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分析
课标有二个层面的要求:
1.能够对某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做出分析。

2.通过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从而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
2能通过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认识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
3能通过案例分析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自学,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辩证地看待人口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原因。

2.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补充、强调: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都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但人口迁移强调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讨论问题:请说出下列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
(1)15世纪欧洲殖民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3)三峡工程大移民;
(4)近年文登市服装业兴起,吸引入大量外地工人来打工;
二、世界人口迁移的路线与特点
探究问题:根据“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图”,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探究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路线,特点。

2人类社会早期也有人口迁移,影响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阅读“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图”;“闯关东”和“雁南飞”材料。

1、人口移动的动因。

探究问题:说明人口移动的动因。

2、人口移动的效应
探究问题: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1)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深刻的影响
课堂巩固:
一、选择题
图为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显示了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阶段
②最有可能是()
A.原始农业阶段
B.种植业阶段
C.工业化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2.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条件D.战争
3.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五·一”节到美国旅游B.上海人出差到北京
C.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D.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4.对人口迁移起主要的、经常性的作用的是()
A.经济因素B.气候因素C.战争因素D.其他因素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生存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B.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迁出地的影响
C.人口迁移使迁入地的综合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D.气候、水资源、文化教育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的自然环境因素
6.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
A.人口的自发流动逐渐减少
B.流动人口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C.人口主要从中部地区向东部和西部地区迁移和流动
D.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国土
7.我国历史上都城的不断变换常常引起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战争B.政策C.气候D.政治变革
8.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最根本原因是()
A.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过剩
B.开发矿产资源,支援国家建设
C.城乡和各地区之间的收入差额
D.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
9.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是()A.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数量较少,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B.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数量较多,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C.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数量较多,原因是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D.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数量较少,原因是城乡收入差别较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