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INT206 学时数:4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国际政治专业的专业系列课。
通过本课程的介绍和评析,使学生对当代世界两种制度、三类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同时,通过对西欧主要社会党、共产党等左翼政党、前苏联东欧地区共产党及冷战后该地区主要左翼政党的研究以及亚洲、拉丁美洲共产党执政国家的跟踪,为学生们进一步研究西欧、俄罗斯、前东欧各国、东亚及拉丁美洲的区域和国别政治打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兴亡(6学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几个问题
一、社会主义在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胜利引起的争论
二、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三、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国家胜利必须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
一、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斯大林在苏联模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三、苏联模式的内容和主要特征
四、苏联模式的是非功过
第三节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
一、赫鲁晓夫时期的社会主义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社会主义
三、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短暂的过渡时期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
第四节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一、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
二、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教训
三、冷战后的俄罗斯共产党
第二章东欧八国社会主义的失败(6课时)
第一节东欧八国社会主义的的诞生
一、东欧八国走上社会主义的过程
二、东欧八国与苏联的关系
第二节东欧各国的改革与探索
一、南斯拉夫的探索
二、波匈等国的改革
第三节东欧各国的剧变及其主要教训
一、东欧各国剧变的过程和原因
二、东欧各国剧变的主要教训
三、冷战后的东欧各国共产党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6课时)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从初步探索到独立探索:成就与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历史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第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一、江泽民的三个代表
二、胡锦涛的以民为本
第四章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不同命运(6课时)
第一节蒙古社会主义的幻灭
第二节朝鲜在困境中坚持社会主义
第三节走在革新开放大道上的越南社会主义
第四节老挝向社会主义稳步过渡
第五节稳妥求进的古巴社会主义
第五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6课时)
第一节社会党国际的民主社会主义
一、社会党和社会党国际的历史和现状
二、社会党国际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策
三、社会党国际的民主社会主义实践及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四、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第二节各国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
一、共产党的“欧洲共产主义”
二、葡共、希共、美共等老共产党的社会主义
三、新共产党的社会主义
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现状
第三节其他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
一、托派第四国际的社会主义
二、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观
三、绿色运动、绿党和生态社会主义
第六章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6课时)
第一节战后亚非拉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衰
一、战后亚非拉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及其特点
二、亚非拉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的基本类型
三、亚非拉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的低落
第二节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社会主义
一、亚洲的社会主义
二、阿拉伯社会主义
三、非洲的社会主义
四、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及其他社会主义派别
一、发展中国家各国共产党概况
二、格瓦拉主义
三、基督教的社会主义
三、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重点指导学生自学和自己组织研讨。
四、成绩评价方式
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相结合。
五、主要参考书目
1、高放:《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肖枫:《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3、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曹长盛:《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