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属于( B )的干扰。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 D.注意的动摇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它表现为( C )。
A.中间稍快 B.中间稍慢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3.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这种学习属于( C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4.人们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出发,寻找多种可能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思维?( C )A.常规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C.发散思维 D.创造性思维5.会骑自行车的人,一下了很难骑好三轮车,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受了( D )的影响。
A.定势 B.正迁移C.原型 D.负迁移6.人类具有的五种基本情绪是( C)。
A.羞耻、愤怒、恐惧、同情、快乐B.悔恨、快乐、悲哀、厌恶、痛苦C.愤怒、恐惧、快乐、悲伤、痛苦D.愤怒、喜欢、恐惧、羞耻、厌恶7.“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 )影响。
A.激情 B.心境C.应激 D.以上一个也不是8.一般来说,( A )强度的动机,解决问题效率最高。
A.中等 B.弱C.强D.B和C都是9.记忆正确的基本过程是(B )。
A.编码、提取、存储 B.编码、存储、提取C.提取、编码、存储 D.存储、提取、编码11.以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作为研究对象的是(C )。
A.生理心理学 B.实验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 D.人格心理学12.“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A )。
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C.不可能的 D.以上一个也不是1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C )。
A.指向和选择 B.集中和紧张C.指向和集中 D.集中14.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 A)。
A.选择性 B.整体性C.恒常性 D.理解性15.在感知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称为知觉( D )。
A.选择性 B.整体性C.恒常性 D.理解性16.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其依据的标准是( C)。
A.知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B.在知觉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C.知觉反映事物的特性D.知觉是否有目的、有计划1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A )现象。
A.适应 B.对比C.后象 D.感受性18.在人为的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是(D )。
A.观察法 B.访谈法C.测验法 D.实验法19.精神分析理论是由( B)提出来的。
A.艾利斯 B.弗洛伊德C.马斯洛和罗杰斯D.斯金纳20.母性动机是一种( B )。
A.社会性动机 B.生理性动机C.物质性动机 D.交往动机21.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C )。
A.定型B.第一印象C.刻板印象 D.光环效应22. 智力是指(D )。
A.思维能力B.特殊能力 C.理解力 D.认知能力2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体现了人格的( B )A.社会性B.独特性 C.稳定性 D.整体性2 5.( C )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
A.气质B.能力C.性格 D.情绪26.高级神经活动属强而平衡、不灵活型,与其对应的气质类型是(B )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 D.抑郁质27.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环境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稳定性差的气质类型是(B )。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 D.抑郁质28.人格特质理论最早是由( D )提出的。
A.盖伦B.希波克拉底C.柏尔曼 D.奥尔波特30.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称为(A )。
A.自我B.镜中自我C.理想自我 D.社会自我31.( A )被称为精神病中的“感冒”。
A. 抑郁症B. 焦虑症 C. 恐惧症 D. 强迫症32.在人生的某一时期,因缺少引发某一心理特征或行为的环境,而致使这一心理或行为永远不能产生,这个时期称为行为的( D)。
A.印刻 B.最近发展区C.敏感期 D.关键期33.下列属于成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 D )。
A.适应现实生活 B.自尊、自爱、奋发向上C.乐于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D.仍像幼儿那样天真幼稚34.按照皮亚杰的观点,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处于(B )。
A.前运算阶段B. 具体运算阶段C.感知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35.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第三阶段是(B )。
A.以服从与惩罚为定向B. 以“好孩子”为定向C.以法律和秩序为定向D.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36.心理动力理论是由( B )创建的。
A.艾森克B.弗洛伊德 C.麦独孤 D.拉扎洛斯38.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最有代表性的疗法是( C )。
A.理性情绪疗法B.代币法 C.来访者中心疗法D.阻抗39.下面哪种疾病属于躯体形式障碍。
( D )A.焦虑症B.强迫症C.人格障碍D.疑病症40.个人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认知或行为上与多数人趋于一致的现象叫做( A )。
A.从众B. 服从C.去个性化D.依从二、名词解释1.正后象和负后象答: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时,叫正后像;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相反时,叫负后像。
2.韦伯定律答: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称作韦伯定律。
3.知觉答: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4.感觉适应答:指在同一感觉器官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受性的变化。
5.单眼线索答:人即使只使用一只眼睛,也能感受到尝试线索,这样的线索叫做单眼线索。
6.催眠答:广义上讲,催眠是一些暗示有特殊反应能力的人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的一种觉知状态;狭义上讲,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7.意识答: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8.注意答: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9.记忆答:记忆是对过去所学经验的保留,是对过去所学经验在需要时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过程。
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答: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检验了不同时间间隔内遗忘量的变化趋,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从遗忘曲线可以看出,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11.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答:前摄抑制是先前的学习材料对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面学习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
12.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答:意义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机械学习是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的学习。
13.原型启发答: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6.算法策略和启发性策略答:算法策略是指按照一定程序逐步进行尝试,寻找不同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最终找到唯一正确答案的办法。
启发性策略是指先确认和评价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保留一个最佳方案进行尝试,直到获得满意结果为止。
14.复合情绪答:复合情绪是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通过自我的认知评价所产生的情绪,主要有爱、焦虑、敌意和自我意识情绪。
15.情绪调节答: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包括改变情绪的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表现三个层面。
16.自我实现需要答:自我实现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17.成就动机答: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是个体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内部动力。
18.权力动机答:就是对权力的欲求,是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
19.亲和动机答: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一种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爱情、支持、合作与赞赏。
20.智力G因素与S因素答: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
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人的智力。
21.情境智力答: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
22.智商答: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
23.人格答: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9.认知风格答: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24.气质与性格答: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上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25.主我与客我答: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我和客我两部分组成。
主我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和体验者,客我是被主我觉察和体验的对象。
26.刻板印象答:刻板印象就是对某一社会群体的一个概括,认为这个群体中的人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无礼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
27.归因答: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对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测。
28.登门槛效应与留面子效应答:让别人接受自己要求的一个方法,是想办法先让对方接受一个小的要求。
当对方接受了小要求后,他接受大要求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叫做“登门槛效应”。
留面子效应是与之相反的一种方法,即先向对方提出一个比较极端的要求,被拒绝之后再提出一个较小的较温和的要求,这时小的要求往往会实现。
29.群体极化答:群体极化是指通过群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于极端的现象。
30.社会惰化答:群体完成任务时,个体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少的现象叫做社会惰化。
31.印刻答: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印刻是在动物个体生命的一个特定时期,由于遇到某一特定刺激而建立的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印刻的时期叫关键期,也即临界期。
32.依恋答:依恋是儿童期与父母或其主要看护人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强烈而持久的社会—情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