一、消渴病的概念
1、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 或尿中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很多表现不明显)
2、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消渴病病因复杂,禀赋 不足、五脏虚弱,过食肥甘后味,情志失常、 劳欲过度是引起消渴病的病因。
实用文档
病因
3、情志失调 急躁易怒,长期郁怒伤肝,肝气不舒,或劳
心竭虑,忧思伤脾,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 耗阴液而发为消渴病。
4、劳欲过度 过度劳累,房事不节,肾精亏损,虚火内生,
最终致肺燥胃热,阴液耗伤,真阴虚损。
实用文档
二、病机关键
1. 病机主要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以阴虚为本,燥热为 标
禀赋不足(阴虚体质)— 内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