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四)黄金分割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本章第一节后,掌握了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尺规作图方法。
二、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黄金分割的定义;会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会判断某一点是否为一条线段的
黄金分割点;
2、通过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培养学生理解与动手能力。
3、理解黄金分割的现实意义,并能动手找到和制作黄金分割点和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学
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并能运用。
教学难点:找出黄金分割点。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情境引入;第二个环节:要点呈现;第三个环节:操作感知;第四个环节:熟能生巧;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展示课件,欣赏图片。
第一组:国旗中的黄金分割
由黄金分割画出的正五角星形,有庄严雄健之美。
第二组:绘画中的黄金分割
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之所以有名,也得益于黄金分割,
无论是画面整体还是局部。
第三组:人体与黄金分割
人的俊美,体现在头部及躯干是否符合黄金分割。
活动目的:
1、通过感知国旗中的黄金分割和开学第一课中“白公馆”的故事讲解,让学生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感知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通过摄影、艺术上的实例初步感受黄金分割,体会黄金分割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文化价值。
第二环节要点呈现
活动内容:
在线段AB上,点C把线段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那么称线段AB被点C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黄金比。
其中。
即。
教师讲解,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注意事项: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教师引导、回答问题。
因为学生尚未学习一元二次
方程,所以不能轻松地理解比值为的理由,只需让学生了解这一事实即可。
第三环节操作感知
活动内容:
1.提出问题:如何找到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多数学生尝试画出1cm、2cm的线段,通过计算找到黄
金分割点大概的位置。
可以用这种方法大概的找到当线
段长为a时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但不能精确地找到。
2.展示课件,学生跟做。
如果已知线段AB,按照如下方法画图:
(1)经过点B作BD⊥AB,使;
(2)连接AD,在DA上截取DE=DB;
(3)在AB上截取AC=AE,则点C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3.提出问题:为什么点C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方法提示:设AB=2,分别求出AC和BC,并计算和,或计算AC2和BC•AB。
活动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一种作黄金分割点的方法,同时巩固学生对黄金分割的认识。
注意事项:教师操作,学生动手、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完成。
由于学生所学过的尺规作图方法有限,作图工具可以用三角尺和刻度尺。
第四环节熟能生巧
活动内容:
1、已知M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M>BM。
(1)写出AB,AM,BM之间的比例式;
(2)如果AB=12 cm,求AM与BM的长.
2、如图的五角星中,AD=BC,且C,D两点都是AB的黄金分割点,AB=1,求CD的长.
3、美是一种感觉,当人体下半身长与身高的比值越接近0。
618时,越给人一种美感。
如图,某女士身高165 cm,下半身长x与身高l的比值是0。
60,为尽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她应穿的高跟鞋的高度大约为( )
A.4 cm B.6 cm C.8 cm D.10 cm
4、(教材改编题)如图所示,以长为2的线段AB为边作正方形ABCD,取AB的中点P,连接PD,在BA的延长线上取点F,使PF=PD,以AF为边作正方形AMEF,点M在AD上.
(1)求AM,DM的长;
(2)点M是AD的黄金分割点吗?为什么?
活动目的:前3个练习与本节课第一环节相呼应,在于展示黄金分割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提高解题问题的能力。
其中练习3还运用比例变形的一些技巧,体会比例基本性质的重要性。
练习4在于向学生介绍另一种可以作黄金分割点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巩固黄金分割点的认识。
注意事项: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1。
什么叫做黄金分割?黄金比是多少?
2。
一条线段有几个黄金分割点?
3。
如何用尺规作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4。
如何说明一个点是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自觉总结,并自觉地应用到现实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注意事项: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必做作业:习题4.8—1、2
选做作业:习题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